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宜昌反正(2)

辛亥革命网 2018-03-08 09:21 来源:宜昌政协 作者:宜昌政协 查看:

辛亥武昌首义的捷报传至宜昌,在宜革命党人响应风从,一举反正成功。史林称道:“首先响应者,厥惟宜昌”。

  宜昌公益会的取名以及为何选择在川主宫举行成立大会,这与发起人严绍陵和胡绍尧不无关系。

  严绍陵是云南思安县人,随父宦寄居四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在本籍考入师范学堂,毕业后任高等小学教员,旋与同学段乃康、张旭初等10余人组织进修社,借倡革命。因“事不机密,为汉奸败露”,遂潜行入川。光绪三十一年,他经人介绍加入四川泸州公益会。为了广通声气,他与“同党奔走经营,动辄破坏,濒危入险”,多次的经验和教训,使他认识到“吾国革命功成,非疏通军警两界,断难为力”,为此,他劝励同志多人分别入伍,自己则考入警察学堂。在校期间,“凡同学二百余人,辄以国民大义隐隐鼓动”,介绍入会者11人,因事不密,又被校方斥退。光绪三十三(1907年),他在成都与佘俊臣、杨公甫等人领导起义,事败被捕,幸得贿通押卒共逃。结果却“波及父兄撤差停委,拘禁月余,妻子蒙羞,家产一空”(严绍陵自述)。他先“窜逃湖南,旋往贵州,潜匿本家”,后于宣统元年(1909年)更名随官入川,得任副中军第一营书记长,极力鼓吹革命。是年冬,又得与杨公甫、佘俊臣等联络成都和川东各县同日大举。不料又因事泄遭镇压,杨、佘等人遇害。严在屏山被捕下狱,幸无实据,被关数月,后又行贿“得获完躯”,逃至宜昌,“得遇同盟会员胡冠南、会党(泸州公益会)头目胡绍尧,均栖身警界,相机待时。”严是一个热衷革命的人,可那时的宜昌还比较冷淡,活动一时,故有此感:“因见宜昌同志寥寥,虽有中学诸生颇识大体,而人心涣散,终觉无所归际。”在这种情况下,他秘串胡冠南、胡绍尧,协力发起公益会,一为同仁集合之地点,一为四川公益会之支部。由于势孤力薄,组织无从着手,他们“遂与学界唐人瑞、李骥万、警界张经武、赵伯琴等十余人,组织成立”,严“职任参事,鼓吹入会者共计二百七十三人。”

  胡绍尧是四川彰明人,原系四川泸州公益会头目,也是因革命失败而转向宜昌的。其传略遗失无存,《前宜昌公益会反正有功荆宜人员事实册》中有句话,他和严绍陵一样,“发起本会,实赖其力”。胡、严二人早先都是四川公益会的骨干会员,所以他们发起宜昌公益会,将其作为四川公益会的一个支部,集会地点借助于川主宫,也就不言而喻了。基于前车覆辙之鉴,他们秘密往来,“未敢稍事孟浪”。

  “发起宜昌公益会,深赖其力”的还有宜昌府中学堂的学生唐人瑞(秭归人)、蔡万钟(秭归人)、李骥万(长阳人)和黎祥吉(秭归人)等,俱充任“本会干事”,以致宜昌府中学堂成为公益会的活动重点。宜昌反正前,他们都做了不少的工作,诸如“发展会员”、“调查宜昌驻防军队”、“联络铁路弹压军”、“联络商界反正”等等。

  宜昌公益会的主要成员还有商界的赵璧成(四川合州人)、李春澄(湖北汉阳人)担任会计;学界张耀南(长乐人)、韩建勋(秭归人)担任书记;警界张经武(东湖人)、王正言(东湖人)、赵伯琴(四川叙府人)、杨文安(长阳人)、李白麟(湖北建始人)五人为调查员;另有联络员若干名。

  宜昌公益会有宗旨有章法,会员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以胡冠南为首,对宜昌的民主革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胡冠南是湖南保靖人,早年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日日以改良政治、推翻满清为目的”,后在湖南参加革命活动,宣统二年(1910年)因湖南巡抚岑春蓂明令缉捕,只好逃往四川,又自四川流亡到宜昌,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渐与胡绍尧、严绍陵等组织了宜昌公益会,并首任会长,暗中接纳同志,劳心劳力,正可谓“呼号于外,奔走于内”。

  辛亥五月,四川组织保路同志会,“保路(保川汉铁路商办)破约(破清政府与四国签订的借款筑路合同)”之声波荡千里,也掀起了宜昌的争路风潮。当时聚集在宜昌附近的筑路工人多达四五万,对铁路国有政策极为不满,各包工头纷纷要求宜昌府退还股本,并与清兵发生磨擦。“川路风潮发生,胡(冠南)等人明知有机可乘,仍未敢贸然行事。适川人张伯祥、鄂人费榘自日本回国至宜昌。胡冠南、严绍陵、胡绍尧等邀及诸生,会同张、费开会力争(路权)”(贺觉非《辛亥革命湖北光复情况》)。

