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区辛亥革命前后见闻

辛亥革命网 2018-03-30 09:09 来源:宜昌政协 作者:宜昌政协 查看:

宜昌自中英《烟台条约》开埠至民初,外商教会相继来宜,鸦片公开吸售,川汉铁路在宜动工,北洋军拥进,使这个古朴安定的地方,演变为多事复杂的市镇。兹就清末至民国10年前后的宜昌,略述面面观。

  宜昌自中英《烟台条约》开埠至民初,外商教会相继来宜,鸦片公开吸售,川汉铁路在宜动工,北洋军拥进,使这个古朴安定的地方,演变为多事复杂的市镇。我今年(1983年)87岁,当年之事记忆犹新。兹就清末至民国10年前后的宜昌,略述面面观。

  清朝末年略记

  军事 清末设镇台衙门,在现三中处,有镇台一人,坐镇东湖。下直属管操防营和宜防营,有兵勇数百人。用的都是陈旧武器和独子土枪,平时不注重训练。每月发饷银3两多(每两折合制钱1000文)。领饷后有的回家,有的在市游荡。军纪很差,时生事端。但宜防营有比较好的兵勇,如邓玉麟(巴东人,早年随父来宜昌,帮人当宰户,后投宜防营,加入共进会)、王伯均、喻占洋等,以后加入第八镇,曾参加辛亥武昌起义。

  政权 设宜昌府 (相当现在地区),府衙在现机关幼儿园处,清末最后一位知府叫金世和。宜昌府辖五县一州:东湖县(即以后的宜昌县)、长阳县、兴山县、巴东县、长乐县(即以后的五峰县)、归州(即以后的秭归县)。

  东湖县县衙旧址即在现市看守所。清末最后一位知县姓孙,他曾判了这么一场官司,本地有个汉流叫高正洪,因时常受武帮流氓头子杜炳洪的欺辱,便伺机报复。一次杜在烟馆里睡着吃鸦片,高乘其不备用小刀把杜杀死。武帮不服,到县衙告状,孙知县说这是“痞杀痞”,没有判高的重刑,只是关押,实是保护。甚至后来高在狱中开起了小押当铺。这样群众鄙称孙知县为孙面糊(意为糊涂官)。

  在县衙里,有师爷若干人,管民刑审判,钱粮税契。每逢换知县,其他人员全部更新,只钱粮师爷是世袭不换的,如覃家的覃白毛是著名的师爷。他们管理缴税户摺,定有银两。收税多少,以银两折合制钱计算,随意诈取,粮户(地主)不能不遵,粮户又去削剥农民血汗。

  当时还设有收各种税款的部门。在现中书街法院处有土税局,专收鸦片税;在现南门河边处有川盐局,局长姓崇(满人),专收盐税,还有厘金局,后改为征收局,专收百货等税。除此以外,还设有电报局,局长叫邱玉生;试行的有地方法院,设县府路府衙对门。

  在城内按地支分成十二段,每段由富绅巨商管理,另设保正一至二人。管段的绅士计寅字段(今东门、得胜街一带)是周贞卿;午字段(今南门一带)是傅陶卿、刘寿卿;未字段(今南正街一带)是马文轩(开马正兴杂货铺的);戌字段(今西坝一带)是张协臣;亥字段(今北门一带)是王养丞(教书的)、钟润午(教书的)……各段平时解决市民纠纷,查缉盗匪,并备有救火器具。救火人是段内各种工人。平时无报酬,年终开会时供给酒席,所用经费是所在绅商捐赠的产业,每年以租税开支。

