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从未离开我们

辛亥革命网 2016-10-15 08:27 来源:昊炁文苑 作者:昊炁文苑 查看:

汉服复兴,对于历史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自从剃发易服,“汉服复兴”就一直存在,只是规模的大小罢了。

  在讲清末民初的事儿之前,先来说说清初的事。当时剃发易服已经进行数年,人都被杀得差不多了,抗清势力越来越式微,坚决抗清的黄宗羲似乎也“妥协”了,剃发易服,入了世,虽然不愿意当清朝的官,但也没选择就义,而是讲学于乡间。

  在这期间,黄宗羲写了很多著作,其中有一篇名为《深衣考》网上曾有人写《从黄宗羲作<深衣考>想到的》一篇文章,思考黄宗羲当时为什么选择“活下去”——因为他选择了活下去,所以很多明朝的思想、著作,才经由他的手保留了下来。而《深衣考》一篇也得以保留,后又有江永书《深衣考误》虽不知在清朝两百年里,有没有人敢于偷偷制作深衣,但至少在清末,人们总算还能在一片狼藉中发现被保存下来的“火种”。

  说这两段主要是为了做一个连接,一个在历史上不明显,但是确实存在的“清朝时期汉服传承历史”。《深衣考》是一,二是“十从十不从”。

  “十从十不从”没有官方文件记载,但是很显然一直到如今,家中的老人都会做被称作“和尚衫”、“毛衫”的婴儿汉服,一些偏远地区的老婆婆年轻时也曾穿过“道士领”袄子什么的。以及真的道士和和尚的衣服,戏剧中的衣服,表明确实有“十从十不从”这样的抗争——是妥协,但也是抗争。

  汉服复兴,对于历史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自从剃发易服,“汉服复兴”就一直存在,只是规模的大小罢了。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先行者,但是在历史上,我们不是先行者,我们并不孤单。

  到了清末,革命党人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在革命党人中,章太炎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大儒章太炎》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看来深衣还是有人在清朝制作的,但可能只作为死去后穿的服饰,这一方面印证了“生从死不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汉族根本就没有忘记汉服,而这个没有忘记,显然不可能只有章家吧。

  在辛亥革命前,有人主张恢复古装,仿效《水浒传》、《七侠五义》中的武生打扮, “头顶高髻,内束紧身,外披圆领双结宽绰长袍。” 认为这种装束“既美观瞻,又复灵便,不失尚武精神。” ”(《黄帝魂·论发辫原因》按语,《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1卷。)

  鲁迅谈到南社——“渴望着光复旧物”时也提到了服饰的影响:“例如属于‘南社’的人们,开初大抵是很革命的,但他们抱着一种幻想,以为只要将满洲人赶出去,便一切都恢复了‘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

  这说明南社的人在当时都有“恢复汉服”倾向。而这个倾向,不止南社,当时很多会社都有这个倾向,比如在日本的一干著名愤青留学生,都有这个倾向,不过我没有找到相关出处记录,唯一能确定的只有章太炎。

  1902年阴历三月十九日,章太炎等人在东京举行纪念明亡的活动,但是清庭向日本方面打了招呼,于是被阻止了:

  但是你们看章太炎穿着什么来了:

  此后,章太炎回国,并让日本友人帮忙做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现在好像是在国家博物馆还是章太炎纪念馆来着,可惜被不明真相的人标上“写着汉字的和服”……以章太炎的性格,估计很想表示晚上去找工作人员谈谈。

  下图便是上面说的那件章太炎“这一生最钟爱的衣服”,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制式不正”“板型不对”什么的完全可以往这里砸不用犹豫。然而,这却是章太炎这一生最钟爱的衣服。


 

  之后,辛亥革命开始。浙江丽水光复时,有两人“头带方巾,身穿明代古装,腰佩龙泉宝剑,站在街头欢迎。”(《辛亥革命在丽水》《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

  虽然不知道这两位前辈是谁,历史没有记载下他们的名字,或者照片……但是可以推想的是,在当时,他们绝对不是孤单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