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山西起义始末(2)

辛亥革命网 2017-06-19 15:42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温寿泉 黄国梁等口述 李冠洋记录整理 查看: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全国后,各地革命党人莫不跃跃欲试。10月29日(即农历九月初八日)晨,太原武装起义爆发。

  1909年间,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山西学生陆续回国。温寿泉先回来,当了山西大学兵学教员。跟着不久,阎锡山、张瑜、马开崧、李大魁(以上系同盟会员)、黄国梁(革命同情者)以及其他非同盟会员的士官同学姚以价、金凤巢、顾祥麟等,亦陆续归国回省,被分配到省督练公所为督练员。按满清政府陆军部的规定,山西兵额为一个混成协,内辖两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一个骑兵营,一个工兵队(等于连),一个辎重队(连)。山西的旧兵制,大同为北镇,平阳为南镇,自绿营兵改为练军后,山西巡抚直辖参将与南北二镇,各辖七旗,每旗有兵士300余人,全省21个旗,共计有兵6000余人;山西省督练公所将太原直辖区的练军改为陆军的一个协(即常备兵),晋南晋北(即平阳和大同)二镇所辖的各旗兵改为巡防队,太原的陆军混成协的协统是姚鸿法。两个团的标统是齐允和马龙标,夏学津是二标三营管带。这时,丁宝铨升山西巡抚,夏学津与丁宝铨、姚鸿法关系均甚密切,不久,夏即代马龙标为二标标统。 同此时期,北京的陆军部,对由日本归国在各省服务的士官学生,举行了一次考试,鉴定成绩,山西的温寿泉列入优等。陆军部决定此后各省用人,即以此次考试成绩为准据。考试毕,黄郛、李书城留部任职。钮永建、何澄等派往保定军官学校任教官,温寿泉任山西督练公所帮办兼山西陆军小学监督。阎锡山、黄国梁回山西后,任二标教练官及陆军小学教官等职。这次考试,恰好给了革命党内军运人员一个总结合的机会,从此,在全国各省陆军和军校的军运中,工作更进一步地深入,得到了普遍发展。与山西的军事运动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山西爆发辛亥起义有密切关联的三件事,这里把它分别地提出来:

  (一)李嵩山(字于高)案(1909年—1910年,即宣统元年到二年间)

  夏学津当了标统之后,对于整饬军队,极为严肃。丁宝铨做了巡抚,也打算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在革命党看来,丁、夏都是斗争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如不把夏学津打击下去,就不能拿住军队。这时,阎、赵和南桂馨即策动,组成一个对丁、夏斗争的宣传小组。参加小组的人有晋阳报馆的蒋虎臣,岢岚赵萃珍、赵萃瑛兄弟,张树帜、李嵩山和协本部的司书史可轩等(史系陕西人,因受革命影响,由陕来晋,投军当兵,后经考试当了协本部的司书),由李嵩山负主责。这个小组,时常采访丁、夏的坏行为,向各报投稿,攻击丁、夏。某次投稿,涉及丁、夏家庭间暖昧关系,社会哗然。丁、夏怒甚,严查投稿人,不得下落。旋因史可轩不慎,遗失了日记本,上边详细记载着历次搜集攻击丁、夏的主要材料,以及宣传小组各有关人员来往和开会的情形。这个日记本,被协本部的某同事拾得,遂向丁、夏秘密告发。丁、夏即据此下令逮捕宣传小组的全体人员。蒋虎臣、史可轩被捕下狱,张树帜、赵萃珍兄弟,事先闻风逃出太原。李嵩山是个主要人,对他捕捉尤紧;李如被捕,不仅宣传小组前事要全部暴露,并且一定要追问到在太原各主谋革命的人,一网打尽。太原各城门,都已严密把守,专查李嵩山,务使其不得漏网,必破获归案。这时,太原革命党方面有关的人,均甚焦急。经接头后,由南桂馨设法,先运用天主教郭萃耕的关系将李嵩山藏在教会,又转入英国人邮务长的家中,再与缉探队长李成林(同盟会员)联络好,伪装一个缉探队的兵,由李于夜间出城巡查火车站时,将李嵩山带出太原,送到北营上了火车,转往保定。与保定军校里的同志接头后,再转往安徽躲避。而丁宝铨、夏学津因主谋人李嵩山未能捕获,不能结案。夏学津却因人言啧啧,离开军队,被调为军械局总办,马龙标又复任了二标标统。

