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7-11-29 13:54 来源:中国粤剧网 作者:陈华新 查看:

辛亥革命时期,粤剧界在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来粤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辛亥革命时期,粤剧界在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来粤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认为,要号召群众起来进行反清斗争,与其利用文字宣传,不如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更能收到奇功异效。这种看法集中反映在《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上。《二十世纪大舞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戏剧专刊。它于1904年10月在上海创刊。该杂志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宗旨,是一个以宣传反清革命为目的的富有特色的文艺刊物,主编人是一位具有爱国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陈去病。陈去病(1874-1933),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江苏吴江同里镇人。他景仰汉朝名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抱负,遂改名“去病”。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朝丧师辱国,他对此十分愤慨,曾在故乡发起组织“雪耻学会”,自撰一联:“炎黄种族皆兄弟,华夏兴亡在匹夫”。俨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任。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经常在革命刊物《浙江潮》、《江苏》发表文章,鼓吹革命,不遗余力。回国后创办《警钟日报》、《二十世纪大舞台》等,名噪一时。1909年他与高旭、柳亚子发起组织进步文学团体“南社”。辛亥革命后仍追随孙中山先生,1917-1918年护法运动中,孙中山任大元帅,他出任大本营宣传主任。

  《二十世纪大舞台》在陈去病主持下,政治倾向鲜明,文笔泼辣。创刊号发表了亚卢(柳亚子)的《发刊词》说:“……今以霓裳羽衣之曲,演玉树铜驼之史,凡扬州十日之屠,嘉定万家之惨,以及虏酋丑类之惂淫,烈士遗民之忠荩,皆绘声写影,倾筐倒箧而出之。华夷之辨既明,报复之谋斯起,其影响捷矣。……法兰西之革命,美利坚之独立,意大利、希腊恢复之光荣,印度、波兰灭亡之惨酷,尽印于国民之脑膜,必有欢然兴者。此皆戏剧改良所有事,而为《二十世纪大舞台》发起之精神。……”

  这篇《发刊词》历数清兵入关的大屠杀暴行,赞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认为戏剧改革必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以反清革命的爱国精神,作为该刊的主旨的。

  陈去病以“佩忍”署名发表《论戏剧之有益》论文。该文说:

  “我青年之同胞,赤手掣鲸,空射虎,事终不成,而热血徒冷,则曷不如一决藩篱,遁而隶诸梨园菊部之籍,得日与优孟、秦青、韩娥、绵驹之俦为伍。上之则王郎之悲歌斫地,次之则继柳敬亭之评话惊人,要之足以发舒其民族主义,而一吐胸中之块垒。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文中号召有志的爱国青年,要学习历史上的爱国艺人,积极参加戏剧工作,借戏剧“以发舒其民族主义”。他认为戏剧对革命的宣传鼓动作用,远胜邹容《革命军》、章炳麟《驳康有为书》以及《黄帝魂》等革命书刊千万倍。把戏剧对人民的教育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该文最后说:

  “综而论之,专制国中,其民党往往有两大计划:一曰暴动,一曰秘密。二者相为表里,而事皆尠成。独兹戏剧性质,颇含两大计划于其中。苟有大侠,独能慨然舍其身为社会用,不惜垢污以善为组织名班,或编明季稗史而演汉族灭亡记,或采欧美近事而演维新活历史,随俗嗜好徐为转移,而潜以尚武精神、民族主义,一一振起而发挥之,以表厥目的;夫如是而谓民情不感动,士气不奋发者,吾不信也”。

  认为戏剧宣传,其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并不比暴动和秘密活动小。若从明末的稗官野史取材编剧,演汉族灭亡记,或根据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史编剧,对于激发爱国革命思想,唤醒群众,奋发士气,相信会起很大的作用。为什么他对戏剧的作用提得这么高呢?他认为老百姓多数不识字,看不懂历史书籍,如果看了一出好戏,便可对历史上的“是非了然于心”,“贤奸判然自别”。而且古装戏穿戴的是汉族衣冠,可“触种族之观念”。在文中作者自注说:“闻当满清入关时,北方贩夫走卒,类多有投河而死者,未始非由戏剧感人之故。”应该说,陈去病的这一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当时不仅在北方,就是南方的粤剧,也曾激起李成栋倒戈反清。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便根据《遗民录•陈子升传》的记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清兵入关,陈文忠公子壮起兵于南海九江,兵败被执殉国。清广东提督李成栋纳子壮妾张氏,年余不欢,偶见演剧而笑,成栋怪而问故,曰:‘复见明时衣冠威仪,有感而笑也’。成栋因媚之穿明衣冠,张氏取镜与览。成栋欢跃,张氏因怂恿其反正。成栋曰:‘怜此松江眷属也’。乃赂十万取眷于松江。张曰:‘敢独享富贵乎,请先死以成君子之志’。遂自刎。成栋大哭日:‘我乃不及妇人女子乎’!拜殓之。时永历帝由榔继位于肇庆,子升起用,成栋遂杀清总督佟养甲,率兵归明。”

