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大连相关的还有这些事儿

辛亥革命网 2017-01-03 14:47 来源:大连日报 作者:孙玉 查看:

《新文化》月刊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最早出版的进步刊物,1923年2月创刊,傅立鱼主编。傅立鱼去函,请求孙中山先生为《新文化》创刊号题词,孙中山欣然应允。

  为大连《新文化》创刊号题词

  傅立鱼(1882年-1945年)大连中华青年会创始人。傅立鱼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回国后,辛亥革命期间参加了江苏、安徽等省的军事行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外交部参事。国民党二次革命时,在天津日租界创办《新春秋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言论遭到通缉。1913年逃亡大连,任《泰东日报》编辑长。任职期间,利用该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发表了一些抨击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文章。1920年7月,创办大连中国人第一个爱国团体——大连中华青年会。1923年2月,主办出版《新文化》月刊(翌年4月更名《青年翼》)。傅立鱼去函,请求孙中山先生为《新文化》创刊号题词,孙中山欣然应允。

  《新文化》月刊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最早出版的进步刊物,1923年2月创刊,大连中华青年会主办,傅立鱼主编。1925年1月正式成为大连中华青年会会刊。1928年8月,被日本殖民当局封闭停刊,先后出版7卷67期。

  命“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

  根据《中华民国实录》和《蒋介石日记》记载:1923年8月16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当日蒋介石(时任广东军政府大本营参谋长)奉孙中山命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自上海乘日轮“神田丸”赴苏联考察。

  该团成员有沈定一、张太雷(中共党员,1923年参加三届党代会,后任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广州起义时牺牲)、王云登等。8月19日蒋介石一行抵达大连,经长春、哈尔滨,9月2日抵达莫斯科,参观访问两月余,11月底回国(下榻于大连宾馆。据《蒋介石日记》在大连住宿了3天,后乘船至上海,再转乘至广州)。蒋介石将访苏情节,书面报告孙中山。

  代表团成员中有中共党员,这是因为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直至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使国共合作破裂。

  给王永江的七封信

  王永江(1871年-1927年),字岷源,号铁龛,大连金州人。王永江是张作霖奉系军阀中的重要成员,曾出任奉天督军高等顾问、警察厅长、财政厅长、东三省官银号督办、东北大学首任校长、奉天省长等职。他支援孙中山北伐,向日本提出收回“关东州”主权,修建铁路。王永江为官清正、善于理财,是著名学者。著有《医学辑要》等著作。

  根据《王永江纪念文集》中孙宝田所作的《王永江轶事》载:三十年代,予在永江老宅亲眼看到孙中山送给王永江的六寸免冠穿西装照片,悬挂在客厅的墙上。上款写“岷源先生惠存”,下款写“孙文 民国十二年菊月于广州”。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与王永江共事多年的前奉天省公署顾问日本人岩间德也的儿子,曾将孙中山写给王永江的七封信的照相底片交给王贤泌(王省长长子、予的儿女亲家)。因为底片太小,字迹看不清楚,亲家见我对这七封信颇感兴趣,就主动把收藏了二十二年的原信拿出来给我看。第一封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二月写的,信中大意是:“去年仲冬,派季新(汪精卫)抵奉,会晤雨亭将军。张将军同意资助粤军50万元大洋。但至今尚未收到,岷源兄身为省长兼东三省官银号督办,说话影响之大莫过于兄,倾能以助之否?……”

  缘1922年4月,直奉战争,奉张失败,北京政府免去张作霖本兼各职。在这种情况下,张感到孤立,又急于向直系复仇,同年9月派人赴广州联络孙中山。11月20日孙中山派汪精卫到奉天与张商讨共同反直问题,张同意资助粤军50万银元。

  后面六封信内容大致相同,每次收到奉张接济后,除了感谢张作霖,还要另书感谢王永江。这6封信的时间是在1923年至1924年间。从信中得知,奉张资助孙中山军费已超过百万银元。

  1923年11月25日,孙中山托叶恭绰带信给张作霖,对张的多次接济表示感谢:“一年以来屡蒙我公资助,得以收拾余烬……而广州根本之地得以复还,此皆公之大力所至成也。”1951年王府被抄,许多文物被搜出抛在大街上焚毁,其中就有孙中山给王永江的七封信。

  大连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

  1926年3月21日9时30分,由大连中华团体有志联合会发起,在市内永善茶园召开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会。纪念会场遍挂各界送的挽联、悼幛,会场正面正额为“完成先生未竟之功”,对联为“建设国民政府,取消不平等条约”。四周布满“打倒帝国主义”、“取消不平等条约”、“打倒残民军阀”、“武装民众”、“国民革命万岁”、“世界被压迫民族联合万岁”等标语。大会开始后,全体向孙中山遗像三鞠躬。大连中华团体有志联合会委员长傅立鱼致词,颂扬孙中山先生之功德,与会各团体代表宣读悼词并朗诵孙中山先生之遗嘱,意在弘扬民族精神,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愫。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