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李根源在苏州

辛亥革命网 2018-06-19 09:12 来源:云南文献第32期 作者:李成宁 查看:

我的祖父李根源曾在苏州生活过十四年(一九二三年~一九三七年冬)。其间尽自己力量之所及,为苏州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至今苏州人民仍记忆犹新。

  我的祖父李根源曾在苏州生活过十四年(一九二三年~一九三七年冬)。其间尽自己力量之所及,为苏州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至今苏州人民仍记忆犹新。

  问学

  一九二三年,祖父反对曹锟贿选,愤而辞职,举家由上海搬到山青水秀的苏州。祖父博学,对史地尤为钻研,即使于军事劳务,政事繁忙之际,仍「留心乡邦文献」。祖父定居苏州后,首先详细阅读大量的苏州史志记载,著名文人金天翮赞扬他:「胸中掌故比吴郡诸宿尤为翔实」。一九一九年《吴县志》开始编纂,一九三一年因经费不足和总纂吴荫培先生病逝而停顿,于是祖父应张一麐、孔昭晋之邀一起领导了《吴县志》的编纂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吴县志》历时十四载,终告出版。该志共八十卷,分订四十册,体例之完备、内容划分之精,为三十年代所修地方志中较高水平的一种。孔昭晋在《吴县志》序中写道:「及其终也斟酌损益务求完备,合群策群力而衷于至当则张绅仲仁(张一麐字仲仁)、李绅印泉(祖父字印泉)之力为多」。祖父为《吴县志》所付出的心血可见一斑。

  苏州曾是我国经学(后称『国学』)吴派的中心,祖父到苏州后与金天翮共谋推动国学研究。因祖父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有金兰之谊,一九三二年章太炎先生应祖父邀请来苏州讲学。讲坛设在皇废基苏州律师会事务所的小礼堂内,年近古稀的老人,年轻的的中学生竞相前来听课,后成立苏州国学会,张一麐任会长,祖父及金天翮任副会长,入会者近千人。国学会对活跃苏州学术研究、团结南方的知识分子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九三二年,祖父受陶行知先生在晓座办新农村的影响,倡议在善人桥成立实验农村,他的倡议很快得到吴县人士支持。为办好实验农村,祖父在小王山建公共浴池、办成年人夜校等。祖父倡办实验农村,正值日本侵略我国,由于他力主抗日,引起了当时主政者的注意,他们百般刁难,善人桥实验农村办了不到一年,终于天折。祖父的心愿虽然未能实现,但他思国为民的真情永远留在吴县父老乡亲的心中。

  访古

  祖父热爱名胜古迹文物,他无论在哪里,都宣传文物,保护文物,并身体力行。在西安重修了碑林,在广东重修了南华寺、唐代名相张九龄祠墓,在海南整修了明代海瑞、邱浚等人祠墓和儋县苏东坡故居等。苏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有东方威尼斯之称。为进一步发掘苏州的文化遗产,祖父到苏州后,便组织「吴中保墓会」对苏州古文物与古墓葬进行了翔实调查,并将前后三个月的调查结果撰写成《吴郡西山访古记》。

  「吴郡西山」系指苏州市以西诸山,当时祖父足迹遍及灵岩、天平、邓尉、支硎、穹窿、天池、尧峰、阳山、甑山等,并深入到洞庭东西山。祖父访古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一叶扁舟,白天舍舟登岸,晚间返回小舟,局促舱内,凭借一盏油灯,将白天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返回苏州后经系统整理编成《吴郡西山访古记》。

  祖父的访古历尽千辛万苦,他翻山越岭,四处「搜贞石,寻废寺,瞻拜先贤冢墓」,有时为了考察一名人古墓,要冒着被湖匪绑架的危险;祖父的访古从始至终严谨、认真,他每见有碑刻,必「刻苔剔藓认残碑」,每见一字辨不清,必「或为表树或加封或访其后」;祖父的访古不避揣测,在去西山的一段时间中,有人说他不甘寂寞,到北京去搞政治活动了,他们哪里知道祖父正在为苏州的古墓葬与文物进行实际调查呢。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祖父对苏州优秀历史文化的热爱,可谓真正的「乐之者」。

  开山纳名流

  小王山又名琴台山,在苏州西南穹窿山之东南,其位置背靠穹窿山,面对岳峙、烂柯两山,峰岚缺处,可见太湖。祖父归隐苏州看中此地,欲辟小王山为名胜之地。他引道开山、疏泉凿石,营造听松亭、万松亭、湖山堂、小隆中、卧狮窝、吹绿峰、听泉石、梨云洞、灵池、孝经台十景,他种梅、桃、杏、李、枇杷、柿等数百株,遍山植松树千株,题名曰「松海」。祖父前后经营六七年,使小王山万松如海,翠绿上衣,颇擅胜致。

  小王山的声名不陉而走,从此雅客嘉宾云集,成为国内名流聚会凭吊之所。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国内知名人士来游小王山并留下题字的有:章太炎、于右任、蔡锷、黎元洪、李烈钧、沈钧儒、章士钊、冯玉祥、吴昌硕、谭延闓、张继、张大千、陈石遗等。祖父雇用刻字工人,用几年时间,把题字陆续刻在小王山和岳峙山的岩石上。从书法艺术来说,汇行、楷、篆、隶乃至英文,真是不胜枚举,实为近代摩崖的宝库。

  悲鸿名作的素材

  祖父虽息隐吴下,但他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利益。「九一八」事变前,于右任先生来苏州小王山看望他,两人诗作唱和,抒怀他们「江南苦念家山破」的爱国之思。「九一八」事变起,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拱手让出东三省。为此祖父悲愤写道:「十八日日本兵袭沈阳,陷之,并陷吉林、黑龙江,十二月再陷锦州。……执政者连年内争,陷国家于绝境,其罪尤不可逭」。一九三二年驻淞沪我十九路军英勇抵抗突袭日军,祖父与苏州各界人士募款进行慰问,并将抗日阵亡的将士忠骸七十八具埋葬于善人桥马岗山。墓地落成时,祖父亲自执绋,送葬者万余人,祖父赋诗志感云:「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看到这一情景,深受感动,一九四三年他补绘成国殇图画卷。可惜的是这个画卷后来散失了,现徐悲鸿纪念馆中仅展存国殇图中祖父一人画像。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军侵占吴江,去小王山仅三十里,一水可达。为了祖父的安全,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先生亲自驾车来接他,祖父挥泪登车,离开生活了十四年的苏州。

  「第二故乡」

  祖父把苏州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一九五○年,他参加完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后,不顾年迈多病,重返阔别已久的苏州。一九五九年,他将毕生收藏的汉砖、魏碑、古籍、书画文物及唐墓志九十三方、苏州地方碑刻拓片等,无保留地捐赠给苏州文管会,成为苏州当地所拥有的珍贵文物。一九六五年七月,祖父在北京病逝,以朱德为首的治丧委员会按照他的遗愿,于同年九月将祖父隆重安葬于苏州小王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