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在江苏地区的组织活动

辛亥革命网 2018-05-04 17:10 来源:《江苏地方志》2005年4期 作者:金建陵 查看:

1991年至1992年,《江苏地方志》连载了墨尼同志的《江苏省部分同盟会会员传略》。本文试在该《传略》的基础上,对同盟会在江苏地区的活动情况作一概述,以求教于方家。

  1991年至199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江苏地方志》连载了墨尼同志的《江苏省部分同盟会会员传略》,共介绍了76位同盟会会员。他们是:秦力山、熊成基、赵声、孟佐天、阮德山、周实、华金元、徐国泰、白毓昆、王少华、江耒浦、王嘉宾、樊炎、朱葆诚、沙淦、颜承烈、陈鼎元、沈缦云、臧在新、贾伯谊、庞树柏、张大卓、伏龙、沈岭南、崔道平、屠克、赵念伯、冯国鑫、刘师培、黄宗仰、韩恢、高旭、钱景高、段鸿谟、沈卓吾、曾鲁、陈去病、叶惠钧、韩志正、张相文、陆文春、李竟成、姜渭璜、秦毓鎏、王一亭、朱文鑫、徐兆璋、顾子扬、朱文焯、朱少屏、王柏龄、徐梦鹰、叶楚伧、季龙图、吴建东、朱经农、费公直、吴稚晖、谢仁冰、茅以南、萧蜕、柳亚子、冷遹、朱绍良、黄七五、钮永建、黄炎培、周梅初、施方白、张曙时、朱尧夫、王养吾、冯则华、陶懋立、刘英、史蔚馥、章桐等。本文试在该《传略》的基础上,对同盟会在江苏地区的活动情况作一概述,以求教于方家。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赤区灵南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住所举行成立大会。嗣后又陆续推定各省区同盟会分会主盟人,先后任江苏分会主盟人的有:高旭、陈陶遗﹑章梓﹑张鲁。

  不久,日本政府发布了取缔留学生规则,妄图协助清政府扼杀留学生的革命活动。这一无理决定激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强烈反对。1906年初,高旭从日本回到上海,与瞿绍伊等创办中国公学,专门招收留日回国学生继续深造。嗣因中国公学排斥江苏人,他便与从日本归来的同盟会会员朱少屏一起,别创健行公学于西门小菜场宁康里。

  健行公学实为同盟会江苏分会的外围组织,它吸收青年学生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思想教育,以当时激进的革命读物《黄帝魂》、《法国革命史》、《荡虏丛书》等为教科书。公学还秘密发行在东京出版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以及其它革命刊物;公学的教员学生,争言攘夷排满,《民报》、《醒狮》、《洞庭波》、《鹃声》、《汉帜》等激进的革命报刊,几乎人手一册。健行公学的校歌的歌词,刻画出它的办学宗旨。歌词曰:“祖国责任在吾侪,千钧系一发;祖国责任在吾侪,万众射一的。策杖可追红日远,衔石可添碧海宽;自强不息天行健,勉旃新少年。”健行公学还同盟会会员,柳亚子先生其时在健行公学任国文教员,就是经高旭、朱少屏俩人的介绍于1906年2月6日参加同盟会的。

  同盟会江苏分会为了贮存秘密文件、召开秘密会议、接待与联络过往的革命同志,又在健行公学的后面租了一所房子,取名“夏寓”,这是由于以同盟会会员夏昕渠的名义租赁的房屋,同时也是一语双关地暗指“华夏”,以示不忘故国之意。“夏寓”实际上就是同盟会江苏分会的秘密机关。朱少屏曾担任“夏寓”的坐办,主持机关工作。后来有人提出“夏寓”离健行公学太近,如有不测,有一网打尽的危险。于是便把“夏寓”迁到法租界八仙桥鼎吉里4号。在鼎吉里时期,除健行公学的高旭、柳亚子、陈陶遗等住在那里,宁调元、陈家鼎、傅钝根等湖南的同盟会的同志也住在那里,后来宁调元去了日本,刘师培、苏曼殊也搬进了“夏寓”。

  其间,孙中山先生经常来往于日本、南洋,船过上海时,总要设法与沪上的盟友相聚,商讨国是,往往经由法租界公董局(租界政府)的“法国友人”传达音讯,于是高旭、朱少屏、柳亚子、陈陶遗等曾在吴淞口外的海船中,谒见过孙中山先生。

  在“夏寓”期间,柳亚子先生还办过《复报》,那时的《复报》在上海编辑,然后寄东京印刷,再秘密运回上海,以健行公学为发行基地。《复报》分社论、历史、传记、批评等栏目。以发扬民族主义、传播革命思潮为己任,曾发表《立宪驳义》、《驳梁启超书》等文,反对君主立宪,成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外围刊物。

