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诗人与抗战诗话(3)

辛亥革命网 2018-07-05 09:48 来源:团结报 作者:郭长海 查看:

抗战期间,南社诗人们愤然而起,以笔作刀枪,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充满激情的战斗诗篇。

  胡朴安书写《八百壮士歌》

  在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出兵发动了上海“八一三事变”。上海炮火纷飞,楼房倒塌,民宅被焚,尸横遍地,哭声震天。南社老诗人胡朴安蹴居在上海,每天都听到日本人的枪炮声声,忧伤时局,内心如焚,入夜也都不能安眠。他每天都用笔记下了这种灾难的生活。“八一三”战事初起,他就记下了上海军民团结起来与日兵作艰苦的斗争:

  《满江红》

  如此乾坤,东风紧,阵雪骤作。好男儿,一腔热血,临风洒落。几许敌人飞炮火,拼将血肉与之搏。我中华历史五千年,宁示弱? 战略好,冲锋恶。刀横处,如瓜削。看黄浦江畔,血流成壑。尽管援兵增四五,精神早已吞山岳。齐鼓掌,大众向前行,从军乐。

  词中表现了我国军民斗志昂扬,敌忾同仇,群情激奋的热烈表现。10月26日,中国军队因为大场失守,要从苏州河以北撤退,留下八百战士,在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退守四行仓库。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八百勇士奋起抵抗,拼着热血与生命,与顽敌展开了殊死的斗争。炮火稍静,上海市民齐聚苏州河畔,向对岸的勇士们欢呼致敬,人群里响起了歌声,两岸同声歌唱,声入云霄,激烈的场面十分感人。胡朴安老先生无法控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欣然命笔,写下了《八百壮士歌》:

  八百壮士齐拼死,中华民族忠勇有如是。古有田横今谢杨,气冲斗牛光变紫。八月十三敌兵来,七月十五相抗抵。爱国激增杀敌心,精神不屈贯终始。变更阵线别有因,掩护撤退真堪倚。殿后告成终不弃,独与敌军相对峙。不肯解除武装苟偷生,宁肯精金美玉同摧毁。心理一健气自雄,男儿唯有一死耳!纷纷敌军四面来,视之真如牛马齿。态度从容胆识豪,据一仓库作军垒。只凭一片忠勇心,守到最后一弹子。四层高楼万目瞻,国旗飘扬抗日起。谁云闸北已沉沦,犹有我军抗战杀敌之壮士。此真民族真精神,中外士女齐仰止。凡属人类皆同情,赤血写成民族史。四万五千万人同此心,一口吸尽东海水。

  全诗二百五十余字,朴老笔不停辍,一气呵成。饱受灾难的朴老,照样是每天都用笔记着,记下中国军队抗击敌人的英勇的事迹,也记下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在他的日记里,我们可以找到像《宝山壮士诗》《南口勇士诗》《游击战》《炮战歌》等抗日的诗篇,也可以找到像《日军轰炸非战区域诗》《冲锋恶》《空军夜袭》等揭露日兵军事行动的诗。还有一些诗则写出了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损失,如《难民叹》《文化劫》《闸北南市大火诗》等。其中有一首不能不提的诗是《猛虎行》。这首诗写的是,一群日兵列队到大街上游行,耀武扬威。当行到南京路的一个路口时,突然从人群从中飞来一颗手榴弹,当场上炸死日兵三名,伤多人。那位投弹的中国人已经壮烈牺牲。他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他留下的是中国人民绝不屈服的英雄形象。朴老深受感动,夜不成眠,第二天就拿出一首慷慨激昂的诗篇《猛虎行》。前面写的是虎之猛,“鬼气森森百日塞,怪影幢幢腥风起。家家闭户不敢窥,坚人而噬猛虎喜”,这些描写实际上是为后面做铺垫:“忽有一人胆气粗,履虎之尾执牛耳……势单力孤终不胜,勇敢可谓不怕虎。”朴老笔下这位无名英雄,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纪念。

  于右任大吼“战!战!战!”

于右任

  身为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一直在注视着战时的形势和发展。他为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而愤怒,他为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而心有不安,他也为军队的节节败退而不满。他有一首《长歌复短歌》,期待着“神圣战争方开展”“击破胡儿在今年”。但是事与愿违,他所迎来的是国军的节节败退,“万里河山染血痕,经年犹未净胡尘”。不过他并未灰心,时值年末,在弃旧迎新之际,写下了一首充满战斗号召的战歌:

  中华民族对日抗战歌

  战!战!战!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卫士,

  战!战!战!为生存而战!为自由而战!

  为保卫祖国而战!

  战!战!战!打倒侵略者!打倒扰乱东亚的侵略者!

  打倒摧残人道的侵略者!

  战!战!战!打开中华民族的新出路!

  战!战!战!创造中华民族的新光荣!

  战!战!战!建设世界人类的真正和平!

  (天津《大公报》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 惜此诗未收入《于右任诗集》)

  全诗只有两节,每节只有三句。每句都有连续的三个“战”字做开头,看得出,于右任一直在高呼,一直在盼望着战斗,满腔热血,喷薄而出。第一节首先点出诗的主要人物,中华民族的卫士;然后说明,任务有三个:保卫生存、保卫自由、保卫祖国。责任重大,目标明确。第二节则从三个角度,说明未来的光明前途。全诗写得激情高亢,语调有力,具有很强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于右任是著名的抗战诗人。抗战期间许多重大的题材在他的诗中都有所反映。他不仅使用了诗、词、歌等体裁来写作,而且还用散曲的体裁,来反映战时的生活,可谓古为今用。如“中吕·山坡羊 神圣战争”“越调天净沙·谒成陵”、“中吕·醉高歌·闻日本乞降”等,都是其中的名作。当年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和平,某次宴请几位朋友,席间谈笑正欢,于右任盛赞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词,前无古人,可为词坛压卷之作。毛泽东则含笑,顺口拈出“何若‘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启发人之深也”。这一则趣话,也反映了于右任诗词影响之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