  (二)交文案(1910年间)

  丁宝铨升任山西巡抚后,在山西实行他的禁烟政治(禁种不禁运不禁吸)。晋中的交城、文水一带,是多年种植烟苗的中心地区,所产烟土销路甚广。每年割烟时期,各地商贩云集于开栅镇、铧炎镇者不下数千人。晋中各县的财主家,亦多在交文境内购置土地、设立专庄,大批种植鸦片,除供自用外,兼营巨利。当地民众,赖此谋生的人,为数亦多,这已成百余年来的习惯。因此,丁宝铨推行禁烟,在晋南晋北,都还能顺利地做下去,只是在交城、文水,却发生民众聚众抗拒事件,政令执行不通。丁抚大怒,派夏学津带士兵前往交文镇压,与群众发生冲突,演成开枪击毙民众若干人的惨案。当时,全省舆论哗然。时张树帜为晋报访员,前往交文采访新闻。回省城后写稿,大肆宣传丁、夏镇压民众,发生惨案的真相。《晋阳日报》和《国风日报》连续发表消息,评论丁、夏镇压民众之不当,对之攻击甚力。在北京的狄楼海(在北京大学堂做事),更利用了一个监察御史,参了丁巡抚一摺。丁对此十分痛恨,调查清楚同盟会的人和他作对,借交文事件向他进攻,他遂向同盟会的人图谋报复。除对省咨议局立宪派的人们,大发雷霆,痛加申斥外,丁也向北京满清政府参了一摺,先撤了山西大学堂监督解子仁,山西法政学堂监督刘绵训的职(解、刘都是同盟会员),更借他故把咨议局议员张士秀(同盟会员)押解回本县,下入监狱。随后,丁又查出新闻原稿系张树帜采访,遂将张逮捕入狱,直到1911年初丁抚去职后,张树帜才被营救释放。《晋阳日报》主笔王用宾,因风声不好,离开太原到了北京。

  可是丁巡抚想提拔夏学津重带军队的计划,亦因交文案的发生和一般人对夏评价不好,从此不能实现。而黄国梁和阎锡山却于1910年12月间,先后接任了山西陆军混成协一、二两标的标统。(据称阎对立宪派的咨议局长梁善济特别尊敬,关系甚密,他当标统,得梁的帮助甚大。)南桂馨到黄国梁的一标里,当了军需。

  (三)退伍案(1911年间,即辛亥革命前)

  1911年间,姚鸿法向黄国梁、阎锡山提出整理军队的计划,商定从两标内挑选优秀士兵,成立一个模范队。又因老兵巧于规避,不便教练,难于整肃纪律,须将当兵年久的老营混子,逐渐淘汰,招添新兵,即决定要实行“旧兵退伍,补充新兵,教育一年”的做法。在同盟会方面,却趁此建立军事运动的基本队伍,并运动到王嗣昌、张德荣(均同盟会员)任一、二两标的模范队长;更在社会上发动有志青年多人,入营当兵,如杨彭龄(字甫),即是由组织决定下营盘当兵,深入兵棚做兵运工作的。

  可是旧兵和什长(即班长)中,参加同盟会的人很多,如果让他们散开,有事时集合甚为不易。且旧兵和什长中的同志们,也都不愿意退伍,认定退伍就是失业。此种情况,由杨彭龄告诉了南桂馨,南又转告了阎锡山。阎说:“已经决定的计划,不易更改,只有我们另想办法,或者把裁下来的人,设法安插到巡防队里。”南表示不赞同,再行商讨,最后决定筹集几千两银子,到绥远后套购地,建设农庄,并在太原到绥远的路上,沿途开设店栈,既能容纳许多人,使同志不散开,又能通消息,做联系工作。南把这个做法,告知了杨彭龄,由杨再转达各营连里的士兵同志们,大家都很赞同,遂趁着过中秋节,大家集合于察院后德胜园饭馆。当时,南桂馨和王嗣昌、李成林、杨沛霖、杨彭龄与一标一、二两营的旧什长王泽山、王致嘉、郝富珍、高永胜、于凤山、刘得魁、柳殿魁、谢得元、梁俊玉、马孔青、魏斐然等,以及两营营铺经理(因其与各士兵时有赊欠关系)共计80余人参加,名为给退伍军人送行,实际则歃血注酒,举誓结盟,静待遣散后,按照拟定计划出发行事。不料中秋后不数日(即农历八月十九日)即爆发武昌起义。姚鸿法遂不敢实行退伍遣散计划,以免促成事变。可是在同盟会,恰好趁此机会,促成了坚固团结,并且增加了旧什长士兵们的同仇敌忾的志气。因此,后来山西武装起义,一触即发,上述的各旧什长士兵中的同盟会同志,都在起义中表现了最勇敢最积极的先锋作用。公历1911年l0月29日(即农历九月初八日),一早晨功夫就光复了太原,顺利成功,可以说这次退伍案正是个临时促成起义的直接因素。