  1906年下半年起,健行公学、“夏寓”、《复报》都逐渐受到清朝政府的注意。不断传来风声,两江总督端方要禁报抓人,封闭公学。10月初,柳亚子不得已跑到吴江平望镇凌氏姑母家。【1】这一年12月,湖南江西又爆发了“萍浏醴起义”,由于组织不善,不久即告失败。1907年1月,曾在“夏寓”住过的湖南革命党人杨卓林在扬州被捕。审讯中,杨坚贞不屈,慷慨陈词,因而被清廷杀害,但与杨同时被捕的廖子良、李发根则供出“夏寓”是总机关部,任事人员为朱保康、高某等。朱保康即朱少屏,高某即高旭。这样,“夏寓”就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门前经常有侦探窥伺,端方几次指名要缉捕清高旭、朱少屏等人。不得已,高旭关闭了“夏寓”,解散了健行公学,回到金山乡下,转入地下活动,陈陶遗则到日本参与同盟会本部的工作,接办《民报》和《醒狮》周刊。

  正当高旭、柳亚子等同盟会会员在上海进行“文字鼓吹”的同时,以赵声为代表的另一支反清的革命力量则在南京新军中潜滋暗长着。1906年初,赵声经在第九镇任参谋官的同乡好友陶骏保的推荐,从广西回到南京,暂任南洋陆军第九镇十七协三十三标二营管带。是时,江苏试行征兵制,赵声尽量动员苏皖广大青年入伍。例如曾与之同窗共读的李竟成,正在横山村设馆教学,“接赵声函招其赶赴南京新军三十三标应征入伍。”即“毅然抛家弃馆”【2】,至南京投军。其弟赵念伯、赵光亦皆入伍。时在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的柏文蔚,接赵声通知后,“乃决心辞去学校教授,而往投赵声营中充当前队队官。”【3】

  未几,赵声擢升为三十三标标统。他将本营队官柏文蔚、冷遹先后提升为管带,同时与本标其他营管带林述庆、伍崇仁,队官杨国弼、排长何遂(不久升任镇江司令部参谋),三十五标标统林之夏以及炮兵队官和排长倪映典、熊成基等加强联络,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内而与兵士讲演,外而与富有革命者联络。”【4】

  是年2月,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同盟会安徽地区主盟人吴旸谷来南京与赵声取得联系,并介绍赵声加入了同盟会,同时入会的有柏文蔚、冷遹、倪映典、林述庆、伍崇仁、李竞成、陶骏保等九镇军官及将备师范各校革命同志数十人。他们在鸡鸣寺举行了秘密会议,公推赵声为长江同盟会盟主。并呈报孙中山先生,获得批准后,由同盟会总部派人将印信及委任状送到南京,在鼓楼之东某宅秘密建立了革命机关支部,并以玄武湖之湖神庙作为会议地点。派卢镜寰为联络员,与孙中山经常联系。【5】

  赵声参加同盟会后,逐渐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以中下级军官为主体的革命核心力量。他训练新军,“首重军人精神教育,以养成士兵革命思想为第一要义。”【6】经常向士兵“灌输革命思潮”,并在营中设立阅书报社,传播民主思想,扩大官兵的视野和眼界,提高他们的认识。假日率士兵至明孝陵游览,常指明太祖像讲述明朝兴亡及清军入关虐杀人民的故事,以启发士兵的民族革命意识。言至痛处常放声大哭,闻者无不堕泪,“于是兵士皆知祖国之仇,恨异族窃据,切齿攘臂,誓以死从。”【7】三十三标的士兵曾至玄武湖曾国藩神祠,将曾国藩的画像烧毁,以表示对镇压太平天国的清朝奴才的憎恨。赵声还为士兵谱写了军歌,其中“国家恩我恩无限,生此带砺以慰我怀抱。吾侪何以报国家?愿将赤血染上青青草”【8】等歌词最为激动人心。士兵每日早晨出操时齐声高唱,大大激发了爱国、报国的热情。由是军中革命气氛浓厚,“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剪了辫子,表示对清朝统治的反抗。”【9】

  赵声不但致力于军队的革命工作,同时注意集聚革命势力,发展同盟会会员。《江苏省部分同盟会会员传略》提到的江耒浦、樊炎、赵念伯、曾鲁、李竟成、吴建东、阮德山、华金元、徐国泰、朱葆诚、颜承烈、陈鼎元、臧在新、伏龙、沈岭南、韩恢等九镇官兵都是经他介绍加入同盟会的。赵声还在三十三标内成立了俱乐部,作为联系苏、皖、赣各省同时起义的机关。

