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

辛亥革命网 2016-07-07 09: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王保胜 查看: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春天,清廷礼部主事王照回家乡创办了芦台镇小学堂,应该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标示“小学堂”的教育机构。

  按通用的吴洪成主编《中国小学教育史》说法,中国近代小学的开端是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创办的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中国最早的公立新式小学是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四院之一的外院。但不管是正蒙书院小班,还是南洋公学外院,都不是单独设置的,也没有明确“小学堂”之名。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春天,清廷礼部主事王照回家乡创办了芦台镇小学堂,应该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标示“小学堂”的教育机构。

  第一所小学堂的“前世”

  1897年,王照回到家乡直隶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创办了芦台镇小学堂。学校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共有教室4个、教职工8人、学生200人。因为校址在三官庙,校舍由“三官庙”改建而成,芦台镇小学堂又被称为“三官庙小学”。

  1898年3月,王照与徐世昌又在北京设立八旗奉直第一号小学堂;直到同年5月,清政府下谕“废科举”,各省府州县所设书院才“奉命”改为“小学堂”。

  《芦台镇完全小学校歌》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歌词为:“绵绵我校,历史悠长。艰难缔造,勿坠勿亡。前程万里,发仞芦阳。孝悌忠信,勤俭是刚。礼义是则,廉耻是方。一本斯旨,勿怠勿荒。完全小学,造福异乡。福颐永护,天地同康。”

  校歌全词内容厚重,感情真挚;曲调亦流畅、欢快,符合儿童心理特点。首句“绵绵我校,历史悠长”,点出建校年代久远。1930年时,很多地方刚刚有了小学堂,而芦台镇这所学校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创立,真的是“历史悠长”了。

  其他地方的很多学校办学宗旨一般都说“造福桑梓”,就是培养造福家乡的人。但芦台完全小学不是这样,校歌歌词中写到的它的办校宗旨是“造福异乡”——不仅为家乡培养有用人才,更瞩目于为更多的人服务,体现了学校创立者的博大胸怀。

  第一所小学堂的创办人

王照画像

  芦台镇小学堂的创办者王照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

  1897年,王照创建学校后不久就回到北京,参与“戊戌变法”。梁启超称赞他“开人所不敢开之口”,就连光绪皇帝也称赞他“不畏强暴,勇猛可嘉”。变法失败后,王照东渡日本,退出政界,致力于语音研究。

  1900年,王照从日本潜行归国,在天津“南开校父”严修家首创“官话字母(注音字母)”。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筹建“读音统一会”,王照被选为副议长,很快继任议长。1918年,教育部公布了39个“注音字母”,王照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总算有了一个完好的结局。在大陆,这套一直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而在中国台湾地区和海外的部分华人中,“注音字母”至今仍在使用。

  王照很受胡适推崇,1931年,王照著作《小航文存》出版,胡适作序引用了王照《贤者之责》一文结尾的八个字“朋友,朋友,说真的吧!”这八个字是王照对中国人应具备的精神的强烈呼唤,也是其一生求真务实精神的真实写照。

  芦台镇小学堂的校史馆珍藏了近120年的校史,也记载着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史。2014年,学校梳理百余年校史,遵循王照“说真的吧”的朴素思想,依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主张,提炼学校核心精神———真,实施真教育,塑造真文化。结合“真”教育文化定位,学校从真情管理、真心育人、真知课堂、真美文化、真我发展、真诚合作六个方面出发,制定出“真”的办学理念。

  求真楼、率真楼、笃真楼和行真礼堂,呼唤“真”精神,共创“真”品牌。以王照先生的字命名的“小航自助书屋”,以1938届校友、“中国氢弹之父”、201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命名的“于敏科学乐园”,成为学生初窥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窗口和兴趣园地、实践基地。

  第一所小学堂的“今生”

  1991年12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宁河县志》明确表述“芦台镇小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2013年12月天津古籍出版社的《近代天津教育图志》明确表述芦台镇小学堂为“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堂”。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学校迁址芦台镇震新路26号(现址)重建;又经2001年改扩建后,学校占地18302平方米,建筑面积10218平方米,教学楼为四层三区模式,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如今,学校有教职工158人,学生2000人,教学班46个。

  2015年10月,学校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第一小学”(简称“芦台一小”),这已经是它第13次更名了。

  王照,作为一位“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作为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官话字母”方案制订人、汉语拼音奠基人,他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而他创办的芦台镇小学堂——这所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到今天依然书香鼎盛,朝气蓬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