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与《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办

辛亥革命网 2014-12-29 09:16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赵畅 查看:

何云是我党《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办人、社长兼总编辑。何云以报纸为阵地,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敌后树起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旗帜。

  在巍巍太行山区大羊村十字岭下,有一座高耸的纪念碑。正面是杨尚昆的题词:“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曾在太行山战斗过的57位新闻界烈士的英名。排在第一个的是何云。

  何云是我党《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办人、社长兼总编辑。在抵抗外侮、争取民族解放的战场上,何云以报纸为阵地,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敌后树起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旗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华北乃至全国团结抗日与进步,将一腔热血洒在为祖国独立自由而战的疆场上。

  以笔作枪,办报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云遵照党组织指示,奔赴《金陵日报》做编辑工作。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何云受组织派遣,立即奔赴武汉,参加中共中央长江局筹办《新华日报》创刊的工作。在新华日报社,他除了担任国际版编辑,还担任报社党支部委员。1938年6月,日军以优势兵力进犯中原,《新华日报》做出疏散部署。到8月中旬,报馆一行15人由何云等率领,冲破日伪的层层围堵,安全抵达西安,并迅速开始了筹备《新华日报》西北版的创办工作。不久,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何云率原晋察豫党委所办的《中国人报》报馆部分人员,以及他刚从西安带来的几位新闻工作者和十多个印刷工人,还有一台老掉牙的铅印机,到山西沁县南部的后沟村,着手《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办筹备工作。

  然而,要在敌后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在敌人严密封锁的条件下,在文化相对落后的深山里,办一张现代化的报纸,其难度可想而知。据史料记载,当时何云等“创业者”面对的工作环境是:“从白纸到油墨、铅字、墨水,都得从敌占区采购;没有铸铅字的铜模,不过两个月,铅字经不起磨损,笔画逐渐模糊,成了黑点,几乎使报纸难以印出;电讯器材更是敌人严禁运往根据地的战略物资;就连食用的水,也主要靠水窖积存的雨水……”为此,何云对大家做思想工作说:“有困难,发动全报社,人人想办法,出主意,办法就出来了。人民战争么,克服困难,就得靠同志们的努力。”就这样,在何云的带领下,报社人员人人都开动脑筋、想办法,以致上级领导说何云他们“成了一群诸葛亮”。没有铜模,报社人员自造半铅模成功,解决了铅字更新的难题;缺失电讯设备器材,报社人员就自造土电池,自制线圈,自装收发报机……就这样,何云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解决了办报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极端认真,未敢懈怠”

  1938年12月21日,何云起草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刊词》指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项: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与进步;二是创建、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终于创刊,何云任报社社长兼总编。

  欣闻《新华日报》华北版连克难关,节节胜利,朱德总司令奖给报社100块银元,并写信鼓励道:“继续提高创作热忱,不断克服可能到来的任何困难,使敌后抗战的文化工作,更益前进。”是啊,正如何云所说的那样:“一个铅字等于一颗子弹,在敌后办报就是无形的战斗。”1940年9月,为了打破日寇的“囚笼政策”,我八路军、决死队在华北2500公里长的交通线上,发动了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为了及时报道胜利的消息,何云在派记者随军采访的同时,自己时而在报社抓编发稿件和印报工作,时而随总部和一二九师首长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工作。当“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歼灭战打响后,何云带了部分记者和油印机,随彭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一二九师刘、邓首长日夜战斗在火线上。报道写好后,即审即刻、即校即印。

  当时的领导同志曾这样评价说:“何云办报极端认真,未敢懈怠。”的确,他从内容确定到标题制作,从文字斟酌到版面划定,都一一过问,亲力亲为。鉴于报社是一个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单位,他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他对曾任报社党支部书记的左漠野说:“报社知识分子多,来自四面八方,多做思想工作,搞好团结,非常重要。但要坚持原则,注意方式。”平日里,何云经常去工作室串门,一方面指导帮助工作,另一方面了解同志们的思想情况。木刻室有一对从延安鲁艺来的青年夫妇,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刻配合每期社论的木刻插图。何云对他们生活上格外关心,并尽力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环境,但同时对他们的工作也严格要求。有时,他们的木刻插图主题表现不够突出,何云会让他们返工重刻,直至满意为止。

  背起“报馆”打游击

  1941年初冬,日军井关三十师团和第四、第九混成旅团一部共约5000兵力,陆空配合向我八路军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黄崖洞发起进攻,报社奉命埋藏机器、坚壁资财、背起“报馆”打游击。尽管炮火连天,但这份日刊两万多字的报纸一直坚持出版,“以铁的事实粉碎了敌寇汉奸的宣传攻势”。

  1942年5月,日军向太行山区发动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何云率报社机关随总部和北方局向外线转移。但出发后不久,他们即被日军包围。战斗中,何云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工作岗位。在化整为零、分散隐蔽的几天里,他跟身边的几个人说:“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决不当俘虏。”28日晨,何云在辽县大羊角附近突围中和敌人激战数个小时,最后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左权)一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7月8日,《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和新华书店联合举行何云等牺牲同志追悼大会。抗战胜利后,其灵柩移到涉县石门烈士墓;全国解放后,1950年,晋察鲁豫烈士陵园在河北邯郸市中心落成,何云与左权的忠骨移至该烈士陵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