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书与上海光复

辛亥革命网 2019-03-01 08:54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黄健美 查看:

辛亥革命,当时称“光复”。“上海之光复,不单影响国际视听,获得财政上之支援,控制江南制造局的军械来源,而且促成苏州、杭州的独立以及南京的光复,稳定了因汉阳失守后的革命大局”。

  辛亥革命,当时称“光复”。上海在那场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上海之光复,不单影响国际视听,获得财政上之支援,控制江南制造局的军械来源,而且促成苏州、杭州的独立以及南京的光复,稳定了因汉阳失守后的革命大局”。[1]“光复”一词用于上海倒十分贴切,因为上海是几乎没有革掉多少命就顺利实现光复的城市。

  李平书在辛亥上海光复中的地位非常关键。李平书(1854-1927),初名安曾,号瑟斋,30岁改名钟珏,60岁别号且顽,上海市浦东高桥镇人。辛亥革命前夕,他担任地方自治机构——城自治公所总董,地方治安武装“上海商团筹备联合所”正会长,预备立宪公会会董等重要职务。1911年10月24日,即武昌起义后两周,中部同盟会在上海制订“联络商团,沟通士绅”的方针。该方针针对商团、士绅群体和立宪派,有争取立宪派转向支持革命、争取地方自治机构的士绅群体、争取地方自治训练的半官方性质的商团武装等涵义。丁日初认为:“李平书是商团中拥有很大势力的领袖人物,又是上海城自治公所的总董,想要掌握商团和联络士绅,不争取李平书是不行的。”[2]熊月之先生在评价该方针与李平书之间的关系时,也说:“上海光复三要素中,即民众、军警、商团,民众、商团都与李平书直接有关。特别是商团,核心人物就是李平书。”[3]

  沈缦云(1869-1914),名懋昭,江苏吴县人,上海信成银行主任,当时已经加入同盟会。他是地方绅商与革命派实现联合的中介人。在沈缦云的邀约下,李平书事先召集了同僚讨论,沈恩孚、吴馨和莫锡纶等认为“时势至此,不能守闭关主义,当审察情势,以为进止”。在贞吉里寓所,李平书会见了陈其美。整个过程表明,他是代表着绅商阶层的利益,而非自己的政治喜好。因此,李平书和沈缦云都可以算是中介人,他们俩串联起了革命派同盟会与地方绅商两股力量。所谓“时势”,即清政府的无能、各阶层的民心所向与舆论导向、租界宣布中立等,这些都应该是地方绅商作出选择的重要“时势”。

  武昌起义之后,上海的报纸毫不避讳地谈论“鄂省之变”以及清政府的过错。从当时的《申报》、《民立报》、《时报》来看,武昌起义对上海各界民心造成很大激荡,第一个反应是谣言四起,惊疑有加,风声益紧。报纸连日载文劝告上海居民,勿为无意识之惊慌,扰及地方治安,而为土匪所乘。第二个反应是幸灾乐祸。尤其商、学两界,成群结队,均以报章为助谈,述及紧要时事,则欣欣然有得色。而一般民众久憔悴于虐政之下,虽未必个个赞成革命军,然于一切言词之间,却无一人反对革命者。[4]朱尧卿回忆商团时说:“民军起义武昌,风声所播,遐迩腾欢,纷起响应。延至9月上旬,上海民党潜事活动,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同时各商团亦部署一切,磨砺以待。”[5]

  10月19日,上海驻沪各国领事宣告上海一埠作为中立地籍,英、美、德、法、日各国以商团和兵舰维持秩序。这种态度极大地助长了上海的反清势力,包括影响地方势力的选择。

  毫无疑问,地方势力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在初次约见陈其美于成都路贞吉里寓楼时,李平书即“告以保民宗旨,彼此随时协商,互相尊重,避免侵犯。”[6]同时,城自治公所诸董及其他地方绅商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支持革命,这至少说明“革命”或许不是他们最赞成的“反清”方式,但“反清”却是他们与革命派的共同目标。当时上海资本家阶级中的一些先进分子,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逐渐不满足于地方自治的活动,并且看清了清廷坚持封建专制的真面目。因而,或加入同盟会组织,或为辛亥革命作出贡献。地方自治这种改良方法虽然同革命方法有很大差异,但在革命爆发以前,改良往往成为革命的准备与先导。与之相应,在革命目标上他们追求革命派所宣传的民主共和国方案。[7]

  假如时间上的先后能够代表一种因果关系的成立,那么,因为舆论指向,因为租界宣布中立,上海地方绅商阶层选择倾向革命,这段逻辑可以理解为:对地方绅商而言,推翻千疮百孔的满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立宪派追求“变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自从达成联合,城自治公所众董与陈其美等定期相见,沈缦云的儿子回忆:“自十月二十四日会议决定大纲后,直至上海光复之前夕,陈英士、李平书、叶惠钧与先君缦云等日必举行会议,废寝忘食,恒至通宵不寐。”[8]

  姚文枏在李平书去世后的悼文中说,“是役也,先生先事之戒备,临事之应付,既事之建设,均有可述者。”[9]所谓先事之戒备,是指地方势力特别是李平书在革命前所做工作。军政方面,包括协助陈其美破坏清军布防;民政方面,包括筹备米粮、稳定金融、安定人心等。

  当时清军的5个巡防营共约1200余人,是一支不可轻视的武装。巡防营统领兼吴淞炮台总台管姜国梁是李平书湖北武备学堂的学生,李平书弛往说合,俱不反对。他还参加了上海警察厅长的策反工作。

