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渐进思维”

辛亥革命网 2017-09-01 09:08 来源:团结报 作者:游宇明 查看:

“渐进”是一种面对复杂事物的策略,是一种对事物规律的深刻洞察。“渐”是表象,“进”才是本质。蔡元培博古通今、思想敏锐,他比一般人更懂得这个道理。

  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不久,一位叫马兆北的学生就跟他“短兵相接”了。马氏是从湖南考入北京大学的,报到那天,晴空万里,清风徐来,此君心情非常愉快。刚踏进大门,就看到一纸公告:凡新生来校报到,一定要交一份由现在北平做官的人签名盖章的保证书,才能予以注册。读完公告,马兆北立即给蔡元培写了一封带有浓郁情绪的信,信中说:“我不远千里而来,原是为了呼吸民主空气,养成独立自尊的精神,不料还未入学,就强迫我到臭不可闻的官僚面前去磕头求情,未免令我大失所望,我坚决表示,如果一定要交保证书,我就退学。”马兆北对自己此举并没有寄予多少希望,只是为了泄愤。他觉得:校长日理万机,未必会注意到这封信。

  信发出后,正准备收拾行李打道回府的马兆北突然收到一封来信,打开一看,开头写着“元材先生”(即马兆北先生),浏览下边的署名,居然是蔡元培校长的亲笔:“弟元培谨启”。信中有这样的内容:“查德国各大学,本无保证书制度,但因本校是教授治校,要改变制度,必须由教授会议讨论通过。在未决定前,如先生认为我个人可以作保的话,就请到校长办公室找徐宝璜秘书长代为签字盖章。”

  从蔡元培的回信可以看出,他对北京大学学生注册需要北平官员提供保证书的制度,是不以为然的,但他当时并未强行进行颠覆性的改变,而是采取了由自己给学生作保的方式,为日后说服众人、改革注册制度留出了缓冲时间。

  渐进的智慧也体现在蔡元培对北大校风的改造中。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建立于清末,是科举制度的替代物,从那儿毕业了就是进士,许多教师都是官员兼任。当时有所谓“两院一堂”之说,两院就是参议院、众议院,一堂即指京师大学堂。到了民国,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可大家并没有感觉到它们的区别。学生们上大学,只是为了结交一批有背景有靠山有金钱的朋友,以利今后的飞黄腾达,学风差得无法想象。蔡元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没有鲁莽从事,比如大规模开除学生、解聘过去的老师等,而是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对北大进行了再塑。

  蔡元培做的第一件事是教育学生改变读书观念。他在北大就职演说中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其二,蔡元培在北大建立了“进德会”,号召教职员工提高道德修养,以作学生楷模。其三,蔡元培聘请陈独秀、胡适等具有新思想的人物来北大执教。加上蔡元培并没有排斥思想守旧,有真学问的辜鸿铭、刘师培等人,北大的学术风气,一下子变浓了。

  “渐进”是一种面对复杂事物的策略,是一种对事物规律的深刻洞察。“渐”是表象,“进”才是本质。蔡元培博古通今、思想敏锐,他比一般人更懂得这个道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