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与身后污名:杨衢云的革命路

辛亥革命网 2016-09-05 10:12 来源:网易 作者:网易 查看:

在香港的跑马地坟场里,有一块墓碑。墓碑上没有死者的姓名,其背后刻有“6348”字样,这里便是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杨衢云的墓。

  在香港的跑马地坟场里,有一块墓碑。墓碑上没有死者的姓名,其背后刻有“6348”字样——这是墓碑的编码,从远处望去,隐蔽在众多西式墓碑中的它平淡无奇;但若从近处打量,你就会注意到它天圆地方的外形设计和碑柱顶部的截痕,这一切都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逝者的“壮志未酬”。

  这里便是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杨衢云的墓。长期以来,关于杨衢云的历史一直同他的墓碑一样湮没无闻。由于杨、孙二人曾因会长一职一度交恶,孙中山的继承者们对杨的评价普遍不高,少数人(如冯自由等)甚至较为负面。事实上,早在孙中山之前,杨衢云就已经提出了建立共和政府的概念,并且在香港成立了进步团体辅仁文社,他在晚清中国的革命活动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孙中山、杨衢云与中国早期革命运动》(Sun Yat-sen, Yang Chu-yun, and the Early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China)一文中,作者便是从杨衢云的角度出发,结合杨衢云与孙中山的交往互动,重新讲述了1895年到1905年之间的革命往事。

  杨衢云,祖籍中国福建,1861年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后随其父亲定居香港。1875年,十四岁的杨衢云在香港海军码头做学徒期间,因一次意外工伤右掌三根手指齐断,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遂改习英文。毕业后,他任招商局总书记,后成为沙宣洋行副经理。1892年,杨衢云成立辅仁文社开始招收会员,其成员有谢瓒泰、周超岳、黄永商、陈芬等洋行员工,平日以学习西方文化、进行社交活动为主。

  在辅仁文社成立之时,孙中山正在香港大学医学院进行最后三个月的学习,他与杨衢云早在1891年便已相识。孙中山出生于番禺(今中山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十二岁时离开家乡前往夏威夷兄长孙眉处。1885年,他来到香港就读医学并于1892年毕业。毕业之后,孙中山连同儿时伙伴陆皓东于1894年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主张“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迅速实施改革。李鸿章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是也给了他一笔经费用于成立农学会。孙中山于当年秋天前往檀香山,利用这笔钱成立了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返回香港,同杨衢云相会。出身背景与志趣都极为相似的两人甚为投缘,两人最终决定成立香港兴中会。加入到这个香港兴中会的人有部分来自于辅仁文社,也有部分人是孙中山的好友,如郑士良、陈少白等人。尽管后世的历史叙述中通常会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的口号,但事实上,兴中会最初并没有明确的排满革命倾向。这个组织的最初目的诚如其会名所示,在于使用进步的手段振兴中国。然而随着中国局势的变化,兴中会的主张渐渐发生变化。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令孙中山、杨衢云等人大为震惊,最终走上了反抗满清的道路。

  1895年3月16日,《马关条约》签订的一个月前,孙杨等人举行会议,决定在重阳节(10月26日)发动广州起义,孙中山负责率领起义军,杨衢云则负责筹措经费、购买武器弹药,招募战斗人员。双方本已分工明确,然而却在选举会长“伯理玺天德”(president)一职时起了争执。以辅仁文社成员的一派拥护杨衢云出任会长,而郑士良、陈少白等人则拥护孙中山出任,双方彼此争论不休,以致香港兴中会差点解体。据郑士良所述,最后是孙中山在选举中胜出,但却被迫让位于杨衢云,此事出于孙中山一方的说法,值得怀疑。但不管怎样,关于“伯理玺天德”的争夺只是加剧了兴中会的内耗,无益于起义大局。

  “伯理玺天德”最后被证明毫无必要。因为广州起义尚未发动,便被扼杀于摇篮之中。按计划,起义将于10月26日(重阳)发动,但由于香港方面准备尚未妥当,只得推迟两日。27日,广州当局听到了起义的消息,逮捕了三名起义者。由于孙中山的警告并未抵达香港杨衢云处,到了28日,杨衢云派出的起义者、武器和弹药尽数被清政府缴获,起义就此失败。孙中山匆忙逃亡国外,辗转英美各国,1896年,在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帮助下定居日本,而杨衢云则离开香港,经由新加坡等地最后流亡南非。1897年夏,杨衢云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他也来到了日本横滨。然而此时经历了伦敦蒙难的孙中山早已声名鹊起,受到日本人的关照,成为了兴中会实际意义上的会长。杨衢云虽保有会长头衔,然而并没有实权和威望,最后只能在1900年交出会长一职,让与孙中山。

  孙中山虽然得到了会长之职,但其革命事业依然充满了许多障碍。由于当时革命力量势单力薄,不足以成事,孙希望与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共同反抗满清政府。然而,妄自尊大的康有为拒绝了孙中山的见面要求,而梁启超虽然有意同孙合作,但碍于师长情面,只得拒绝。孙中山既然无法同康有为达成合作,只得自己寻找打倒满清政府的支援。

  1900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份。在北方,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等人仓皇“西狩”,中央政府崩溃;在南方,几位手握重兵的地方督抚宣布“东南互保”,观望局势;在民间,维新人士唐才常四处招募勇士,准备在华中五地起义,组织“自立军”勤王,而此时的英国也蠢蠢欲动,企图劝说李鸿章让两广独立。孙中山看到了一次机会。他同意了当时的香港议政员何启的提议,以孙中山、杨衢云、谢瓒泰、郑士良等人的名义写信给李鸿章,劝说李鸿章保境安民,在港督卜力的协助下实现独立。尽管其幕僚刘学询从中斡旋,十分积极,但李鸿章态度暧昧,令人捉摸不定。1900年7月中,李鸿章决意北上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时李态度为之大变,他警告港督卜力不得纵容颠覆分子。孙中山等人明白说服李鸿章独立无望,便着手准备发动惠州起义,企图由惠州北上夺取福建,接受台湾方面日本人的补给。1900年10月8日,惠州起义发动,这场起义由孙中山、杨衢云等人策划,郑士良指挥(尽管杨衢云参加了策划工作,但孙中山却劝他留在香港,等待接收当地商人的援助)。起义过程中,由于补给接济不上,郑士良只得在起义开始两周后将部队解散,他本人也在同一年死于香港。次年,杨衢云也被清廷特务盯上,1901年1月10日,被枪杀于自己在香港的教室内。

  1900年,既是一段历史的终点,也是一段历史的起点。自190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排满革命当中,直到最后武昌城楼上的一声枪响,推翻了二百余年的满清王朝。但从1895年到1900年这五年间,孙中山与杨衢云的革命活动却基本限制在广东一省之内,参与革命的人多是广东和海外的职员、苦力以及秘密会社成员,革命的成果极其有限。然而,经历了两次起义之后,孙中山终于从一位“革命小将”转变成为革命派的领袖人物,他所获得的威望与权力足以让他将各地分散的革命团体团结起来,组成一个联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