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站 > 学术研究 > 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和冲突

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和冲突

辛亥革命网 2018-09-12 09:09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 作者:王卫平 邵宝 查看:20305
中国学生留学日本肇始于甲午战后的1896年。大批留学生赴日后,与日本社会展开了全面的接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冲突与摩擦。

  中国学生留学日本肇始于甲午战后的1896年。从首批留学生赴日至1912年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整个清末时期赴日留学生的人数超过10万人。大批留学生赴日后,与日本社会展开了全面的接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冲突与摩擦。由于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弥漫着强烈的民族高傲情绪,日本人在与中国留学生交往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再加上双方生活习惯不同,留学生自身日语水平又较低,这些冲突与摩擦使留学生感到强烈的屈辱与挫折。在日本留学期间处处碰壁的留学生,即便在学成归国后,仍怀有对日本的不满或愤恨感情,从而产生了近代留学史上令人关注的“留日反日”现象。

  一、衣:受人嘲笑的服装与辫发

  清末时期留学生大部分集中在东京,其日常活动主要在神田町、本乡町、麴町一带,“一出门,所到之处都能看到游走在各处的成群结队的清国人,宛如大海中游来游去的鱼群”[1]18。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包括规模最大的留学生学校——宏文学院在内的众多学校及书店、食堂、民宿都位于这一地区。清国留学生会馆也在这一区域。

  留学生之所以在大街上引人注目,不是因为肤色,也不是因为数量,而是因为他们穿的衣服。来到日本后的留学生,不再穿长袍马褂,改穿起了西服、日本学校的制服以及和服。易服对他们而言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湖北学生界》第三期中写道:

  诚欲变法自强,必自剪发易服始。……易洋服,开渐进至大同世界之路。何故也?由初具洋服之形式,则渐有洋服之相应感触,久而久之必讲洋服之精神矣。洋服之精神,即发奋振作、勇武刚健也,具独立之气象而无奴隶之根性。且论西洋之精神,须取法于政治学、法律、工艺、农商等诸学之长,渐以实行。此外,如服装外形与西洋人同,则易交际,无隔阂之虞,往来视察之际收获益增,亦可免于猜忌和侮辱。[2]270

  留学生把剪辫发、改穿西服看作是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虽然上述言论有些夸张,但对怀抱向西方学习,进而实现变法自强、富国强兵梦想的留学生们来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发型和服饰。

  先来看和服。相比饮食方面,清末留学生对日本和服并无抵触情绪,和服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穿着的服装。松本龟次郎这样回忆日本留学时的秋瑾:“肤色白皙,眼睛细长,体格稍瘦。上身着黑色和服单衣,下身穿着当时甚为流行的紫色裤裙,缠足,日本式的束发,莲步蹒跚,每日往来学校,不曾缺欠。”[3]28李烈钧也在自传中说,围绕在孙中山周围的不少具有革命倾向的留学生,在日期间都常身穿和服,披斗篷,脚穿高木屐。[2]276可见当时在日留学生不论男女都很喜欢日本和服,而清末前往日本游历的一般乡绅也是日本打扮。《留东外史》中描述江西人王甫察,说他头戴当时流行的巴拿马帽,身穿白色和服,外套黑色和服褂,俨然一副当时日本绅士模样。[4]16

  周作人回忆日本留学生活时说:“我那时又是民族革命的一信徒,凡民族主义必含有复古思想在里面。我们反对清朝,觉得清以前或元以前的差不多都好,何况更早的东西。”[5]191他的这番话也道出了清末大多数留日学生的心声。他们之所以爱穿和服,多源于民族主义思想。清朝确立统治后,要求全国上下剃额头,留辫发,改穿满族服装。赴日留学生们剪发易服,其目的就是要表达他们反对清王朝统治,力图实现汉民族复兴的革命思想。

  周作人对和服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说:

  现今所谓和服实即古时之小袖。袖本小而底圆,今则甚深广,有如口袋,可以容手中笺纸等,与中国和尚所穿的相似,西人称之曰Kimono,实只是衣服总称耳。日本衣裳之制,大抵根据中国而逐渐有所变革,乃成今状,盖与其房屋起居最适合,若以现今和服住洋房中,或以华服住日本房,亦不甚适也。[5]26

