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藕初论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8-02-22 11:00 来源:浦东文史 作者:柴志光 查看:

孙中山把上海视为其革命的重要基地,上海各界也积极支持孙中山革命,其间有浦东人李平书、黄炎培、叶惠钧、穆湘瑶、穆藕初等人,他们直接参与革命活动,并多次见到孙中山。

  三、穆藕初“主权在民”的设想

  穆藕初对当时的民国政治状况提出了批评,“主权在民”似乎只是一种理想。当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国家主权应属于事业界中之有知识者。他认为“国中之有知识而有事业者,或从事于教育,或从事于农工商矿等凡百实业,则国家之富力赖以增进,人民之供求赖以调剂,官吏之俸给赖以支应,人类之幸福赖以保全。故事业界中人,简言之即生产者,国民而有生产能力,实立国之命脉,争存之要素也。国家主权而不在此种有生产能力之国民手中,而国能富强者,吾未之前闻也。”

  在穆藕初的思想中,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是基础,并为之而奋斗一生,因此不难理解他主张“国家主权应属于事业界中之有知识者。”在实业上他办棉花种植试验场、办纱厂、办棉纱交易所、办银行;在教育上办过学校、设立过教育基金;在科学上实施企业现代科学管理,他在言与行上是高度统一的。国家由国民所组成,但社会中国民的成份或者说阶层在各个社会发展阶段是不相同的,而社会发展则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相关,因此,由怎样的国民来掌国家的主权就会关系到整个社会中国民的生活。国民中的主体阶层是谁?主体阶层是否掌国家之主权?是否能代表全体国民之利益?这些都是治理国家的关键问题。穆藕初的主张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他看到当时的国家主权并不在民,或者说并不在他所主张的“事业界中之有知识者”的手中。当时的中国实际上处在军阀混战之中,国民生活十分困苦。辛亥革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但建设一个新时代的任务极其艰难,孙中山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未能承担这个任务。

  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各种利益的多元性,因此各阶层对主权的理解和应用不尽相同,穆藕初就指出“若主权在民而漫无限制,适成其为暴民专制而已”。主权必须掌握在真正能代表大多数国民利益的阶层手中并对权力有所限制,才可避免暴民专制的出现,这需要一套制度作保障。其实,穆藕初也认识到,从辛亥革命成功到其撰《五十自述》的1926年,只有十余年,不可能真正实现“主权在民”。1922年10月25日,他在发表的《中国商务与太平洋》一文曾说:“中国之由帝制而民治,实为政府上一大进步。其间虽不免有长期间之纷扰,然此乃政治改革时所不能避免者。”主权在民不可能靠一场革命就建成,它需要有一个过渡期,需要长期的建设与改革,穆藕初当时已认识到政治改革的艰巨性,并提出要经过一个不可避免的过渡期和长期间纷扰格局的观点。这个观点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穆藕初期盼着“主权在民”能够在中国早日实现,面对中国的实际状况,他也知道这在短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但梦想着未来中国能够做到“主权在民”。他在1933年1月《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上发表题为《新年的梦想》,文中说:“政治上必须实行法治,全国上下必须同样守法,选拔真才,澄清政治。官吏有贪污不法者,必须依法严惩,以肃官方。经济上必须保障实业(工人当然包括在内),以促进生产事业之发展。合而言之,政治清明,实业发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便是我个人梦想中的未来中国。”

  穆藕初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能看到梦想中未来中国的出现,但他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政治的洞察力可谓入木三分,他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的论述值得我们深思和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辛亥革命百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主权在民。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