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孙中山崎岖美国行(2)

辛亥革命网 2016-12-06 08:5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忆庐 查看:

1904年,孙中山第二次来到美国本土,在旧金山登岸时,又遭遇了与伦敦相似的“蒙难记”。孙中山8个月的游美经历,刻写了革命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笔。

  俯首挥毫革命潮

  1904年6月至7月,孙中山沿途进行宣传和募捐活动,由于一时很难打开突破口,他把目标转向留学界及国际方面的支持力量。不久孙中山抵达纽约,他第一次提笔写给未曾谋面的美国人麦克威廉士,请约定时间相晤:“黄先生(黄三德)嘱我一到此间,即行与你联络,定期拜候,将我们旅行全美的目的告诉你……何时在尊处与你会面较为适宜?一获回音,我当立即趋访。”

  时任致公堂法律顾问、与黄三德很有交情的麦克威廉士接待了孙中山。几次谋面之后,麦克建议,孙博士既然有志革命,何不草拟发表一篇英文宣言,叙述中国革命运动的主旨,以获得“善良的、政治修明的美国人民”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和同情?

  遍走天下荆棘路,俯首挥毫革命书。会见麦克威廉士后,孙中山在停留纽约的20余天中,忙碌之余,日夜构思这篇英文稿。巧合的是,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王宠惠,是孙中山同乡兼故交的儿子。王宠惠欣喜地奔赴纽约,见到了孙中山。在纽约的中国留学生顾维钧也加入进来,几人天天畅谈,深入交流政治构建的设想。受到启发,孙中山提出将“三权宪法”(立法、司法、行政)发展为“五权宪法”(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使这五种国家权力能够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王宠惠等人深以为然。

  停留纽约期间,孙中山邀约王宠惠一起构思这篇英文宣言,并参考了美国《独立宣言》的结构框架,阐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出清政府之不可救药,民主革命的胜利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真办法;二是指出西方政府对中国问题上两种错误政策,指出他们错误地认定“中国人本性上是闭关自守的民族”,他们散布的所谓“黄祸论”更是“站不住脚的”;三是强调以中国问题为核心的“远东问题”对美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呼吁号称“民主与自由”的美国政府和人民同情支持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希望能在他们中间“找到许多的辣裴德”。“辣裴德”,即拉法耶特侯爵,他是法国贵族,年轻时抛弃优渥的生活,第一个志愿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在这里孙中山借用辣裴德的故事,希望中国的进步民主革命能得到更多国际支持。

  在写好大半文稿后,孙中山为其取名《中国问题之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尔后方于8月4日离开纽约,在赴圣路易斯城之后,孙中山于8月31日将文稿随信寄给纽约的麦克威廉士代为印行。在信中,他托付友人:“在你把它付印之前,我希望你能仔细地订正一遍,并以更正确的英文来改写一下。”在文件中,孙中山直抒胸臆,首次提出“中华民国”的国号,说:“早已规划出一个周密的计划,把这个不合时宜的鞑靼帝国,改造为中华民国。”

1904年月10日,孙中山致函黄宗仰,告知在美国与保皇派论战的情况

  9月1日,孙中山离开圣路易斯后继续东行,并与麦克威廉士保持着通信联络。6日和15日,他由匹兹堡和华盛顿写了两封信给麦克,询问手稿的订正印刷情况,请其先打印一份寄给《北美评论》杂志于“下一期上刊出”;并嘱如单行本已印出,即“寄二三十册”到华盛顿朱龙先生处。26日,在书稿即将付印之际,孙中山更是一锤定音,为封面题写“革命潮”三个汉字。因为,“此三字在中国已公认为今日代表革命运动的意义”。麦克威廉士采纳了孙的意见,宣言小册子10月间在纽约印行一万册时,在二十四开大小的红色封面上,除右边框内印有英文书名“THE TRU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QUESTION”及草书的英文“孙逸仙”签名外,左边还在醒目位置,印有中文“革命潮”三个字。

1904年,孙中山在圣路易斯撰写的《中国问题之真解决》英文手稿

  《中国问题之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一书印好后,并没有公开发行,而是迅速分赠给美国国会议员及商界、教育界人士和各宣传媒体,还分寄欧美各国人士。其后旅日华侨学校教员陈宝琦、胡毅生复译成中文,以公民俱乐部之名义,印成中英文合刊之单行本分售各埠,香港《中国日报》亦曾经转载。这一英文对外宣言,成为西方了解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一扇窗口,在美国曾产生过广泛影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