  张伯祥是四川广安人,早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又与刘公、孙武等人组织共进会,并被推为首任会长。宣统二年归国后,在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等省联络会党。适逢川路风潮起,他便潜来宜昌,“得悉宜昌有公益会组织,因与胡冠南等商议,以研究政事为名,实行革命宣传”,动员工人罢工起事。在张的建议下,胡冠南、严绍陵、胡绍尧、赵伯琴、张经武、唐人瑞、李骥万等革命党人特发传单,号召全体集合四川会馆开川汉铁路研究会,“意在抵制力争,膨胀民气”。就在张、胡、严等人“约定日期在四川会馆开会,成立川汉铁路研究会”时,宜昌知府金世和秘电总督瑞澂,随即“派员暗捕三四党人”,张伯祥由是被捕下狱(宜昌反正后出狱,赴川东组织敢死队,继续革命)。有说胡绍尧亦在这次入狱。实际上,“胡绍尧即挺身赴沪,力邀程德全为之代表,复入京召集同人,磋商抵制。”

  尽管当时“势过决裂,以致革风日炽”,但“奈势孤力薄,志终未遂”(《严绍陵自传》)。费榘后亦自述道:“榘遂往宜昌运动,同胡冠南、易道周(同盟会员)等联络学界数十人。时四川铁路风潮,胡、易等欲借此鼓吹民气,榘恐事机泄露,力薄难济,阻之。”费榘是宜昌府巴东人,早年入宜昌师范学校,后留学日本,常与同学秘密联络,并加入同盟会。“己酉(1909年)六月,父病归省,过武昌,遇高尚志,始与内地同志联络。”辛亥春,毕业于日本大学法科,回国至武昌,被同乡邓玉麟等人“留鄂同事”。转至宜昌,由于劝阻同人未果,便赴巴东故乡活动,后“复入宜,闻事泄,即潜之鄂”。他返回武昌后,经邓玉麟介绍加入共进会,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一时期,在宜(昌)归(州)线上,有数千名筑路工人与清军发生武装冲突。同盟会员黎怀瑾以工头的身份,秘密组织工人伺机夺取清军武装起义,不幸事败。黎与20多名工人遇害。这更激起了人们的愤慨,以致宜昌保路风潮高涨,“革风日炽”(昌葆芝《辛亥革命宜昌反正纪实》)。

  辛亥七月,同盟会员吴玉章等人在四川荣县宣布独立,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革命的县政权。清政府急令督办川汉、粤汉两路的大臣端方自湖北调军入川镇压。端方率领湖北新军第三十一标抵达宜昌时,严令捉拿革命党人,在城里每天要兵巡查四五遍,风声鹤唳,使得革命党人几至无地可以容身,更别提及活动。胡冠南借机行事,索性“尾随其后,意在击杀端方,与鄂军同举义旗”。他秘密运动三十一标士兵起义,后终将端方刺死在四川资州(今资中)。

  辛亥八月,川路风潮愈来愈剧,鉴于“宜为鄂省西北门户,而宜归三百里间,川路工人又聚集五六万人之多,谣风所布,蠢动堪虞”,湖广总督瑞澂不得不增加兵力,“特派陆军三十二标二营两队和四十一标一营驻扎宜昌,一以防范口岸,一以弹压工场”(或曰“一防市面之破坏,一以压川路之风潮)。随军来宜的就有胡云龙和唐牺支等革命党人。他们本是准备在武昌起义的,而今情况发生变化,“军中革命同志只得随营照原计划进行。时与武昌总机关通声气”。

  唐牺支字以祀,补字洗耻,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湖南慈利县人。他幼读私塾,历经县立高等小学堂、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常德)、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嗣后投入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一标第一营,由正兵、副目、正目升至排长。在新军革命运动中,他曾是群治学社的发起人,后转为振武学会和文学社成员。胡云龙的生平事迹不详,他在军中加入共进会,是第四十一标革命代表。宜昌公益会《本会联络有功人员姓名》称道他:“宜昌反正事宜,均系一人支配,破荆(州)亦多赖其力。”严绍陵后在“自述”中亦云:“嗣与驻防陆军代表共进会员胡云龙、黄汉卿等秘密往来,冀得乘机一逞。”

  至此,军警学商工诸界革命党人会集宜昌,互相联络,密谋起事。

  宜昌反正与宜昌商会

  湖北新军驻防宜昌不久,武昌起义就爆发了。消息传至宜昌,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对此,不论是当年,还是现今,文字材料林林总总,说法不尽一致。兹节录几则,就可一目了然。

  “武昌起义,宜昌于二十二日得报,第四十一标党人胡云龙、第三十二标党人杨栋臣,约集各队同志会商,进一步同公益人士严绍陵、张经武、唐人瑞、何大嘉等保持接触,密谋反正。二十三日在宜昌东山寺开大会”(《辛亥革命湖北光复情况》)。据《荆宜反正纪实》载:“武昌举义,宜昌驻防陆军代表胡云龙、黄汉卿,警界代表严绍陵、张经武,中学代表唐人瑞、李骥万、蔡万钟,秘受冠南意旨,会同 军界邓金标、柳楚臣、蒋济舟、刘国栋、阮桂芬,学界何大嘉、黎祥吉、韩建勋、刘驭万,警界施有政、望云霓、赵伯琴、杨世丰、孙章翰、王泽芳、李植兰等,秘密开会,筹划方略。复于二十三日大会东山寺,协同议决。”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