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生死于度外的一次潜伏

辛亥革命网 2015-12-11 09:40 来源:天津档案网 作者:胡荣华 查看:

观廖仲恺一生,随时为信仰献身的理念伴随始终。这种理念萌芽于20世纪初年的几次国内革命实践中,1906年潜伏于天津进行的革命活动是其中重要的一段。

  1925年8月25日,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支持者,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门前,被政敌雇佣的刺客枪击身亡。

  早在此前,对手就已放出消息:如果廖继续在“联共”方面“一意孤行”,就会对他采取行动。面对威胁恐吓,廖仲恺表现出“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坦然,继续为推动“国共”合作而奔走呼号,坚守信仰,直至牺牲。

  置生死于度外,并不是光凭洒脱和英豪就能做出的决断。观廖氏一生,随时为信仰献身的理念伴随始终。这种理念萌芽于20世纪初年的几次国内革命实践中,1906年潜伏于天津进行的革命活动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段。

  廖仲恺走向革命,离不开其独特的生活经历。1877年,他出生于美国一户旅美华工家庭,父亲是汇丰银行的职员。17岁时,廖仲恺陪伴患病的母亲护送父亲灵柩回到祖国,寄住在广州叔父廖志岗家里。廖志岗是满清官僚,虽然曾经做过洋务总办、招商局总办和电报局总办,搞过近代事业,但生活中不免带有晚清官场普遍有的奢华和阔绰习气。1897年,经家族介绍,廖仲凯与香港富商何炳桓女儿何香凝在广州结为连理,借住在哥哥廖恩焘家中。廖恩焘在清政府中做外交官,在身不由己的无奈之间,父亲留给兄弟俩的钱,多数被他投入官场用作了充排场的资本。目睹家族的官僚腐败习气,年轻气盛的廖仲恺很是看不惯。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更是对清政府充满失望,彻底打消了步家族后尘在朝为官的想法。

  20世纪初年,中国青年赴日留学成为一股热潮。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富民强和中国鸦片战争后的国辱民卑,激励着此时期许多爱国青年赴日本学习自强之术的热情。1902年,在“国家危难至此,我辈岂能坐视”的思想支撑下,廖仲恺得到妻子变卖嫁妆以作留学资斧的大力支持,登上了开往日本的客轮。这其实是一次将廖仲恺载向革命征程的出行。

  在日本,他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其间,结识了许多像他一样富有爱国救国情怀的有志青年,并相互激励,萌生了反清的念头。1903年春,在神田神保町的中国留学生聚会上,廖氏夫妇遇到了正在日本宣传革命的孙中山,并为后者的人品学识所折服。之后,他们成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到反清建立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中。

  1905年底,廖仲恺接受了孙中山委派的一项革命任务——秘密前往天津,设立机关,与法国社会党人联络,以发展北方革命力量。原来,当年9月,孙中山由南洋筹款赴日本,途经上海时,船舶吴淞口,法国社会党人——天津法国驻军参谋长布加卑奉法国陆军部长之命,登轮求见。布加卑首先向孙中山传达了法国政府欲赞助中国革命事业的意思,接着询问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势和各省军队的联络情形,最后提出,如果革命准备成熟,法国政府将立刻给予帮助。为了争取革命事业的国际援助,孙中山同意了布加卑先派数名军官协同到内地调查联络的提议。布加卑的势力主要在天津,他向孙中山许诺,由他们驻扎天津的参谋本部派定武官七人,归孙中山指挥调遣。

  到日本后,孙中山着力策划此事,派遣四人秘密回国分头行动。其中,廖仲恺赴天津设立机关总其事、黎忠实赴两广调查、胡毅生赴川滇调查、乔宜斋赴南京调查。廖仲恺在美国长大,懂英文,知道如何与西方人打交道,况且,他当时还身兼同盟会天津主盟人和同盟会总部执行部外务科负责人的职务,所以指定他赴天津担任主要工作绝不是一拍脑门儿的事儿。

  当然,这一安排也隐含了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天津作为京畿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哪派势力在这里立足了脚,就意味着谁离政治中心又近了一步。爱国志士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历来的革命党人都非常重视在天津开展革命活动;晚清统治者同样吃透了这一点,为压制民众日益增长的革命热情,他们对这座国都外围的畿辅重镇部署重兵、戒备森严。革命在晚清政府的眼中就是“造反”,而造反不仅要被“杀头”,还会被“株连九族”。这就意味着,在这里从事革命事业很重要,也很危险。若不是深得孙中山信任而又能力非凡,怎当此任?

  对于孙中山的委任,廖仲恺慨然应允,当即中断在早稻田大学的学业。对于天津之行的凶险,他也做好了思想准备。临行之前,明理的妻子强忍住欲夺眶而出的泪水,用挤出的笑容压抑住对阴阳相隔的隐忧,赠给丈夫一首辞别诗加油打气:“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如果不是伉俪情深,又怎能在救国救民上有如此默契;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更无法在关键时刻直面死别生离。

  到天津后,廖仲恺潜伏于天津法军营中。明里,他只是法军营中的一名英文翻译;暗中,他以翻译文件为名,偷偷在天津设立同盟会机关,一边与法国政府接洽,一边发展革命势力。1917年初,孙中山命廖仲恺等多人去香港协助新加坡爱国华侨许雪秋策划潮州起义。廖仲恺由天津赴安南河内然后至香港,结束了生命中这次命悬一线的潜伏。

  这次潜伏是北方辛亥革命的先声,它为革命党人在天津建立革命组织,策划武装起义,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气魄在一个高尚的革命党人心中埋下根基,并最终筑就了一段无法击溃的中华魂。

  廖仲凯死后,何香凝心怀“哀思惟奋酬君愿”之意,带着一儿一女追随中国共产党,以尽丈夫一片赤诚的报国之心。九泉之下的英雄可以瞑目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