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学生军参与上海光复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8-09-13 14:10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 作者:朱恺 查看:

交大学生军是上海光复起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军们用自己的无畏精神与热血,在校史与辛亥革命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一传到上海,交大校园内便沸腾起来,大家明白满清的丧钟已经敲响,于是人心思汉,憧憬着全国光复那一刻的到来。师生们纷纷购买《申报》、《民立报》,争相阅读着每一条与湖北局势相关的新闻。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生活费、膳食费,共得二百余元,全部付与军需。部分学生还结队前往城厢及租界,广为募捐。学生们忧心时局、奔走国事的事迹打动了周围很多市民,当时的《民立报》曾予以专文报道。

  不久,许多学生萌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上海起义前夕,同济德文医学堂组建“中国敢死团”,交大学生周颂贤等也在校内秘密成立“中华革命党”,而上海商团教练兼我校体操助教许奇松则利用学生军训的机会向大家传授实弹射击术。于是,一支革命的学生军俨然成形,只待时机成熟,便准备参与起事。

  11月3日,上海光复之役正式打响。江南制造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储存着革命军急需的军火,总办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顽固地效忠清廷,依仗着局内充足的弹药负隅顽抗。同盟会员陈其美率领敢死队直攻制造局,结果出师不利,被清兵俘获,危在旦夕。当晚,李燮和汇合敢死队、商团武装和起义军警准备再攻制造局。

  制造局未克的消息传到校园后,大家心急如焚,再也按耐不住。因为局内的清军随时都可能与从苏松赶来的援军里应外合,扑灭沪上的革命火种。经再三商议,学生们和部分老师取出平日里军训用的枪支,在许奇松和钮永建(原南洋公学师范班学生,曾任公学教习,同盟会元老)的率领下,直奔高昌庙江南制造局战场。制造局高墙厚壁,并有两扇重铁门,易守难攻。经过一番激战,起义军终于攻破了外门,不料,清军又在第二道门前进行了顽强的阻击,动用了杀伤力极大的机枪和钢炮。呼啸而来的子弹和炮弹让大家寸步难行,但交大学生军没有后退一步。千钧一发之际,许奇松带人从制造局炮兵营的护墙沟内夺得一尊火炮,用它轰开了第二道铁门,一时间尘土纷飞,铁片四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火药味,清军魂飞魄散,四散奔逃。于是大家一鼓作气,冲入二门。张士珩见大势已去,早已悄悄地从后门溜走。

  关于交大学生参与攻打制造局一事,在当时的沪上广为流传,许多卖梨膏糖的走街小贩边摇着手里的拨浪鼓,边哼着“小热昏调”,其中就有“钮永建,老好人,带领松江学生军,攻打上海南铁厂(江南制造局的民间俗称),冲锋作战打头阵”的唱词。

  制造局被攻克后,学生们拿着缴获来的武器,一路高歌返回学校。这时有人提议应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革命武装,得到一致的赞同。于是组建了交大自己的学生军,校足球队门将张松龄被推举为学生军队长。凭借着原有的400条枪以及新缴得的武器,这支军队一时间颇有声势。学生兵扛着枪,身着操服,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惹人艳羡。很快,沪上不少学堂都模仿交大建立了学生军。为便于校际联络,大家决定设立一个司令部。正苦于选址,有人想到了学校不远处的李公祠。这所李公祠原来是李鸿章的祠堂。李去世后,清政府在其家乡和生前任职地修有十座祠堂,以示隆恩。其中一座就在上海的徐家汇(今复旦中学内)。李鸿章是清廷重臣,他的祠堂在当时已成为宣扬忠君思想的场所,自然成了学生军革命的对象。

  因为李公祠的正门在租界越界筑路的范围内,为避开骑马的外国巡捕的盘查,大家选择绕道法华镇,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祠堂的后门。祠堂修得宽广高大,气势不凡。看管祠堂的兵丁约有七八人。大家商量后,悄悄地摸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们缴械,没费一枪一弹就将这些守兵一举制伏。

  李公祠内立有李鸿章铜像一座。大家认为他身为汉人,却死心塌地为满清效命,还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理应声讨,于是找来一块白布,将铜像的头部包裹起来,用意是今日光复之际,李已无颜面面对革命同胞。

  此后,一些学生军成员还参加了沪军北伐队,北上参加了南京光复之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各地学生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孙中山认为学生军有别于普通军队,应当区别对待,便令钮永建担任学生军司令。此后南北议和,光复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军也就自行解散,大多数人重返学校继续求学。

  交大学生军是上海光复起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军们用自己的无畏精神与热血,在校史与辛亥革命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交大校友、上海学生军司令钮永建

图:李公祠今景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