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书与“巾帼营”

辛亥革命网 2019-03-01 09:23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庄陈 杨隽 查看:

在辛亥革命期间,上海有一支由女学生组成的救护队——“巾帼营”,还有一个女子法政学校。这“巾帼营”和女子法政学校与李平书有关,那么我们就从李平书说起。

  在辛亥革命期间,上海有一支由女学生组成的救护队——“巾帼营”,还有一个女子法政学校。这“巾帼营”和女子法政学校与李平书有关,那么我们就从李平书说起。

  李平书从过政,当过官,在学术方面也有颇多建树。李平书学术素养中,医道特别值得一提。他的医术很高明,可手到病除。他在武昌时,为同僚及其家眷治病:清王朝的邮政大臣盛宣怀和两广总督岑毓英得病,都曾邀李平书前去诊治,均获得良效。

  1899年,李平书和清代名医陈莲舫创立医学会,研究医理。1916年,李创办沪南神州医院,自任院长。李平书因感于煎药不便,遂创立粹华制药公司,“制成各药将近数百种,又制丸药三百数十种”,“此为中国数千年未有之举,可以便救济而挽利权”。他为发展中医中药做出了贡献。

  1903年,李平书从武汉回到上海,在江南制造局任提调。

  1904年3月,中国第一批女西医师之一张竹君由东北返回家乡广东,路过上海,被热心公益的李平书等士绅挽留,邀她为上海的地方公益多做贡献。于是,张竹君医师留在了上海,在公共租界派克路(今黄河路)租赁房屋,挂牌行医。在这过程中,张竹君曾经经济拮据,连房租也交纳不起。李平书得知张的窘境,大力资助,使张渡过难关。张竹君感激涕零,遂拜李平书为义父。

  当年,李平书与张竹君医师商量以后,由李平书出资在公共租界新马路租屋创办“上海医院”,张竹君出任医院监院(相当于现今医院的院长)。上海医院也就成为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第一家西医医院,且专门为贫苦市民治病,受到各方的欢迎和好评。在医院成立大会上,李发表演说:“中外通商以来,吾华人之财为洋人算去者,若千亿兆京垓,岂非大害乎。独有西医出其医学,以治华人之病,数十年来受惠不少。盖中医日就晦塞,西医方日渐发明,此吾上海医院所以参用西医,且不免偏重西医也,故利用其利我者,亦当思抵制其害我者,否则,吾华人之身命保全矣,而钱财则日失”。

  张竹君还办了“育贤女校”。后来李平书等与张竹君协商后,张竹君将育贤女校改为中西医结合的“女子医学堂”,附属上海医院,专门培养女性医务人才,张竹君担任校长。女子医学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月开学,学制为6年,除聘请教员外,李平书也亲自教授中医课,张竹君则教授西医课。据《上海县续志》记载:李平书创办上海医院及附属女子医学堂,前后历时4年,费用共3万余金,均由他一人负担。

  上海医院设在公共租界的新马路,地方窄小,房舍较小,没有发展的空间。李平书一直想扩大医院的规模,但是为资金所困。这时,由李平书、黄炎培、杨斯盛等发起的浦东同人会已经成立,杨斯盛知道李平书的困难,慷慨解囊,捐助5000金。杨斯盛又动员上海水木业公所大力赞助,王仁泰亦捐了5000金,并由王仁泰负责新院的建造工程。有了资金,李平书租用南市三泰码头积谷仓外的公地(今多稼路1号),于1908年动工,翌年4月竣工,并正式开诊。新院址占地10亩,包括女子医学堂校舍,房屋前后两进,前面是一幢3层楼,后面是一幢2层楼,各有房屋9间。另外还有一幢2层楼是割症室(即手术室)。后添置各类医疗器械,又添建风湿病房,医院形成了较大的规模,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及手术室、浴室等。医院仍由张竹君任监院。每天上、下午分别由中西医施诊,均是免费的,军警及贫苦市民住院亦不收费。医院服务态度良好,病人到医院就诊,不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能得到平等对待。医院服务好,又不收费,故深受病家欢迎。据资料介绍,当时对住院病人“中西治疗,颇有成效”。至于医院的经常费用开支,平时所缺钱款,由李平书随时筹集。

  1913年,孙中山、黄兴等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上海的李平书也东渡日本避难,上海医院的经常费用亦随之发生困难。1916年4月,医院归上海县立,改名为“公立上海医院”,聘任汪企张为院长,常年经费在5万元以上,收入不足,由县地方公款拨助或自行筹集。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期间,上海曾出现过两支奇异的队伍。一支叫“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又名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荡宁队。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后,吴淞军政分府为会攻南京,招募18-40岁的女子,组成侦探、卫生兵二队,每队50人。1911年11月下旬,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随李燮和、王文庆率领的光复军北上会攻南京。据称,女子敢死队“一洗柔弱之气,大有奋勇之观”。

