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晚节的吴佩孚(2)

辛亥革命网 2012-07-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吴佩孚是个复杂人物:曾于1924年9月8日成为第一个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吴佩孚大半生的戎马生涯,却在为军阀混战;而晚

  1906年投奔清军第三镇统制曹锟,以其才智和灵活,逐渐得到曹锟的赏识和重用,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9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曹锟第三镇假造兵变,吓走四位迎接袁世凯南下的专使,吴佩孚随同行动。9月改任中央陆军第三师(曹锟)第六旅(张鸿逵)炮兵第三团团长,驻南苑。1915年,吴佩孚被提为第六旅少将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6年被授于中将军衔;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率军与战丰台、天坛,获全胜。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曾多次通电反对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支持学生运动,颇得舆论的好评。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23年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工人运动,是"二七"惨案的罪魁。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失败。1926年又被北伐军打败,逃至四川,后辗转于松潘、兰州、包头, 1932年2月回到北平(今北京),过起寓公生活。吴曾通电声讨溥仪充当伪满傀儡,拒绝日伪拉他下水。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1939年12月4日,日本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杀吴佩孚,吴在牙医刀下当场身亡。时年65岁。1940年1月2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公祭吴佩孚。1946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为吴佩孚举行国葬,葬于北平玉泉山,由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主祭,民国军政要员等近万人参加。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

  吴佩孚28岁从军,65岁去世,一生东征西伐,可谓‘大有作为”,可是他所努力奋斗、孜孜以求的目标却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和历史发展的潮流,给他带来的只是滚滚骂名;而他的“不为” 即“不借外债、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以及最后的‘不作汉奸”。却使他赢得了人们的敬意。对于吴佩孚来说,他的“不为”比有为更加难得,更有价值。

  1927年,吴佩孚被北伐军彻底消灭,通电退出政坛。他写了一副自勉对联云:“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杀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这除了自我表白的成分外,也确有民族气节。在他战败初躲入四川后,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荒城二郎少将派其特务机关长与吴接触,表示日方可资助“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帮助吴佩孚东山再起,被吴严辞拒绝。在吴兵败、亟需财力支持的情况下,能做到不为日方利诱所动,对一个旧军阀来讲,确属难能可贵,这与吴早年所受的儒家教育应有很大的关系。吴佩孚的成长环境也为他对日本一直采取疏远、甚至敌对的态度有一定的影响。吴佩孚的家乡蓬莱是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里,戚继光的抗倭事迹在当地深入人心,备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吴的父亲就因景仰戚继光而以戚继光的字“佩玉”而为吴取名子玉。吴本人对此也从未忘怀,一直与以戚继光同乡而自豪。而蓬莱又与甲午战场威海卫相距不远,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军舰炮轰登州(烟台)沿海各府,蓬莱也未能幸免,蓬莱阁几为炮火所毁。对于日军的侵略暴行和甲午战败后的耻辱,吴佩孚亲身感受,对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吴佩孚在为其军队所写的《登蓬莱阁歌》中就反映出他对日本侵略的愤怒之情:‘北海满州,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剥,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陶菊隐:《吴佩孚将军传》)除了吴佩孚个人因素外,为防止吴投敌,国共两党也做了大量争取吴佩孚的工作。1939年元旦,孔祥熙密函吴佩孚,表示对吴的处境“悬系不已”;董必武也著文,希望吴佩孚能“自全晚节”,“不做日寇的傀儡”;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也纷纷希望吴佩孚能保持气节,不为日人所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吴佩孚终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吴佩孚作为北洋军阀中继袁世凯、段祺瑞之后的中心人物,虽与其他军阀一样,穷兵缴武,镇压革命,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羽、岳飞,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董必武《日本企图搬新傀儡》)。吴佩孚晚年在北京东城区什锦胡同定居,在园中自种葡萄,制酒分赠好友,曾自书一副自勉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进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