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宝爱莲笔下的孙中山与宋庆龄

辛亥革命网 2016-08-18 11:09 来源:文史e家 作者:邵雍 查看: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宝爱莲笔下的孙中山宋庆龄依然栩栩如生,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宝爱莲

  宝爱莲,英文名Edna Lee Booker,1921年刚出校门就来到中国,进了上海美资经营的英文《大陆报》报社做记者,兼国际新闻社特派员。她频繁出入社交场合,结识了宋美玲,首次知道中国的国民革命,兴趣转到了中国的时局。1922年的一天,国际新闻社从美国给宝爱莲发来一份电报,要求向孙中山先生索取一份声明。于是宝爱莲便发电报给正在广东的孙中山,很快孙中山来了回电:

  本人已说过,我们南方国民政府移往广州,其目的,乃是为了统一中国。遗憾的是,我们这些创建中华民国的人却没有机会将中国治理成为一个共和国,并展现这个国家积极进步的一面。你作为一位来自美国的国际友人,除非你了解这个事实并铭记于心,不然你只会看到这个国家现阶段的混乱与无能。而我则坚信,这个阶段所蕴含的潜力和前途远超越欧洲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候。

  中国如果希望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必须团结一致,并推进现代化。而任何一个独裁君主或是军阀都无力实现这一目标。这需要我们全体人民通过建立议会制政府共同努力来完成。南方国民政府正在集合军队,是为了在入夏前迫使武汉的北军前方部队懂得什么是进步力量。

  同时,中国还必须统一起来对抗日本。日本声称,希望在中国寻求解决其因人口过剩以及原材料匮乏而导致的工业衰退的方法,以此论调来掩盖其占领中国的真正目的。事实上中国内陆已经过度拥挤,而中国外缘的满洲及蒙古地区的条件并不适合日本人的需求,至于我们的原材料,则一直都通过常规的贸易渠道输往日本。因此,日本的动机纯粹是政治性的,目的是将中国作为它的殖民地。日本的在华政策旨在独占中国的人力和自然资源,以迫使美国与澳洲向日本移民者开放大门。这足以证明,中国的未来命运是关乎美国根本利益的,对美国来说,帮助中国并非一种利他主义的义举。

  经查,上述电文《孙中山年谱长编》中是没有的。《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只有孙中山1922年4月中旬在梧州与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的谈话,《孙中山集外集》也只有1922年给已到广东的美国芝加哥记者大利的电报。因此这是孙中山的一篇重要逸文。

  这篇电文不长,但意思十分清楚,首先是向外人昭示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国民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统一中国”,而当下“这个阶段所蕴含的潜力和前途远超越欧洲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候。”其次孙中山认为中国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推进现代化,“需要我们全体人民通过建立议会制政府共同努力来完成”,同时“还必须统一起来对抗日本。”第三孙中山尖锐地揭露了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真正目的是“旨在独占中国的人力和自然资源”,“将中国作为它的殖民地。”最后孙中山当然希望美国能够出面帮助中国,他指出“中国的未来命运是关乎美国根本利益的”,因此美国帮助中国“并非一种利他主义的义举。”所有这些预言在1931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今天重温孙中山的言论,使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的睿智与远见。

  1922年夏,宝爱莲在中国北方采访了吴佩孚、张作霖、曹锟、冯玉祥、阎锡山等诸多军阀回上海后又奔赴广州,采访南方革命政府,恰好遇上陈炯明叛乱。在一片混乱中她先是乘坐后是亲自驾驶摩托艇,冲破叛军的火力拦截,设法登上永丰舰采访了落难的孙中山。下面的采访记录是《孙中山年谱长编》所不载,《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只有孙中山六、七月间三篇与香港报社记者的谈话,《孙中山集外集》只有1922年7月上旬在永丰舰的谈话,内容是为了海军不能放下一走。《孙中山集外集补编》则有1922年7月20日与西报记者的谈话,内容涉及美国军舰,但时间离陈炯明叛乱较远。

  宝爱莲写道,“孙中山对我缓缓说:‘请告诉我的美国朋友们,我是在为实现正义、人道和民主而斗争。这是我做人的原则,已经为之奋斗了多年,并将继续为之奋斗,直至死亡。’说这话时,他浓眉下的双眼发出炽热的光芒,但很快,这股热情又迅速化成忧伤,而这忧伤的表情如今已成了他的标志。”采访中孙中山向宝爱莲叙说了他的生平: “早年生活动荡不定,历经各种磨难,流亡海外,死里逃生。最近又遭遇叛乱,连夜从总统府仓皇出逃。根据孙中山的描述,他与夫人是半夜里被总统府门口的枪声惊醒的。危急中,他在一名卫士护送下逃了出来。卫队的其他人则留下保卫孙夫人,并护送她至安全处。孙中山躲开叛军后,一路逃到珠江上的一艘军舰上。幸运的是,海军一直保持对他的效忠。就在他逃离的那一刻,整个总统府已经陷入了火海。”宝爱莲的记载,虽然与当下的一些记载不尽一致,但这毕竟是她亲自采访的记录,亦可聊备一说。

