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紫东——为了忘却的纪念

辛亥革命网 2017-03-08 10:23 来源:西部网 作者:杨波海 查看:

范紫东先生在戏剧创作上的卓越贡献已被载入中国戏剧史,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范紫东毅然弃教从戎,参加革命军,与本县赵时安先生奉命权知州事。

  在三秦大地,一提起秦腔,无人不知《三滴血》,其中《结盟》一折的唱段:“祖籍陕西韩城县……”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但你若要问《三滴血》这本戏是谁写的,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其实这本家喻户晓的秦腔编剧就是乾县籍人士范紫东,他既是一位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驱,又是一位著名的秦腔剧作家,作为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从1912年西安易俗社成立开始,历经四十余年,撰写了《三滴血》、《翰墨缘》、《玉镜台》、《颐和园》、《苏武牧羊》、《新华梦》等大、小型剧本69个。

  范紫东先生在戏剧创作上的卓越贡献已被载入中国戏剧史,被戏剧界誉为“当代的关汉卿”、“东方的莎士比亚”。可以说范紫东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

  民主革命先驱

  范紫东,名凝绩,字紫东,清光绪四年腊月二十五日(公历1879年1月17日)生于乾县灵源乡西营寨村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光绪二十三年(1897),变法维新思潮兴起,西方新书译传国内,他因贫穷无力购买,常从友人处借阅,对国际政治和自然科学广泛涉猎。因而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认为“八股不废,则中国不兴”。常抨击时弊,宣传革新。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陕西连年大旱,饿殍载道,尸横遍野,全陕冻饿而死者两百余万。大灾之后,范紫东为生计所迫,以年修仅九串钱就馆于富豪之家,居馆授徒,得麦养母,边教边学,毫不懈怠。清政维新,陕西创办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仪器、图书较为完备;教师也大多思想进步。其时,陕西学政使来到乾州,集中乾州、彬州七属县秀才通试。范紫东时年二十五岁,以通考第一名的最佳成绩选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他的考试论文以特优不胫而走,争相传抄。当时,他作联自嘲云:“七属一名士,全年九串钱。”入学后,他放弃仕途,力攻科学,不仅通研代数,还学会了微分、积分等高等数学。

  光绪三十年(1904),范紫东迫于家计,就馆于兴平县西王村杨屏轩之家塾。年薪五十金,遂得还清家中债务。第二年九月,学生杨书云、杨悌云兄弟考入宏道高等学堂。他也辞馆入堂,继续深造。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允出任陕甘总督,有人向清廷建议:中国京城距海太近,急宜迁都。升允便于官课时命题为:“我国自金、元、明以来,建都燕京,已数百载。近闻有谓京城近海,主张迁都之说,究竟燕京建都有何利弊,应否迁徙?诸生稽古有年而不乏真知灼见,其各陈谠论,毋稍隐讳,以定国是策。”范紫东援古论今,以洋洋千余言痛陈迁都之非,结语说,“呜呼!周不捐弃丰镐,则犬戎何能深入内地;宋若死守汴梁,则女真何至长趋中原?世或有献迁都之议者,吾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主考在卷上批道:“洞悉时势,深明大局,非关心国事者何能道出只字!”定为第一名,便将文中精髓的文句,具折上奏朝廷,以平迁都之议。

  光绪三十二年(1906),范紫东以第一名毕业于宏道学堂。随即在西安府中学任博物、理化教员,兼任健本小学校国文教员,致力教学,深得学生敬服。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范紫东痛心疾首,立志改革,以救危亡。宣统二年(1910),经陕西民主革命先驱焦子静、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为关中区负责人之一。入盟后,即回乾县,任县办高等小学校长,与盟员吴希真等积极活动,联络同志,组织力量,进行武装革命的准备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范紫东毅然弃教从戎,参加革命军,与本县赵时安先生奉命权知州事。先生兼任西路招讨使署参谋。当时西路招讨使张云山,正与清巡抚升允在乾州对峙,他一面管理州事,一面参与军务,与升允相持四月之久。

  剧本创作开民智

  清帝退位后,范紫东先生解职回省,去西安健本学校执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两千余年来封建思想的余毒仍根深蒂固。当时流行的戏剧,多为迷信荒诞之作,有些猥亵淫秽之词,实在不堪一顾。范紫东于教学之余,致力元明杂剧的研究,有志于戏剧改革。为“改良社会,移风易俗,1912年与志同道合的谊友李桐轩、孙仁玉创办秦腔戏剧团体易俗社,开始从事剧本创作。”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公然窃国,恢复帝制,改民国号为洪宪元年。陕西民党密谋讨袁,范紫东托名投考“知事”赴京,在那里参加了反对陕西省督军陆建章的斗争,写了控告这个袁世凯在陕西的代理人的罪行材料。他在北京流落了将近一年,目睹了袁世凯称帝的种种罪行,十分气愤,岁暮返陕,随即参加陕西反袁斗争。其时,吴希真于乾县五峰山树讨袁之帜,范紫东为之奋笔疾书讨袁檄文,同时,他编写了大型秦腔剧《玉镜台》,借古讽今,抒发了他的忧国情怀。民国六年(1917),范紫东被任命为武功县知事,不到一年,便弃职重回西安健本学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