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与辛亥革命(4)

辛亥革命网 2017-11-29 13:54 来源:中国粤剧网 作者:陈华新 查看:

辛亥革命时期,粤剧界在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来粤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李是男在同盟会中身任分会长,但为了筹备革命饷银,发起组织了一个新舞台粤剧团,亲演小生。新舞台粤剧团当时演出了《唤国魂》等不少以反清革命为主题的粤剧,一为宣传群众,号召美国华侨积极参加反清的爱国革命斗争;二为革命党人在国内发动武装起义募集军费,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黄伯耀《李是男事略》说:“生平嗜好戏剧,擅小生,嗓音甚佳。革命筹饷时期,常粉墨登场,甚为侨众欢迎,每次成绩极好。”冯自由也说:“是男为筹款计,组织一新剧团,亲自粉墨登场,饰小生一角。居恒精于音律,至是高歌一曲,响遏行云,金门士女咸大为倾倒。每往来唐人街中,妇女界多称之新小生。归寓则电话纷来,馈品杂至,几有掷果盈车之誉。”(《新小生李是男》)由于李是男利用广东华侨喜闻乐见的粤剧进行宣传,寓爱国革命教育于娱乐之中,加上他的扮相英俊,行腔吐字,不同凡响,博得广大华侨观众的欢迎。结果,革命党人在美洲的活动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募集经费的活动也比以前顺利,仅支援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捐款,从旧金山华侨中便募得1万元。是男身居要职,仍粉墨登场,实在可贵,故又有“革命小生”之誉。这也是粤剧史的一段佳话。

  辛亥革命后,不少革命党人居功请赏,伸手要官做,独李是男仍在美国办《少年报》。1922年在孙先生多次催促下,才回国在广州任总统府秘书。1931年任广州中山纪念堂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1937年5月28日以肺病在广州逝世。冯自由挽一联日:“兴唐李靖,代有贤孙,记倡义美洲,勋绩永铭金币券;顾曲周郎,偏多短命,叹收功赤壁,延寿难为铁肺人。”对仗工整,褒功颇当。是男死时年仅40余岁,故有“偏多短命”之叹。李是男以革命活动家演粤剧,给粤剧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现在,一些粤剧史著述,常把辛亥革命时期粤剧称为“改良新戏时期”或“广东粤剧的改良活动”。虽然,从粤剧改革的意义来说,这种提法也无不可。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在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反对革命,在这时已堕落为保皇党。孙中山先生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敬告同乡书》)。因此,最好还是不要把辛亥革命时期的粤剧称为“改良活动”,以免与保皇派混淆起来。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称采南歌剧团为“开粤省剧界革命之先声”。辛亥革命时期的粤剧,按其性质来说,可以说是粤剧的一场革命,即把封建主义色彩浓厚的粤剧,通过革命,变成适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要求的粤剧,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服务。可惜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粤剧革命也半途而废。冯自由在谈到采南歌剧团的解散时说:“所训育人材颇为鼎盛,诸童伶于解散后,多改就旧式戏班,无有能记忆本身剧团之如何宗旨矣。”(《革命逸史》)又如当时著名艺人蛇仔秋(即袁德墀),丢掉年薪数千元的大老倌不做,弃艺从戎,投身李福林部,在开始确是出于一番革命热情的。但辛亥革命后,摇身一变做了官,变成李福林操纵粤剧界的爪牙。辛亥革命后,有“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之说,在粤剧界又怎么样呢?“辛亥革命以后,许多革命党人都以为大功告成,不需要再通过戏班来活动了。因此,再没有人拿钱出来支持,‘志士班’遂相继解体”。(刘国兴《八和会馆回忆》)这段话多少透露出粤剧革命失败的原因。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时期粤剧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首先,志士班在省港澳和南洋的活动,对革命力量在南方和南洋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有人甚至这样说:香港同盟会南方支部的成立,是由东莞醒天梦全团入盟和该团成员林直勉献资促成的。如《莫纪彭先生事略》说:

  “戊申、己酉年间(1908、1909),新剧社名醒天梦之建立,游艺四方,为宣传民族主义之最普遍工具。及到达香港,登台唱演,观众有冯自由先生则大讶之,……全体加盟为同盟会会员。一月后以集团行动,促成林直勉之毁家报党。搁浅已久之同盟会南方支部,赖以成立;而国父领导革命历史至此换一新页焉。”