  1922年秋,孙中山回上海后不久,宝爱莲就去位于法租界的孙中山寓所进行采访,这次采访的内容也是先前国内书刊所没有的。孙中山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过去数月的煎熬总算有了成果。一个新的因素进入了他的考虑范围,这个因素便是苏联。……他说,英美两国都拒绝承认南方政府,也不愿意援助国民党人。因此,寻求苏联帮助,是唯一出路。”他接着道,苏联方面最近派了一名宣传鼓动专家越飞来见他,带来了列宁善意的问候。列宁明确提出愿向中国革命者提供帮助。”“孙中山说,其实他早就关注俄国革命的进程。那时他还在伦敦和巴黎流亡,头一回遇到了俄国的革命家们,与他们展开过讨论,还阅读了他们的作品。”孙中山还对宝爱莲谈了对于俄国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以及列宁这几年的崛起的一系列看法,随后将话题转到了中国的普罗大众。“他向我指明,内陆地区千百万的农民正受着‘代表帝国主义利益’的军阀们的剥削:军阀没收他们的粮食,用作军队的给养;征收苛捐杂税,使农民不得不忍饥挨饿;到处抓民夫,充当士兵或苦力;还荒废良田,不种粮食鸦片。他还指明,整个中国,到处都是那些亦兵亦匪的家伙在肆意闯荡,就如蝗虫过境。他们焚烧村庄,掳掠妇女,残害村民。兵如是,官亦如是。贪官污吏们将修路建坝、开荒填海的钱塞进自己的腰包里,导致饥荒横行。由于官员中贪腐盛行,致使原本中国最强大、最擅长的行业,如茶叶、丝绸、棉花及稻米,也开始随经济规模的缩小而萎缩。他向我指明,农民阶级依赖土地却难以为生,陷入苦苦挣扎,何来求知,遂越来越无知。他缓慢而严肃地说:‘所以,我一定要唤醒所有的农民和工人,将他们团结起来。我一定要拯救他们,就像列宁拯救俄国人民一样。’”他说,“多年来,革命的酵母已在好几个省份发酵,离爆发已不远了。而可怕的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都助长了人民革命意识的觉醒。说到此,他声音振奋地宣称,他将率领中国民众奋起革命,摆脱帝国主义和军阀们的枷锁,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民权、民族、民生’为宗旨的政府。”孙中山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些话是他的真心表露,反映了他后来决计联俄联共的内在逻辑与心路历程,至于他对中国劳苦大众生存状态的同情与不安,后来写入1924年国民党的一大宣言当中。两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孙中山思想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当天宝爱莲还同时采访了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听她讲述了几周前从广州逃离的经过:“一路上,条条街道鲜血横流,子弹在身边呼啸而过,尸横遍地,有的已死,有的一息尚存。”宝爱莲细心地观察到宋庆龄和孙中山说话时,“眼里敬爱满盈,态度温和娇羞,视他如圣人。之前一直无缘得见,只听说她友好可爱,没想一见之下,竟如此青春,如此美丽精致,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芒。这位花朵般的女性那天穿件精美的蓝旗袍,显得优雅,迷人,高贵,很难想象她就是一位革命领导人。而正是她,为长她近三十岁的丈夫,为他所投身的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她陪伴孙中山先生行走万里,照料他的起居健康、参加各种党内会议和群众集会、修订他的手稿、商讨他的演讲。她自身有过人的才智,更激发了丈夫的天赋。若单看这位年轻夫人的外表,那柔和的嗓音,略带羞涩的举止,慵懒的气韵,一般想不到她身上潜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不过,宝爱莲直到1940年回国后才认识到宋庆龄的广州遇险“仅仅是场序曲。她的整个人生都惊心动魄,充满了戏剧性。”

  根据介绍,《民国群雄采访录》是杨植峰、俞梦恬从宝爱莲1940年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新闻为重》一书中选译的。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宝爱莲笔下的孙中山宋庆龄依然栩栩如生,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文章参考了《民国群雄采访录》一书(【美】宝爱莲著杨植峰、俞梦恬译:团结出版社2015年5月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