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喻育之在辛亥起义前后

辛亥革命网 2010-08-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喻安荣 喻安澜 喻培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父亲喻育之1889年出生,1993年离开我们,享年104岁岁,他是最后一位去世的辛亥革命志士。 ,父亲喻育之在辛亥起义前后,

 

每当我们经过黄鹤楼,抬头望去,黄鹤楼主楼最高处东面17平米的巨大匾额上的“楚天极目”四个大字,就会让我们想起亲爱的父亲喻育之在他98岁那年题字时的情景:他腰不弯、手不颤,凝神静虑,心正气平,灵活运用手腕、肘臂,写下了这著名的题字。那古朴、端庄、苍劲的笔法,凝聚了父亲一生的心血。
 
父亲1889年出生,1993年离开我们,享年104岁岁,他是最后一位去世的辛亥革命志士。
 
父亲在100岁高龄时仍然思维敏捷,反应灵活,能参加会议,能当着数百名听众,发表5分钟以上的即席讲话,主题突出,简练生动,声音洪亮,在武汉市政府、市政协、市委统战部等单位为他联合举办的百岁庆典上,他发表讲话时最后说:“我经历了几个朝代,经历了几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变幻,今天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美好的时光,我虽年届百岁,已近垂暮之年,可我常想,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还要继续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言为心声,出自心灵深处铿铿有力的语言久久萦绕在大厅里。
 
父亲虽屡经坎坷,但能活到百余岁,确属不易,他对我们说:“我之所以长寿,首先在于无愧于心,不损人利己,不假公济私,不取非分之财,于心无愧而自安。”
 
我们回忆起父亲富有传奇色彩一生中的几个重要片段:
 
父亲17岁时考入北京江汉中学,校长水祖培,是翰林出身,教员多为博学有志之士,他们痛恨满清政府对内欺压百姓、对外丧权辱国的行径,向学生介绍西方书刊,介绍民主、自由思想,同时讲述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等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以及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和力图振兴中华的“百日维新”。父亲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知识,也开拓了眼界和胸怀,萌发了救国救民、革旧图新的思想。
 
清朝光绪年间,湖北总督张之洞锐意维新,致力图强,除旧布新,力排众议。在湖北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布纱丝麻四局以及许多民用工业。在教育方面,创办了文武学堂,文学堂有经心书院,武学堂有陆军中学,陆军小学,以后又创办了陆军测绘学堂。
 
这时,科举废除、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思想已形成一种社会思潮,父亲和其他有志青年正在寻找救国之路。为反对满清、振兴中华,父亲决心弃文就武,1910年,进入了湖北陆军测绘学堂。
 
一些从日本和欧洲留学的知识分子回国后,联合军界人士,秘密建立“日知会”等革命组织,到辛亥革命前夕,这些革命组织联合归并成为“文学社”“共进社”。这时在陆军测绘学堂的父亲,除学习三角(大地三角测量)地形、制图、军事等课程外,一到夜间就偷阅革命书籍,如《扬州十日》、《嘉定屠城记》、《湖北学生界》等书刊,以后又进一步阅读孙中山先生的一些讲稿文章以及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开始对孙中山先生树立了信仰。父亲和学校里绝大多数同学加入了“共进会”,同学们经常在学校内秘密地、巧妙地传递革命信息,联络校外新军代表,积极策划起义活动,逐渐形成声势浩大的暗涌的革命浪潮。
 
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辛亥起义前夕,父亲和其他两个同学在测绘学堂发动了一次剪辫子运动。男人蓄辫子是满清统治者强加给汉人的一种风俗,是满清王朝封建势力对汉族人民的束缚,剪辫子就意味着背叛,有杀头的危险。一天晚上,下自习课后,父亲和同学李翊东、戴维夏等一起准备了几把剪刀,在同学中宣传剪辫子活动,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父亲从寝室拿出一个脸盆翻过来,在上面画了一个圆圈,带头签了名,接着同学们纷纷签了名,然后父亲转动脸盆,定下了剪辫子的顺序,不到半个小时,在场同学们的辫子都剪掉了,表明了和帝制决裂,推翻满清进行誓死斗争的决心。大家相互对视没有了“狗尾巴”的新形象,哈哈大笑,个个情绪高昂,异常兴奋激动。第二天,校督办(校长)刘邦骥在紧急召开的会上大声呵斥:“你们吃大清国的饭,读大清国的书,竟敢这样胡闹,真是大胆已极,姑且每人记大过二次,以观后效。”
 
此后,陆军测绘学堂的剪辫子风潮,迅速波及其他学堂和新军兵营,成为革命党人宣传革命的标志,预示着中国即将改天换地。正如孙中山先生宣告的;“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这时,起义条件成熟,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