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殊檄文世间殊——苏曼殊一个人的讨袁宣言

辛亥革命网 2017-03-06 11: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苏曼殊 查看: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并暗杀了宋教仁,从而引发了李烈钧等人发动的“二次革命”。苏曼殊又积极参加反袁斗争。

  昔者,希腊独立战争时,英吉利诗人拜伦(1)投身戎行以助之,为诗以励之,复从而吊之曰:希腊!改换了你的主人,你的情况仍旧这般!

  你的光荣日子过去了,但你的耻辱岁月还是存在。

  呜呼!衲等临瞻故园,可胜怆恻!

  自民国创造,独夫袁氏作孽作恶,迄今一年,擅屠操刀,杀人如草;幽、蓟怨冤鬼,无帝可诉。诸生平等,杀人者抵;人讨不申,天殛不逭(2)。况辱国失地,蒙边夷亡;四维不张,奸回充斥。上穷碧落,下极黄泉;新造共和,固不知今安在也?独夫祸心愈固,天道愈晦;雷霆之威,震震斯发。普国以内,同起伐罪之师。

  衲等虽托身世外,然宗国兴亡,岂无责耶?今直告尔:甘为元凶,不恤兵连祸结,涂炭生灵,即衲等虽以言善习静为怀,亦将起而褫(3)尔之魄!尔谛听之。

  【注释】

  (1)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贵族。剑桥大学毕业。代表作为讽刺长诗《唐璜》。

  (2)天殛不逭:殛,杀死;逭,逃避。天殛不逭,即天欲杀之,不容逃脱。

  (3)褫:剥夺。

  【作者和事件简介】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黑枪击中,倒在血泊之中,三天后离世,普天共愤,举国同悲,眼泪、愤怒铺天盖地,从上海到北京,整个中国都为他的死感到痛苦,孙中山他们选择了武力抗议,就连流连于水光山色的苏曼殊都坐不住了,他在西子湖头愤然写下《释曼殊代十方法侣宣言》(也称“讨袁宣言”)即本文。这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人的檄文,因而被编者选入以飨读者。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生母是一位日本女子,名叫若子,是他父亲苏杰生的第四房妻河合仙氏的妹妹。苏家是广东的巨族,长年在日本横滨经商。若子生下苏曼殊三个月后就离开了他,苏曼殊由其父苏杰生带回了国,由河合仙氏抚养。童年的苏曼殊没有感到多少家庭的温情,他在备受冷漠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族人对这个异族所生的孩子总是看不惯,苏杰生的妻子陈氏更是把河合仙氏和曼殊看作眼中钉。河合仙氏受不了白眼,只好返回了日本。这一年,苏杰生经营亏本,回到广东,从此家道渐渐中落。

  15岁那年,苏曼殊随表兄去日本横滨求学,因失恋和感慨命运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回到广州后,他便去蒲涧寺出了家。从此,开始了他风雨漂泊的一生。他是个情僧,因爱情不幸,也曾流连于青楼之中,但他却能洁身自好,与青楼女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他是个诗僧,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令人叹绝的诗作。他在日本从事反清活动时,时常为故国河山破碎而感伤。他在《忆西湖》中写道:“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春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梅花第几桥?”在反清活动处于困境之时,他曾想蹈海以警醒国人,因而作诗道:“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虽然蹈海警世没能成真,但留下的诗篇却使人热血沸腾;苏曼殊还是一位画僧。他的画格调不凡,意境深邃。他曾做《写忆翁诗意图》,配诗“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无主月自圆”,其亡国之痛溢于纸面。曼殊作画,不仅为抒写怀抱,还想以此为反清革命作出更多贡献。1907年章太炎等人在东京办《民报》遇上经费困难,曼殊主动提出卖画筹钱以解困。苏曼殊还是一个爱国的革命僧人。他在东京加入过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1903年,他在日本参加了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抗俄义勇队”,同年他在上海参加了由章士钊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报》的翻译之作,为声援章太炎、邹容,反对清廷查封《苏报》做了大量工作。他也醉心于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救国思想,赞同暗杀活动。1904年春,他还曾决心用手枪暗杀康有为,表达对保皇派的强烈不满。因陈少白等人力劝,才没有实施。也是这年秋天,他在长沙参加华兴会,起义流产,在上海还参加过华兴会的秘密会议。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并暗杀了宋教仁,从而引发了李烈钧等人发动的“二次革命”。苏曼殊又积极参加反袁斗争。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4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