  辛亥革命的山西武装起义

  1911年初,丁宝铨三年期满调职,由陆钟琦任山西巡抚(陆系肃亲王载沣的先生。其子陆光熙系日本士官学生,是个立宪派,但因与阎、温、黄等均系同学,私人关系甚熟。其后来山西,希望拉拢阎、温等和他合作,缓和革命)。山西的同盟会派南桂馨到北京活动,通过程家柽(同盟会员)的关系,结识了随着陆巡抚来山西的新任巡警道连印,因此起了些掩护作用。那时,谷思慎回省,与同志李抡藻同院居住。不料李之表弟冯桂芳即官方的高级侦探,每日将谷之言论行动以及和他来往的人,详细报告连印。这一年的全国政治局势,一天紧似一天。山西官方对谷思慎及其来往的人,特别注意。嗣由咨议局议员刘劝功,将官方注意情形,告知了南桂馨,叫他转告谷,迅速离开太原到北京去。南到巡警道,亲自见了连印,作了解释,才没有发生事故。不然的话,辛亥起义前如再遭受些损害和波折,起义的事就要受大影响了。这时,黄国梁、阎锡山的一、二标里,同盟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队官(连长)、排长、什长中的同志很多,能够掌握住军队三分之二以上的力量。常樾和仇亮都在省督练公所当了科员,常最好发表激烈言论,主张改革,督练公所的负责人,对他特别注意。南桂馨参加了军运,担任城内与城外的联络工作,每日进城与阎等接头后,再与杨彭龄会面,由杨回营盘传达各队官、排长、什长等同志。这样继续工作下来,一直到太原武装起义为止。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全国后,各地革命党人莫不跃跃欲试。旬余后,陕西革命党人张凤翙等于公历10月22日(即农九月初一日),在西安领导武装起义,响应武汉,光复了陕西全省(据传陕西的同盟会已拿到一个镇的兵力)。这时,山西的陆巡抚连续召开紧急会议,防止山西也发生革命,遂决定先下个紧急命令,调一标的两个营前往河东,沿风陵渡一带,防备陕西,骨子里是先将一标内两个不可靠的营,调开太原,以分散革命力量。据说,由陆光熙露出的消息,他父亲陆抚的计划是一标调开后,再调二标前往大同,而以太原和临汾的巡防队,分别驻防韩侯岭和雁门关,严加防范以保太原。当时命令很严,限一标的两个营必须于l0月28日全部由太原出发,并当面指示黄国梁,命令黄和标本部,于各营领发子弹及服装前,先行出发。令下之后,黄国梁与阎锡山、温寿泉、赵戴文、南桂馨、乔煦、张瑜等军运负责人员,连日在黄国梁家中,紧急接头,商议对策。当时,提出两个主张:一个主张是领下子弹,将军队开到晋南晋北后,再由南北两路,发动兵变起义;另一主张是,绝对不离太原,一离太原,力量即被分散,一俟领下子弹,即在太原发动武装起义。最后决定,走太原起义的路。表面上黄国梁遵照上级命令,于28日带标本部向省南出发,连夜赶到祁县,等候着太原起义即行返回,这样可使官方放心。另由王嗣昌、杨彭龄等发动一标全体同志,于29日(即初八日)晨,首先起义,二标接着行动。这个起义命令,由李成林、张树帜做了传达。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