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网 2013-12-12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戴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3年12月28日,是我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德高望重的领导人梁希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梁希不仅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林

梁希在新政协会议上

  2013年12月28日,是我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德高望重的领导人梁希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梁希不仅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林业科技人才,传播林业科学理论,更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林业建设目标,这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位我国近现代林学和林业事业的杰出奠基人与开拓者。

  梁希立志科学救国后,走上了林业教学岗位。他首先就职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从此一干就是33年。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是民国初年建立的一所设有林科的高等农业大学,即今日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梁希在该校任教授兼林科主任(相当系主任),讲授《森林利用》、《林产制造》和《森林工学》等课程。林产制造学科在我国是首次开创,并筹建了中国首个林产制造室,开展实验教学。他在该校任教7年,培养了一批中国紧缺的林业人才。

  当时中国早期林学理论和林业教材多是从日本传播过来,而日本的林学理论很大一部分又源自德国。梁希当时得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用木材生产饲料、制造动力能源,从而渡过了粮食与燃料俱缺的难关,为了直接借鉴德国林产化学和木材研究方面的成果,他于1923年1月辞去农专教席,自费前往德国德累斯顿,在萨克逊林学院德累斯顿——塔朗脱研究所研究化学和木材防腐学,历时4年。他认真踏实的求学精神,给这个学院的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30年,当林业部一个代表团前往德国访问时,梁希当年的德国同学们还津津有味地回忆起“中国梁”在实验室刻苦学习、埋头研究的情景。

  1927年从德国回国后,梁希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森林系主任。后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浙江大学农学院成立于1927年,设有森林系,梁希是首任系主任,仍执教林产制造化学等课程,并积极筹建森林化学试验室。梁希在浙江大学教学5年多,因为不屈服于反动势力的压迫,于1933年8月辞职前往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教。他到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教时,向院方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在森林系下成立森林化学室,配备2名助教;第二,提供必要的经费;第三,添置仪器设备和药品。三项条件,没有一条是生活方面的,全都是工作方面的。1937年,梁希在桐油提取、木材干馏、樟脑制造和木素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成果,被称做“梁式樟脑(樟油)凝结箱”。

  由于梁希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使我国20世纪30年代林产化学学科有了较大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梁希科学试验的丰硕成果,大大丰富了他的教学内容,他所编写和讲授的《林产制造化学》讲义,是一部内容充实、体例严密、立论精辟、中西交融、图文并茂的林产化学著作。梁希实可称为中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国森林生态学还没有形成系统学科,人们对森林的效益和林业经营的意义认识还比较模糊,经营林业的方法也不科学。梁希根据观察与切身体会,对森林与环境这个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对经济生活的作用进行大量科普宣传,而使用的却是让当时的中国一般民众都能接受的语言。比如梁希在《民生问题与森林》一文中曾生动地提出:“我们若要教我们做东方的主人翁,我们若要把我们中国的春天挽回来,我们万万不可使中国五行缺木,万万不可轻视森林”。1946年,梁希为中央大学森林刊物《林钟》撰写的复刊词中,对学习林业的学生们提出了响亮的号召:“林人们,提起精神来,鼓起勇气来,挺起胸膛来,举起手,拿起锤子来,打钟,打林钟!”“一击不效再击,再击不效三击,三击不效,十百千万击。少年打钟打到壮,壮年打钟打到老,老年打钟打到死,死了,还要徒子徒孙打下去。林人们!要打得准,打得猛,打得紧!一直打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

  1949年5月上旬,梁希作为民主人士到北京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筹备会议。在当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提议成立林垦部。周恩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提名梁希为林垦部长。梁希感到很不安,就写了一张条子送给周恩来:“年近七十,才力不堪胜任,仍以回南京教书为宜。”周恩来看后提笔写了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当仁不让。”回复给梁希。梁希看了回条,激动地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一句话,提交给周恩来。

  从此,梁希的名字便和新中国的林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林垦部刚刚成立时,连办公的房子都没有,梁希及几位随同人员住在北京一个小客栈——东四东安旅馆。不久,在东城米市大街无量大人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挂起了“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的大牌子。林垦部加上部长自己在内总共才有12个人,宿舍就是办公室。但梁希却说:“院子虽小,能装三山五岳;房舍简陋,可装下五湖四海。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研究中国林业的方针大计,小屋就是个起点。”

  梁希在林业建设工作方面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又非常注意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善于抓重点,掌握要害,开创新的工作局面。1950年二三月间,林垦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林业业务会议,梁希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建设总方针,并对建设林业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提出明确要求。梁希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充满了激情,他在《新中国的林业》中,描绘出了一幅瑰丽的林业建设远景以及对林业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

  梁希决定首先抓三件事:一是搭架子,组建林垦部机关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林业机构;二是摸清情况,查明全国现有森林资源;三是打好基础,为林业事业的大发展做好准备。为了办好这几件事,梁希常常是亲自动手,细查、细问、细算,并和周围同志反复研究,甚至连一个数字也不草率马虎。在中央领导的关怀和他的主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地建立和恢复了一些林业机构,并根据中央民主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进行了东北、内蒙古林区改造与建设工作,有秩序地将旧林区把头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企业,又将一部分手工作业逐步改造为半机械化或机械化作业,为中国林业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他非常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再表示:“虽然我的年龄大了一些,只要我能行走,我就要争取到全国各地多跑跑、多看看。”1950年至1955年,他先后6次,用300多天时间亲赴西北、东北及浙江等地林区实地考察,其中花时间最多、下功夫最大的是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问题的考察。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梁希依然实践着自己的诺言。1958年3月,梁希因发高烧入北京医院治疗,退烧后不顾体弱有病,仍坚持工作,并为《人民日报》撰写了《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的文章,这是他最后一篇为林业建设事业而做的论文,再一次向世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绿化这个词太美了。山青了,水也会绿;水绿了,百水汇流的黄海也有可能逐渐地变成碧海。这样,青山绿水在祖国国土上织成一幅翡翠色的图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