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与北洋水师“致远”舰

辛亥革命网 2015-10-16 09:3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冯杰 查看:

经过最近两个月水下考古调查,结合打捞出水的60余种、120多件文物,“丹东一号”水下调查项目的性质已经指向晚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致远”舰打捞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图为邓世昌(二排左四)和舰上洋员、官兵合影

  2015年10月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经过最近两个月水下考古调查,结合打捞出水的60余种、120多件文物,“丹东一号”水下调查项目的性质已经指向晚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致远”舰打捞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脱颖而出的管带

  “致远”舰与邓世昌是联系在一起的。邓世昌,字正卿,1849年10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番禹县(今广州市海珠区)。自幼跟随专营茶叶生意的父亲邓焕庄客居上海,少年时进入教会学校学习英语、算术等,聪慧过人。邓家父子后来又往返香港与上海之间,为其他商人协助办理海关的出入关手续,家境殷实。1867年的一天,邓世昌在香港得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正在招募第一期学生,立即禀告父亲,获准报考。原来船政学堂只打算招收本省学员,但一方面因为生源不足,另一方面也想在粤港两地招收一些具有英语基础的外省子弟,所以招生告示贴到了羊城和香江街头。

  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制造班和后学堂驾驶管轮班,邓世昌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后学堂学习驾驶技术,与刘步蟾、林泰曾等闽籍青年成为同学。由于学堂设在福建,且闽省又地处沿海,得风气之先的缘故,报名制造班的几乎全是福建人。即使在驾驶班,福建人也占据多数,像邓世昌这样的非闽籍学生少之又少。发展到后来,福建人遍布北洋和民国海军上下,形成小圈子,排斥非闽系人士。

  1874年3月,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保荐邓世昌为“琛航”舰大副。时值日本借口琉球事件侵入宝岛台湾,邓世昌在巡护澎湖、台湾防务过程中十分出色,被授予五品军功。他的优秀表现还引起了奔走福州前线的李鸿章重要幕僚马建忠的注意。此后,邓世昌在福建船政水师历任“海东云”、“振威”、“扬武”舰管带(等同于现代军队的海军舰长)。遗憾的是,尽管邓世昌很拼,却未能获得前往英国海军舰上实习或进入格林尼治海军学校深造的机会。这笔出洋费用当时全部由闽省负担,他的闽籍同学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等均在其列。

  1879年春,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始筹划水师,“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特别将其调至北洋,管带新购的蚊子船“飞霆”号,旋又改任“镇南”舰管带。翌年夏天,“镇南”舰在一次巡弋途中发生触礁事故,邓世昌措置得当,很快抢救舰只出险,不过事后仍然受到革职的严厉处罚。李鸿章毕竟心里有数,几个月后决定重新起用这位水师良将,任务是赴英国接收新购的撞击巡洋舰“扬威”号。1881年4月,满怀感激之情的邓世昌作为副管带抵达英国,参与监督“扬威”舰的各项性能测试。8月中旬,“超勇”、“扬威”姊妹舰同时离开英国。丁汝昌、林泰曾、邓世昌等人沿途排除种种艰难,历时近两个月,终于驶入祖国怀抱。李鸿章闻讯赶到天津大沽口检阅新舰、慰问将士,升任邓世昌为“扬威”舰管带。

  “致远”号穹甲巡洋舰

  中法战争结束之后,清廷为巩固台湾海峡防务,展开了新一轮外购军舰的热潮。李鸿章原先打算依照德国伏尔铿造船厂的“济远”号巡洋舰,在英、德两国各再订造两艘。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与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多有接触,舰船设计师怀特不失时机地提交了一种全新的穹甲巡洋舰设计方案。曾纪泽颇为识货,反复向李鸿章强调“穹甲”的长处,不久即与阿姆斯特朗公司签订合同,订造两艘新舰,包括部分火炮及鱼雷、探照灯在内,总价合计364110英镑。李鸿章后来将这两艘英式穹甲巡洋舰分别命名为“致远”、“靖远”。

  “致远”号排水量2300吨,全长267英尺,动力系统由4台圆式燃煤锅炉和两座卧式三胀往复蒸汽机组成,航速18节,使之成为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的大型军舰。所谓穹甲就是相对于单纯的平面甲板,中间部分采用穹顶状突起,高于水线之上,两边呈坡面状,斜落至水线下面。怀特的设计确有精妙之处,对比穹甲甲板全部低于水线的“济远”舰,“致远”舰如果水线处破损进水,洞穿不大,无需担心海水快速淹没水线上面的穹顶。反观“济远”舰,倘若船边有水处被弹击穿,海水进入船内穹甲之上,即便穹甲未损,但船只极有可能面临倾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