   另一支队伍叫“巾帼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全国群情振奋,纷起响应。上海医院监院张竹君医师虽为女流,但她接受过西洋教育,思想开明,她目睹国家的落后,清廷的黑暗,早就不满。现在,有人起来革命,她十分拥护。她心想,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披挂上阵杀敌,但我们懂医,可以到武汉去救护伤员。于是她征得李平书的同意,发动上海医院的女子医学堂女学生及各界妇女等,组织巾帼赤十字会,自任会长。10月19日,在上海医院召开赤十字会发起会。1911年10月20日的《申报》作了报道,题为《赤十字会开会记》。报道全文本如下:“昨日午后南市上海医院开赤十字会发起会,到会者男女约四五百人。开会后即由发起人张竹君报告发起缘由及宗旨,次宣布草章。次李平书君演说,略言此会在今日为万不可缓之事。次杨千里君演说,略言赤十字当先发一队至汉口,即在汉口设立总机关,然后再由上海筹进行及扩充方法,以继其后。(众鼓掌)次布告各员意见书约七八通,有一函附有药单纸云:后出发时,将该药品送至舟中,其余大致皆谓宜联络西人赤十字会,急筹经费,迅速出发等云云。次川人刘君言川中惨苦情形,赤十字会成立,愿筹募数万金为川中之用。次推举职员,次决定办法,次决定九月初三为出发日期,次请到会者签名担任募捐。此时座客散去者大半,而毅然登台认捐者男女共四五人,所书捐数可得三百数十元。会中人拟请会董迅速设法募款以备出发云。所举职员姓字录下:会董伍秩庸、宋耀如、虞洽卿、李登辉、曹锡根、顾馨一、李平书、王一亭、莫子经、吴怀久、王培生、沈缦云,会长张竹君,汉口事务所长何乃全、上海事务所长王维廉,干事员田北湖、朱少屏、杨千里、王宝仑。”

  赤十字会成立了一支救护队,取名“巾帼营”,并于10月下旬乘船赶往武汉,救护起义军伤病员。离沪前,张竹君向义父李平书辞行。李平书十分关心义女的安危,张竹君则安慰李平书说:我们是医护人员,不上阵杀敌,想来不会有生命之虞,义父不必过虑。我自己会当心的。

  正当巾帼营准备出发时,孙中山的助手黄兴、宋教仁从香港抵达上海,打算赶往武汉支援起义军。但是自打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加强了防范,沿途盘查甚严,凡发现革命党人格杀勿论。张竹君便巧妙地将黄、宋二人及黄兴夫人乔装为巾帼营的担架队员和护士,终于使黄、宋二人等神不知鬼不觉地秘密抵达武汉。10月28日,张竹君一行到达汉口。当时,清军正进攻武昌,两军酣战。尚未安顿就绪的张竹君就被军政分府请去诊治一位受伤的标统。张竹君平时乘车坐轿,不惯行走,但她顾不上这些,二话没说,拎起药箱就走。沿途疮痍满目,到处是受伤的军民。张竹君边走边为伤员包扎,到军政分府时,已一路治伤30余人。回到寓所,还未给等候的50余名伤者诊治,就被急邀到邮政总局开办临时医院。在武汉救护的2个月里,每天都有大量伤者上门求诊,“巾帼营”的男女医师和护士们忍受着饥渴疲劳,克服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困难救死扶伤。特别是会长张竹君,在救伤过程中几次遇险,险些送命。11月15日,张竹君率队去汉阳作救护工作,队列前后打着象征人道主义的赤十字会旗,可就在他们通过汉水浮桥时,蛮横的清军竟向他们开枪,更将炮火瞄准了因劳累在轿中休息的张竹君。幸亏轿旁一位医生猛然将张竹君连人带轿推倒在地,张才幸免于难。12月下旬的一次手术中,张竹君左手被划破,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止,加上过度劳累,终于病倒,在众人以采办冬衣、药料为由劝说下才暂回上海休养。辛亥革命期间,“巾帼营”在汉口、汉阳两处共救护受伤战士1300余人,受到武汉军民和外侨的交口称赞。

  张竹君及其巾帼营真个是“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在上海医院的院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下面说说女子法政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上海积极响应,为急须筹集经费,上海成立了义务募饷团,许多外省女学生纷纷到上海,参加义务募饷团的工作。不久,上海光复,成立了军政府,募饷团的工作宣告结束,来沪的外省女学生的去留遂成了问题。时任民政总长的李平书,作为一名政府官员、一位长者,十分关心这些女孩的前途。他考虑,当初把这些女孩招来,现在她们工作没有了,不能置之不理、弃之不管。李平书与同年刘葆良商量,把自己在贞吉里的房子腾出开设女子法政学校,让这些女孩到学校学习,以有一技之长,便于日后找工作。学校先开预科甲、乙两班,李平书与刘葆良任甲班国文老师,请王季贞教授乙班,律师秦联奎讲法政大概,李平书内侄婿沈商耆教授史学。1912年正月开学,李平书堂妹李华书、女儿李明卿为舍监;刘葆良之女公子姐妹二人、李平书侄女李守勤、长孙女李景昭、次孙女李金钧都在学校上学。

  李平书非常关心法政学校学员的学习与生活,学校先后开设民法总则、民法债权、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总则、法史学等课程,涉及面较广,教授认真,学生受益匪浅。法政学校创办是冬放假后,山西籍学生玉麟家住天津,闻母病,凾欲归。她年仅15,李平书认为不能任其孤身前往,于是亲自送往浦口,托津浦车首沿途照料,临别依依,情若父女。

  在女子法政学校开设期间,李平书与创办人一起关心女学员的成长,为师为父,传道授业,开创了女子法政专业的先河,一时传为美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