  可见,在留学生们心目中,和服不同于满服,与中华民族固有的服装有着渊源关系,因而易于接受。关于这一点,1877年以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身份赴日的黄遵宪,也有着类似的看法。《暴风雨前》中的葛寰中也曾对和服赞不绝口。民族主义思想、穿着起来活动方便、外观更时尚,这是留学生们舍弃长袍马褂改穿和服的重要原因。

  然而,日本人对留学生改穿和服的反应是冷淡的。《留东外史》中曾描述留学生因厌恶日本人问自己的国籍,特意穿上和服,以使对方辨不清自己是哪国人。有些可悲的是,留学生穿上了和服,虽自认为这种装束代表着新时代,却失去了民族的认同感。《留东外史》中记述有留学生王甫察的遭遇:他穿着留学学校的制服,模仿艺妓的动作做游戏,结果被隔壁房间的日本人一眼看穿是中国人。为什么日本人能看穿呢?因为依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日本人是不会穿着学校的制服而进行艺妓游戏的。也就是说,他穿日本服装犯了时间点、场所、场面不搭配的常识性错误。

  在当时,胡搭乱配穿和服的留学生不在少数。据江西省留学生梦云生回忆,有留学生外穿和服而内套中国马褂,而到了冬天,有留学生甚至在里面穿了几层后,外面又套上学生制服,看起来浑身臃肿,难看之极。[6]125梦云生对此甚为反感。这种奇装异服,连同去的中国留学生都看不下去,也难怪日本人嘲笑。黄尊三曾在日记中记录下自己的心境,认为这些留学生被人嘲笑,国家的体面尽失。[7]35对黄尊三他们来说,不管自己有没有这样打扮,日本人的嘲笑都让他们感到耻辱。

  更有甚者,日本人的嘲笑还并不只是在教室之外,有时甚至是在课堂上。冯延铸在其《东游鸿爪录》中记载,在宏文学院的教室内,甚至有教师指着留学生的装束嘲笑其“驴披狮皮”。[2]276来自孱弱中国的留学生们,连穿着日本的服装都会遭到冷嘲热讽。教室外如此,教室内也是如此,现实世界的冷酷让他们无处逃避。

  在日本人看来,感觉怪异的并不只是留学生的服装,还有辫发。辫发在日本人看来非常怪异,被称为蝌蚪头或猪尾巴,孩童们更是追在他们身后大声喊叫嬉骂。首批留学生中的韩寿南、王作哲、赵同颉、李宗澄等四人,因不堪忍受这种辱骂,再加上不习惯日本饮食,愤而归国。辫发给留学生们带来的耻辱一直持续到民国时代。

  很多革命志士到日本后,剪辫发,改穿和服,以示和清王朝决裂。也有很多留学生是出于辫发的不便而断发,如鲁迅先生。不少官费留学生,由于剪掉辫发意味着和清政府划清界限,自然不能再从清政府驻日监督处那里领到生活费,甚至会被强制遣返归国,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使用假辫子。这颇有些讽刺意味,留学生一方面反对清政府,要和它划清界限;另一方面迫于生计压力,又不得不从它那里领取生活费。

  着眼于变法自强,留学生们主张剪辫发,改穿洋服或和服,进而“渐进至大同世界之路”。然而,日本人对他们的这种改装易服行为并不认可。留学生穿着的胡搭乱配,加上他们的辫发,都成为日本人嘲笑的对象。而在这种嘲笑的背后,更使留学生难以忍受的,是甲午战争中战胜清朝后急剧膨胀的大和民族优越感,以及随之产生的对中国留学生的轻视与不屑。留学生活虽然短暂,但他们遭受到了终其一生而难以忘怀的屈辱,以至于有人不堪忍受愤而归国。忍受着种种屈辱没有归国的留学生,也变得尽量躲避日本人嘲讽的目光。由于没有足够的交流,留学生与日本社会产生更多的误解与隔膜也就不足为奇。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