  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明令废科举兴学堂。东湖县在新街设芹香馆(管教学的机构),学堂经费由芹香馆管理,所需经费以原有六一、墨池两书院收入为主。主持人叫曹耀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办有初级小学堂四所,称东、南、西、北四路小学堂。学生原都是读私塾的学童,年龄都是上10岁。报、读学堂要在县衙门默写一段“四书”,才看能取否。我所读的是北路小学堂。这所学堂是利用保婴局(现北门外正街一中旁)的一间房子办的。只有一个班,30多个学生,两个教员。一个是秀才顾承谟,教文学;一个姓邓,沙市人,教格致(即理化)和日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新街墨池书院内,办有一所多级小学堂,堂长叫杜谊香。有三个班,每班分二至三个年级。在一个班里,一个年级在听课时,另一或二个年级就去写字。我在这个学堂读了一年。同时,在东门外六一书院内办有一所东湖高等小学堂商业班。教员有王用三、童云卿、贾香圃等,后来从汉口又来了赵继南,宋胖子等几位教师。在墨池书院内,还办有一所初级师范学堂。知县兼任堂长,招收能考秀才的学员,如龙汇东(后任沙市公安局长、宜昌县参议长)等。教员都是拔贡、秀才,有周子定(拔贡)、简绍尤(拔贡)、周子维(廪生)、童云卿(秀才)。上述学堂的经费,是六一、墨池两书院原津贴童生的租课收入。教员每月领10吊钱。

  市场及铁路兴建 开埠前,粮食、杂货靠四川、湖南等省进口。商场在西坝、镇川门江边及北门外大街一带。开埠后,市场日趋活跃,先后在南门外沿江往下修有招商局和海关,外国人开设了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日清公司等。这些公司、洋行还多处修办公楼、建仓库、筑码头,外国教会开办了普济医院。在江面上,招商局有快利、固陵,英商怡和有江和、昌和,日商日清有大元、大亨等轮船来往汉口至宜昌之间,那时没有趸船,轮船是停在江心,客货由驳船和小木划接送,大水时常出危险。于是洋货特别是煤油、匹头大量输入,金钱和山货大量外流。

  宣统初年(1909年),川汉铁路首先在宜昌动工修建。宜昌总理李姚琴(李稷勋)、总工程师詹天佑住在城内,购买东山寺至石板溪稻田数千亩,修筑车站、办公大楼、车库及住宅。宣统三年(1911年),至归州(秭归)的涵洞、桥梁、隧道正在加紧施工,上风垭隧道已完工,铁路轨道已铺至小溪塔。四川总督赵尔丰曾从石板溪乘火车到小溪塔参观一天。辛亥革命时,铁路停建。抗日战争修建飞机场时把所有建筑全毁了,路基成了汉宜公路。

  在修建铁路时,拥来北方筑路民工数万,人口大增,东门一带开始繁盛起来。新开有天津餐馆、澡塘、杂货铺等,铁、木、竹等手工艺匠集聚,生意兴旺。可算近代宜昌第一个发展时朔。

  民间劳工 那时,土木建筑工人和厨师都是临时雇用,无固定工资。学徒要3年满师,才有收入,平时生活是很苦的。铁路开工,才有武汉来的建筑包工头,如夏和森、郭同和等,他们包揽了许多大的建筑工程。郭因包工致富,还在东门外修了一条小街,取名为郭家巷。

  运输工人是有行帮和劳动区域的。如镇川门一带是背米的地盘,是背笼帮;小南门一带是运杂货的地盘,是江西帮;小北门一带是运煤的地盘,是本帮。另外,办婚丧事的有余达三、简修亭、袁东初,他们有办婚事的轿子和办丧事的杠子,是不准别人干的。他们3家也各有自已的地盘。

  开埠初,水运码头上的外货运进、土特产运出,都是由郭家包揽的。他家备有挑板,接洽业务找人来搬运,从中剥削,以致发富。他家后人郭××(人称郭黑子),以及他的弟弟郭任卿、儿子郭炎臣,都成了封建把头。郭炎臣以后曾任国民党宜昌县党部常务委员。

  救济事业 在锁堂街 (今尔雅街)口有个培元堂;在大教堂(后称教军场,今得胜街出北门外正街处)有个保婴局,由清末总兵罗缙绅创办;在北正街有公善堂,由贾礼巨创办;在乐善堂街有乐善堂,由刘寿卿创办;在南正下街有同善堂,民初时由马文轩经办;在培心路有培心善堂,李瑶琴创办,由潘维周主持,他为江苏人,善针灸医疗;在今四中处有至善堂,民初时由韩敬之(后任商会会长韩慎之之弟)经办,并在内部修了一栋玉皇楼,以后由匡东平、贾旭之经办。

