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王季梁(2)

辛亥革命网 2018-08-17 09:19 来源:团结报 作者:徐忠友 查看:

王季梁是中国近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开创人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他是在中国土地上最早拿试管作分析化学实验的中国人。他也是有史以来,最早在中国设置现代化学实验室的化学家之一。

  参与创建中科社和中研院

  1914年金秋,王季梁与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相铨、竺可桢等留学生,在美国发起成立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科学组织——中国科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中国科学社成立后,王季梁曾历任理事、总干事,1930年至1933年间担任中国科学社的社长。

中国科学社第12次年会合影

  1927年4月17日,根据国民党元老、教育家李石曾《关于创办中央研究院》的提议,5月9日,中央政治会议第九十次会议议决设立中研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张人杰、许崇清、金湘帆为筹备委员。同年11月20日,时任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学术界王季梁等30人在南京的大学院召开中研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联合成立大会,讨论中研院组织大纲及筹备会进行方法。议决先筹设各研究单位,计有: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并推定各所常务筹备委员,积极展开筹备工作,并通过《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

  王季梁等在蔡元培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创建“中央研究院”的工作。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是蔡元培,王季梁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科学院。1949年,其部分机构搬迁到台湾,部分留在大陆的各机构都被大陆的中国科学院接收,至今仍为我国台湾地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王季梁担任“中研院”化学研究所长后,结合当时国家化学学科现状和科技发展规划,组建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中药、纤维素、油脂、油漆涂料、陶瓷玻璃等小组进行工作,并结合中国化学资源开展化学研究,均取得较大成绩。在20世纪30年代,王季梁又在上海发起创建“中国化学会”,他担任了中国化学会主席,为之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王季梁曾在1922年至1934年间,还担任《科学》杂志主编。《科学》杂志自1915年创刊以来,始终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在传播科学理念、介绍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及时传达西方最新科技动态、发掘整理中国古代科学成就、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19年至1938年间就刊行了20卷,以每卷12期每期6万字计算,即有1400余万字;每期除了科学消息、科学通讯等内容,以长短论文8篇计算,就有论文近2000篇;以每人作论文3篇计算,则有作者600余人通过《科学》发表了诸多学术观点。1933年,中国科学社又创办了一份普及性的《科学画报》半月刊,旨在“把普通科学知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片或照片,把世界最新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等都介绍给科学爱好者,逐渐地把科学变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1929年间,身为《科学》杂志主编的王季梁,收到了江苏金坛中学基层职员华罗庚的一篇论文。王季梁发现华罗庚的论文《Sturm氏定理的研究》写得不错,便亲自将其编发1929年12月出版的《科学》14卷14期上。1930年春,他又把华罗庚另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编发在《科学》杂志上,一时轰动了数学界。随后,他还将华罗庚推荐给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先生,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熊庆来教授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了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1931年后,又提拔华罗庚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教、讲师等职,此后经过长期的努力,华罗庚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为教科研作出重大贡献

  1915年王季梁学成回国,曾任教湖南高师、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他是东南大学的建校元老,从1917年任教南京高师到1929年离开由东南大学改名的中央大学的12年间,他全程参与了东南大学的筹备和建设。

  王季梁也是浙江大学的建校元老。他与浙江大学的渊源始于浙江大学正式成立之前。1927年4月,他担任了以李振吾为校长的浙江工专校务会的七委员之一。随后他又应李校长的邀请,出任过浙江工专的教务部主任。同年,浙江工专讨论筹备“工专”改“大学”,王季梁又被推为“浙江大学”的九个筹备委员之一。

  1934年,王季梁见留学人员多已回国效力,人才多了起来。他再出国门,进入美国明尼苏达研究院任研究员,师从著名物理化学家、分析化学家 LW.Kolthoff继续深造。他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与研究机会,利用优良的实验条件,于1936年5月提出了《铂、金、银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极电位》论文,首次解释了铂、金、银在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不同抗腐蚀能力的原因。他的论文受评试委员们一致好评,因而被授予科学硕士学位,圆满结束了异国学习与研究的生涯。在归国途中,他绕道欧洲到英、法、意、德诸国著名大学及研究院参观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与管理水平。

  1936年,竺可桢为推辞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曾专门向蔡元培提出由其老同学王季梁代理,以后竺可桢接掌浙江大学后,几次写信约他出任理学院院长。他到浙大不到两年即随校西迁,其以多年积蓄在南京和上海建筑的两处寓所,毁于兵燹,虽感痛惜,担忧晚年生活无着,但他对子女们说:“只要国家民族不沦亡,个人损失算不了什么;勤俭奋斗,就可重建家园。”在浙大西迁头尾10年办学中,他携师生与眷属,颠沛流离,历尽艰难,在川桂公路上一次遭翻车之祸险些丧命,不说家产荡然无存,更有丧偶之痛,经受人生最严酷的打击,令人崇敬与唏嘘不已!在压顶的灾难面前,他始终挺直腰杆,视校如家,钻研学问,教书育人。有段时期,化学系主任周厚复离开浙大,竺校长请他暂代主任,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担,当好竺校长的得力助手。

  1938年8月,浙大师范学院成立,竺可桢聘为王季梁院长。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师院开办费甚微,教师紧缺,可他没有退却,而是发扬求是精神迎难而上,与文理学院合作,共渡难关。抗战胜利以后,王季梁曾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而当竺可桢校长不在校时,他曾多次担任浙江大学代校长。据上海校友会的杨竹亭会长回忆,抗战胜利前后,竺可桢校长倦于浙大兼职,一心想要研究气象,曾再次推荐王季梁代理校长。1949年6月,全国科学会议筹备会在北京召开,王季梁也是由全国科学团体公推去京开会的五位浙江大学教授之一,这五人是:王季梁、蔡邦华、贝时璋、苏步青、王淦昌。

  与此同时,王季梁和他那一代的前辈化学家们为我国的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化学研究人才。其中有20世纪40年代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的所长吴学周,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所长王葆仁,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所长柳大纲。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钱人元等都是他早年的学生。许多我国知名科学家如严济慈、赵忠尧、周厚复、王家辑、伍献文、程开甲、叶笃正、杨士林等等也都受过他的教诲。

  20世纪50年代,王季梁受高教部的委托,与他的学生戚文彬编写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通用的《分析化学》教材。全书共60余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其时王季梁已年过七旬。20世纪60年代,年近八旬的王季梁,又定下了完成《中国化学史稿》的科研计划。他一面为中年科学家出版的专业书籍写序言和书评,一面与张子高、袁翰青这些“化学史”领域的老友们互通心得和切磋。

  新中国成立后,王季梁曾当选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浙江省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九三学社杭州分社副主任委员。1966年12月因病去世,终年79岁。“桃李不语,下自成蹊”,王季梁先生没有辜负祖国寄予的希望,通过他一生的努力,在中华民族走向科学的道路上,留下了一行科学先驱者的辉煌足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