  虽然这种说法不无夸大成份,但醒天梦的入盟和林直勉的赞助经费,对该支部的成立起了促进作用却是事实。在南方支部成立前,西南各省的组织和军事工作,由香港同盟会分会领导,自从成立南方支部后,便改为该支部领导。如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都是在该支部领导下进行的。由于这一关系,志士班同志参加南方支部,便投身南方武装起义的行列,有些人甚至为革命献出生命(如李文甫等)。冯自由《革命逸史》说:“及辛亥革命军起,诸剧员躬身参加义举者,尤不乏人,是更由演剧之舞台工作,进而为实行工作矣”。有的则为革命筹饷,远渡重洋演出,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褒奖(如振天声)。又如李是男在美国组织新舞台粤剧团,为革命筹款,贡献不小。这种爱国革命精神,对后来粤剧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刘国兴在《戏班与戏院》一文说:“在广州人民反对袁世凯签订廿一条条约,掀起抵制日货的高潮时,粤剧全行人员,几乎无一例外,都通过舞台,广为宣传。我自己亦积极学习演说,并自行出资印发了3000多份宣传材料,每到一处演出,即利用演出前后的时间,边散发,边演讲。其他艺人,不少亦进行类似的活动。”

  其次,志士班创作和演出一批新剧目,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宣传和鼓励作用。有时甚至利用开演前或幕间,由演员出来演讲,进行直接革命鼓动宣传。有时则在戏中增加一大段念白,抨击时政,针砭社会。如蛇仔秋(袁德墀)在南洋为革命筹款义演时,公演《正德皇帝游江南》一剧,蛇仔秋饰正德皇帝,靓某饰凤姐。正德垂涎凤姐的姿色,要求幽会,便对凤姐赌誓说:“我是皇帝,历来天子无戏言,汝知道吗?”凤姐却说:“汝是皇帝吗?皇帝尤更加不可相信。”正德不解说:“这就奇了,皇帝如何不可相信?”凤姐答道:“汝看清朝的皇帝哪一位不骗人害人的,即如现在的皇帝,要把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发行的公债一概不还本,糊里糊涂,这不是皇帝们大棍骗吗?”如此临时“爆肚”,一位明朝妇女李凤姐,居然控诉起清朝皇帝的罪行,稍懂历史的观众,听后自觉可笑。但由于这些临时加插的对白,紧密配合当时的保路运动,却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张永福在《粤剧杰伶蛇仔秋》一文中,讲了上述故事后说:“两伶对答针锋相对,处处挑出满清的恶劣罪孽,比较演说家尤加起劲。台下人为其提醒而兴起者不知凡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革命成功,两伶事迹为不可没矣。”(《南洋与创立民国》)可见如此插科打诨也发挥了强烈的宣传鼓动作用。至于在戏剧中借南音、木鱼、龙舟等说唱形式,寓教育于演唱之中,借演戏为鼓吹革命之媒,则更是惯用的宣传手段。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懂得改造封建主义的粤剧,为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的政治斗争服务。我们今天搞粤剧,难道可以只顾“收得”,原封不动地照搬旧的传统剧目吗?否!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汲取其民主性精华,剔去其封建性糟粕。70多年前的志士班,已懂得创作现代戏,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我们今天的粤剧,应创作更多的现代题材剧目,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

  再次,志士班编演了不少现代戏,演戏的目的是为了宣传,而只有群众听懂了才能发挥宣传作用。所以,根据题材和宣传的需要,他们大胆地把舞台官话改用粤语演出,又采用平喉唱粤曲,用真嗓(实声)代替假嗓(假声)。优天影演出的《周大姑放脚》,就是首创平喉唱粤曲,比朱次伯、金山炳还早。到了三十年代,平喉得到著名粤剧艺人千里驹、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等的继承和发展,至今不衰。

  最后,志士班为粤剧培养了不少名伶,如李元亨(靓元亨)、戴谦吉、利庆红、扬州安、赛子龙、余秋耀、靓荣、大眼钱、新丽湘、冯公平等,都是志士班出身的。后来,这些志土班出身的名角,通过授徒传艺,对粤剧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粤剧艺人以师承志士班的“叔父”为荣。可见志士班对粤剧发展的影响,确是不可低估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