  李平书也曾试图说服江南制造局总办张楚宝倒戈,但这非常困难。江南制造局是当时全国主要军火制造厂之一,它位于南门外高昌庙地区的黄浦江畔,局内存有大批军火枪炮。陆军部尚书荫昌闻悉革命党占据湖北省城后,特飞电两江总督张人骏,转饬沪道刘燕翼严加防范,称上海为华洋互市最繁盛之区,况有江南制造局,军械所关尤为重要。张楚宝亦迭接陆军部电文,提醒加强制造局本身的防务,并奉命预备枪械子弹,以便随时拨发。可见,江南制造局正面临巨大的压力,要求张楚宝倒戈是困难的,退而要求他懈怠清军军火的供应也很困难,这表明上海光复将面临困难。

  在民政方面,自武昌起义以后,凡自长江东下各江轮莫不满载避乱人民,沪宁路、沪杭路到沪乘客更是拥挤不堪,其中以满洲人为尤多,男人多剪辫子,女人多改汉装,造成上海大小旅馆人满为患。在社会安稳与新社会重建方面,陈其美他们必须仰赖地方势力的合作,尤其是像李平书这样具有超常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的人物。在合作之前,地方势力已经在维持上海金融业。李平书等曾致电盛宣怀,希望设法维持市面。总之,至革命前夕上海市面已见平稳迹象。

  “乱事过程,米粮最为珍贵”,自1906年起,地方自治机构即承办平粜。武昌起义当天即有关于李平书采购米粮的报道。10月26日,城自治公所议案有筹办贫民粜平米粮一案,称“曾由芜湖购来平粜米石计尚存一千八百石,先行备用。顾馨一君续往产米各处购米来沪接济,经费悉由自治所筹垫。”[10]上海的一些绅商为稳定人心,相约不迁居,以定人心而保秩序。

  除了自治公所的努力,李平书还在各种场合实践其“保民宗旨”。在说服吴淞炮台守官姜国梁、淞沪巡防营管带梁敦倬时,密授应变机宜和保民宗旨,以勿轻发枪炮、勿伤害民命为第一要义。11月2日晚,他召集各商团会长,告之南市救火会钟楼鸣钟九响继以十三响,即派团员分段出防,以安闾阎。《上海县志》评价:“革命事起,民党领袖与地方士绅咸引钟珏一言为重,乃博谘众议,密谋应付,而处处以保全地方、勿伤民命为要义,故东南光复,匕鬯不惊。”[11]

  1905-1906年,商团起源于青年自发的体育会,李平书主办商余学会,任会董。1907年巡道瑞澂奉令禁烟,促成了的商团公会的成立,它由沪学会、商余学会、商学补习会,商业体操会、沪西体操会组合而成。历年会长有李平书、曾铸、苏本炎、王震、张嘉年、叶增铭。商团旨在保护地方治安,他事一应不得干预。商团公会作为临时组织得以延续,源于实际的治安问题。1908年4月,北市采灯花抢劫至事忽波及于南市,商团公会出队巡逻。12月初,道台照会:“长江等处草莽潜滋,并有革命党50余人由香港附轮来南经过长江,必由上海转往他埠,希即慎重加防。”[12]1909年,发生商团团员争取咨议局选举权事件,李平书支持商团团员获得选举权,当时舆论称:“商团保市面平安,为禁烟、为防盗昼夜梭巡,非寻常公益可比。如果不予权力,会人心解体,非地方之福。”[13]由这些对商团公会的支持也可见这支武装的重要性。1910年,商团发展到48个单位,团员达6800人以上。大多为英俊青年,思想纯洁,无间寒暑,依时训练,逐步成为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当时这些团员不但分余晷,耗气力,而且冬夏季服装完全自备,还须缴纳会费或认献特捐,公而忘私的精神弥足珍贵。1911年10月,革命党的活动使得国内政治形势突变,上海各商团进一步联合组成“上海商团筹备联合所”,李平书为正会长,毛子坚为副所长,共商出防保卫商民事宜。总之,至辛亥革命前夕,商团是一支半官方性质的深为地方官府和民众仰赖的由地方自治机构管辖的重要武装。

  李英石(1882-1933),名显谟,光绪优贡。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在日本留学时已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参加同盟会。武昌起义后来到上海,参加中部同盟会的工作。他是李平书的世侄,他不仅与李平书关系密切,与城自治公所的很多议员都是世交,他的到来拉近了李平书等地方绅商与革命派的距离。11月1日,经过李平书的安排,李英石被推举为商团武装总司令,对外的公开说法是,上海商团为了更好地保护地方治安,邀请第九镇军官来沪加强商团训练。陈三井对李平书此举的评价是:“在以其个人声望、社会地位与商界影响力,不漏痕迹地将商团这支本为协助清政府巩固地方政权,维持治安的一支武装力量,逐渐转化为革命主力,终于水到渠成,成为革命的最大助力。”[14]

  至此,中部同盟会“联络商团,沟通士绅”的方针完全成功。

  所谓临事之应付,李平书个人的表现包括说服伍廷芳出任上海地方新政府外交总长,促使陈其美“上海先动”的起义计划,签署商团反攻令,以及光复当日以自治公所名义署发安民告示。

  11月3日下午,上海南市、闸北等各路革命军相率起义,至五时,只剩江南制造局未被攻克。陈其美由商团借以步枪40支、子弹若干,还有土制炸弹数枚,率领敢死队约百人进攻制造局。首次进攻,民军死1伤2,陈其美、高子白遭俘执。李平书等多次设法解救,过了午夜12点,僵局未被打破,制造局戒备益严。两江总督也在调集清军向上海进发,并饬令无论革命党人或商团团员,捕擒后立即正法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