  是年9月,端方由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端方对赵声的革命活动早有所闻,又获悉三十三标士兵焚烧曾国藩画像事,认为“三十三标皆革命党,可用炮轰之。”想借此大兴党狱,后经九镇统制徐绍桢的力劝方罢,而赵声却被端方削除兵权并令其退伍。

  端方一方面疯狂镇压革命势力,一方面又竭力收买、拉拢那些同盟会中的不坚定分子。1907年起,端方就秘密地与仪征籍同盟会会员刘师培接触,想收买他入幕。刘师培曾自称是“激烈派第一人”,还改名为“光汉”,以示“攘除清廷,光复汉族”之志。1906年2月,陈去病应徽州中学之聘,任历史教员。途经芜湖,陈去病遇见了曾在上海《警钟日报》社同过事的刘师培,刘介绍陈去病加入了同盟会。同时,刘、陈二人又介绍费公直也加入了同盟会。【10】在刘师培的内奸面目还没有暴露之前,他在同盟会会员中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1907年冬天,刘师培及其妻子何震自日本归国。柳亚子邀约了他们夫妇二人及杨笃生、邓实、黄节、陈去病、高旭、朱少屏、沈砺、张家珍等同盟会会员在上海酒楼小饮,决定成立南社,以“和同盟会做犄角”。【11】柳亚子为此有《偕刘申叔、何志剑、杨笃生、邓秋枚、黄晦闻、陈巢南、高天梅、朱少屏、沈道非、张聘斋海上酒楼小饮,约为结社之举,即席赋此》,云:“慷慨苏菲亚,艰难布鲁东。佳人真绝世,余子亦英雄。忧患平生事,文章感慨中。相逢拼一醉,莫放酒樽空。”可能是柳亚子等没有过多地谈及南社的政治目的,也可能是刘师培不愿过早地暴露其内奸面目,他没有把这次聚会的情况向端方告密。否则,南社还没有成立就被一网打尽了。1908年7月9日,当继高旭、章梓之后接任同盟会江苏支部长的陈陶遗刚从日本回到上海,就因刘师培向端方告密的缘故而遭拘捕。陈陶遗此次奉命携枪支炸药从日本回国,计划谋杀当时人们眼中的巨蠹两江总督端方。同盟会机关得悉陈陶遗被捕,立即组织力量营救。经过张謇疏通关节,陈陶遗才能被转押江南巡警总局,稍有优待,但不得自由。【12】1909年9月7日,陈陶遗出狱,往访柳亚子,二人相偕往访高旭于金山留溪。三人相见,狂喜大醉,痛饮三日,无日不酒,无日不诗。因为相聚之难,三人相约南社雅集于陈去病所在之苏州,并一访虎丘的张东阳祠,以重振当年几社、复社之余绪。同时还约定由柳亚子撰社例以定社事;由高旭撰宣言以定宗旨;由陈去病撰启事以资召集。【13】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南社终于“呱呱堕地了。”

  11月13日,南社社员已齐集17人,17人中,有同盟会会籍的就有14人,他们是:陈去病、柳亚子、朱梁任(吴县)、庞树柏、陈陶遗、沈道非(松江)、俞剑华(太仓)、冯心侠(太仓)、赵厚生(宝山)、林立山(丹阳)、朱少屏、诸贞壮(浙江绍兴)、林之夏(福建闽侯)、景秋陆(山西芮县)等。《江苏省部分同盟会会员传略》中提到的周实、冯国鑫、黄宗仰、张相文、叶楚伧、萧蜕、冷遹、施方白等也是南社的社员。新诞生的南社与同盟会互相呼应,成犄角之势。一时间,京沪苏浙湘粤甚至南洋等地的不少报纸,都为南社社员所掌握,“欲凭文字播风雷”,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

  注释:

  【1】柳无忌《柳亚子年谱》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李明《先君李竟成事迹概说》,《镇江文史资料》第4辑97页,1982年3月。

  【3】【4】柏文蔚《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记》安徽政协文史委编《纪念柏文蔚先生》8、11页,1986年5月。

  【5】肖梦龙《赵声》4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7】《赵烈士事略》,《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14期,民国十九年九月。

  【8】【9】何遂《辛亥革命亲历记》,《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461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年版。

  【10】【12】柳无忌、殷安如《南社人物传》502、30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柳亚子《南社纪略》100、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郭长海、金菊贞《高旭集》69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载江苏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编《江苏地方志》2005年4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