  这是粤剧激发民族思想的最早记载,它可作为陈去病文章的一个生动例证。当然,陈去病的戏剧观不尽正确,但他与我国古典戏剧理论的着重讲音律和艺术性迥然不同,强调戏剧对革命的宣传作用,可以视为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戏剧理论之嚆矢。

  在戏剧作品方面,该刊发表了静庵《安乐窝》、寰镜庐主人《鬼磷寒》、惜秋《新上海》、孝农(汪笑侬)《长乐老》等,大部分是反清剧本。《安乐窝》把西太后作为反面人物鞭挞,直书“女丑满装扮西太后”,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由于该杂志明目张胆地宣传反清,只出了两期,即被清政府封禁。

  清政府封禁了《二十世纪大舞台》,却封禁不了戏剧界利用戏剧进行反清宣传。梅兰芳在《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几件事》一文就说:

  “在辛亥革命时期,我们戏剧界中曾经有许多前辈和同行以他们的英勇斗争实践和卓越的艺术创造,为这次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近代我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崇高的革命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由于梅兰芳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作为基础,文中只涉及京、津、沪以及武汉几个大城市的戏剧界革命事迹,并未提及广东。其实,广东作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戏剧界投身辛亥革命的活动,其事迹比北方更突出,只是过去未有人注意而已。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就慨叹道:“民族革命之领导,人皆知为孙中山国父。民族革命之鼓吹,人皆知为国民党兴中会诸先烈暨清末报界、文化界诸名宿。民族革命理想之传播,则人罕知为戏剧界,尤其是粤剧界诸先达之特奏殊功。”

  粤剧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可从下列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志士班”的兴起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为了利用戏剧作为革命宣传的工具,曾与一些进步粤剧艺人合作,组织改良班,叫做“志士班”。由于志士班不属八和会馆,旧粤剧艺人戏称为“九和班”、“九和友”。又因志士班不乘红船,自制一种髹成绿色的戏船,故又有“绿船班”之称。其实,这都是粤剧旧戏班对志士班的贬称,当以志士班的叫法为当。冯自由说:“广东号称革命策源地,世人咸归功于新学画报之宣传,然剧本之改良及维新志士之现身说法,亦与有大力焉。”(《革命逸史》二集)可见当时志士班的兴起,对辛亥革命是起了不小的宣传鼓动作用的。现根据有关资料,把志士班情况分述如下:

  1.广州采南歌剧团:该团原叫“天演公司”,实为志士班的胚胎,创始于1904年,团址设于广州市河南海幢寺诸天阁。原来1900-1902年陶模任两广总督时,曾办了一间陆军学堂,程子仪在该学堂任教习。1902年7月初,陶模病死,满族人德寿继任总督,排挤汉人,程子仪受到打击,思想倾向革命,便与陈少白、李纪棠商量创办戏剧学校。陈少白(1869一1934),名闻韶,号夔石,广东新会县人,早年结识孙中山先生,与杨鹤龄、尤列有“四大寇”之称。陈少白生平服膺同乡先贤陈白沙(献章),参加革命后改名白,字少白。1895年他参加兴中会,组织广州起义未成,流亡日本。1900年初在香港主编《中国日报》,该报有一个副刊叫《鼓吹录》,发表了不少戏剧、民谣作品,“或讽刺时政得失,或称颂爱国英雄,庄谐杂出,感人至深”。(《革命逸史》二集)如当时曾发表了以“冤禽”署名的粤曲,仿效流行一时的《陈世美不认妻》的小调,进行反清宣传。原词写道:

  “同胞们,若问起,亡国(明——编者)遗民凄惨事,待我从头说你知,未开言来心内悲。……

  “满洲兵,残生灵,轩辕黄裔四百兆,扬州嘉定血河成,地惨天愁草木悲。

  “到如今,屈指计,二百多年施压制,贪官污吏逞淫威,剥尽民膏心未死。

  “乃望看,众志士,尝胆卧薪切齿记,但愿光复汉江山,洗尽遗民奴隶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