  这些救济慈善机构都由当地的绅士曹耀卿(开恒茂祥钱铺、榨坊)、王明卿(做王恒升酱园)、王世丞(做王日新酱园)、马文轩(开马正兴杂货铺)、王养丞(满清时做过知县)、傅陶卿(管有南门一带的大量地皮)、陈恒轩(开陈泰来烟铺)等掌管。经费是由富绅巨商捐赠的。这些堂所主要向无依靠的贫民免费施匣子(木板钉成的棺材)、施药。保婴局还给没抚养小儿能力的妇女抚儿费、育婴费。每月发育婴费时,都要由妇女抱着幼婴去领,绅士王容子、朱南渠必到场监发。

  民国初年概述

  军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首义成功。当时驻守宜昌的湖北新军四十一标的革命党人唐牺支,和宜昌公益会组织,以及商界李春澄等人,密谋起义,于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即10月18日)晚,正式宣告反正。第二天早晨,全城高悬十八角旗帜。一枪未放,也没有大的骚动,仅在廖家台烧草房一间。事后杀的满人仅盐局崇局长家属数人,在宜的施南协台一人。

  起义后,即解散原操防营和宜防营各营兵勇。为了支援革命,随即招收新兵,派宜昌留德学生王翥(即王荣泉)在中营衙门招学生兵。当时有青年郭自修(即郭任卿)、罗大容(号幼甫)、郑洪文、皮天佑、唐三汉等100多人报名参加。经训练后,随后熊克武(四川人,留日学生)来宜接办,把学生兵迁至铁路坝车站驻扎训练。1913年“二次革命”时,开赴南京参加反袁(世凯)战役,许多学生兵都当了下级官佐,后随熊入川,成了蜀军骨干。如郭自修在蜀军中任团长,罗大容任营长,皮天佑任排长。直至抗袁失败才有部分回宜昌。皮天佑回宜后,当水上警察,民国5年在罗佃溪执行公务时,被土匪打死。

  民国元年(1912年),宜昌警务长王正言与汉口来的一个姓范的船员有点纠葛,加上接替王正言警务长职务的某人从中诬陷,被定罪把两人误杀了。王正言的家属及其堂兄王步点不服,官司打到省里,最后省出面为王昭雪,在宜昌三教堂立下“王正言洗冤碑”(以后,王步点在此地办起九同平民小学)。同时,把唐牺支调离宜昌去汉口,由旅长喻洪启(人称喻黑子)接替宜昌防务。民国2年,喻到任后,征兵1000多人进行训练。一天晚上,有党人100余冲进喻的驻地,喻幸免于难。省派北洋陆军来宜接防,撤喻职,并解散征兵。

  护法护国战起,云南兵已进入四川,袁世凯调北洋陆军大举入川。民国2年以后,王汝勤的第八师、卢金山的第十八师、赵荣华的第十三混成旅、宋大沛的第五旅、王都庆的第二十一旅等相继调宜。并以吴光新为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吴走后相继由孙传芳、卢金山接任),以赵荣华为施宜镇守使。那时驻军拥挤,所有会馆、庙宇、学校、大的市民住宅都成了兵舍。

  民国8年(1919年)12月,荆州镇守使石星川在荆州宣告独立,接着襄阳镇守使黎天才也宣告独立。是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荆州镇守使石星川、师长王安澜、襄阳镇守使黎天才(自称“湖北靖国联军总司令”)的军队先后来攻宜昌,东山寺成了战场。民国9年1月上旬,黎、石的军队一度击溃守军吴光新部,占领宜昌,接着又分别被打散,退往施南。经过这两次战斗,卢金山才修建东山寺一带土城防御工事,并修起了教军场一栋大营房,可容一团人(宜昌沦陷后,均已成废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