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新舞台”

辛亥革命网 2017-11-17 09:49 来源:炎黄春秋 作者:李仲明 查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京剧演员潘月樵、夏氏兄弟和上海信成银行协理、曾任同盟会干事的沈缦云等集资,在上海十六铺创建“新舞台”。

  “新舞台”建立的背景

  自1867年(同治六年)北京、天津两地京剧艺人大批赴上海演出,上海逐渐成为中国南方的京剧艺术中心。

  京剧初入上海,立即风靡全城,“沪人初见,趋之若狂”。短短30年,京剧在上海的发展形成南派京剧的艺术特点:表演动作身段夸张、强烈;唱工灵活、流畅,适应上海观众的欣赏要求和趣味;传统剧和文明戏并重,追求戏剧的情节性和趣味性;舞台布景运用近代科技,追求新奇。

  这期间,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曾一度被贬为“外江派”、“野狐禅”,排斥于“正统”京剧之外。上海名演员、“新舞台”创办人之一的夏月珊批评了这种偏见,认为:“京朝派唱戏一板一眼,海派唱戏也不能一板四眼。”海派并没有逾越京剧的艺术规范,而只是追求艺术风格上的发展。

  “新舞台”的前身是丹桂茶园的夏家科班,由首批来沪的京剧艺人夏奎章等教戏,主要演员(学员)除夏月珊等兄弟外,还有小保珊(朱惠元)等20余人,他们于光绪初年登台献艺,极受观众欢迎。光绪中期以后,夏家科班改由夏月珊掌管,这一时期入科学艺的有小连生(潘月樵)、小旋风(盖叫天)等。

  随着京剧改良运动的兴起和时装京戏的大量涌现,特别是1904年上海《二十世纪大舞台》创刊前后,时装京戏演出成为当时文艺改良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戏剧界编演了《玫瑰花》、《秋瑾》、《徐锡麟》等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京剧演员潘月樵、夏氏兄弟和上海信成银行协理、曾任同盟会干事的沈缦云等集资,在上海十六铺创建“新舞台”。发起人有沈缦云、姚伯欣等16人,“新舞台”首创将带柱方台的旧式茶园改为半月型镜框式舞台的新式剧场,并试用灯光布景,形成戏曲舞台美术的新流派。

  “新舞台”的演员与剧目

  “新舞台”的演员阵容颇为整齐,是当时上海多个京剧表演团体中的佼佼者,如老生演员潘月樵、武生夏月恒、青衣毛韵珂、花旦周凤文、老旦小桂芳。

  著名演员欧阳予倩、刘艺舟等,也先后参加“新舞台”的演出,推动了上海的戏曲改良运动,使“新舞台”成为辛亥革命前后宣传革命,编演新戏的一个重要场所。

  潘月樵是“新舞台”最主要的演员之一。潘生于1869年,艺名小连生,江苏甘泉(今扬州)人。9岁登台,16岁时入上海天仙茶园,一度与汪桂芬齐名。他的表演文武兼长,做工颇佳,擅演《四进士》、《群英会》、《打渔杀家》、《九件衣》、《明末遗恨》、《汴梁图》等剧。苏雪安认为潘月樵是清末民初南派京剧老生的主要代表演员,“就上海来说,在50年中的做功老生中,他可以名列前茅。”在表演上,周信芳受其影响最大。

  演戏之余,潘月樵在上海创办榛苓学堂,在苏州创立菁莪学校,专收贫家子弟,不取学费,后因经费拮据而解散。

  1904年,潘月樵离开天仙茶园,应夏月珊兄弟之邀,加入丹桂茶园,进行京剧改良活动,排演了很多针砭社会的时装新戏,他是辛亥革命前后最富于革命思想的艺人之一。

  《海上梨园新历史》一书曾评论潘月樵、夏月珊,指出:伶界杰出之士,纷纷倡议,以改良戏剧,为开通社会之先声。小连生、夏月珊者,是中之哥伦布也。夏氏兄弟也是“新舞台”的主要骨干力量。夏氏兄弟之父夏奎章是同治前后到上海的著名京剧演员,工武老生,擅演《反西凉》、《冀州城》、《赚历城》等,有“活马超”之誉。夏奎章有五子,除长子昌彝外,月恒、月珊、月润、月华皆为演员。其中,尤以月珊、月润创办“新舞台”,排演时装新戏,在清末民初的上海京剧界享有盛名。

  夏月珊,原名昌树,夏奎章第三子,工文武老生及文丑,曾任上海伶界救火联合会会长。夏以靠把戏《独木关》、《定军山》等尤为拿手;又擅编演讽刺社会的时装新戏,如在《黑籍冤魂》剧中,他扮演大少爷,从翩翩少年变成鸠形鹄面的鸦片烟鬼,最后家产荡尽以拉黄包车为生,其表演生动、逼真,剧中一次拉车发现坐车的妓女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于是感慨万千,演得真切动人。

  《黑籍冤魂》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受鸦片毒害的真实现状,引起上海烟土商人的仇视。“新舞台”收到多次恐吓信和炸弹警告,夏氏兄弟毫不退缩。夏月珊登台时向观众表示:不怕威胁,“戏要演,毒要抗,决不退让”!

  夏月润,原名昌泗,夏奎章第四子,谭鑫培的女婿,工武生。曾任上海伶界联合会会长。月润演武生,兼演红生,武生戏曾得到谭鑫培的传授和指点,其中马超戏亦得家传,长靠、短打均较擅长;红生(关羽)戏宗王鸿寿,表演规矩大方。

  夏月润曾请王鸿寿编演《走麦城》,王以有辱关公形象为由未允,月润于是自己编排,未料初演那天戏院隔壁面馆失火,延及戏院,烧成一片瓦砾。当时有人说这是“关公显圣”,不能唱关公背运的戏,夏氏兄弟认为是迷信,集资在原址上重建戏院,开锣之日仍演《走麦城》,结果演出后大受欢迎。

  “新舞台”建立后,夏氏兄弟与潘月樵等排演新戏。夏月润赴日本,经著名歌舞伎演员市川左团次介绍,约请日本布景师到上海,布置新式舞台布景。当时上海搞舞台美术较为知名的张聿光也曾向他们学习,新的半月形舞台和布景转台,都是“新舞台”在上海戏剧界开的先河。

  冯子和,字旭初,号春航,江苏吴县人。“新舞台”主要演员之一。幼年随父冯三喜学青衣、花旦,后入夏家科班,拜夏月珊为师;亦向时小福、路三宝等问艺。12岁正式登台演出,因其扮相、声音与当时著名青衣演员常子和相像,乃得艺名“小子和”。民初在上海与孙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曾有“上海第一花旦”之誉。冯子和受夏月珊等影响,具有民主、爱国思想,1909年参加南社;辛亥革命时曾与潘月樵等人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1919年五四运动时,上海民众声援北京爱国学生,发动罢市、罢课,冯子和首先罢演,并创办“伶界救国十人团”,在上海伶界大会上慷慨陈词:“我辈伶人同为国民,则扶倾危之时局,挽既倒之狂澜,责任所在,万死不辞……”

  冯子和一生主张戏剧应以改良社会和进行通俗教育为己任。除了他擅演的传统戏《三娘教子》、《贵妃醉酒》等以外,他排演许多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如《杜十娘》、《孟姜女》、《薄命汉》等。

  “新舞台”的传统京剧剧目近两百出,有时亦演出连台本戏,很受观众欢迎。他们编演的改良京戏,据苏移、胡冬生、蓝凡、汤草元主编的《中国京剧史》上卷的统计,约在50种以上,经常演出的主要有:《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新茶花》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