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何葬在南京紫金山

辛亥革命网 2016-11-10 09:49 来源:团结报 作者:经盛鸿 查看:

今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有人会问,孙中山先生何以独爱南京,要将遗体安葬于紫金山下呢?

  今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有人会问,孙中山先生何以独爱南京,要将遗体安葬于紫金山下呢?

  在南京城风景如画的东郊风景区,在挺拔秀丽的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坡,坐落着一片雄伟庄严的蓝色琉璃瓦屋顶的建筑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山陵。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雄伟秀丽的中山陵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数不清的瞻仰者与游客。人们在瞻仰与游览以后,常要问: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一生奔走革命,足迹遍于海内外,生前到南京仅有三个月左右,何以独爱南京,要将遗体安葬于紫金山下呢?

  孙中山生前很早就爱上了雄伟秀丽的南京山川胜景。早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 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到达上海。12月29日,已光复各省的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获得绝对多数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上海乘火车来到南京,当晚,在原两江总督衙署,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建立中华民国。他在南京紧张工作了约三个月。

  独爱南京紫金山

  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和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等人骑马出朝阳门(今中山门),去东郊狩猎。

  孙中山一行从明孝陵转至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的半山寺,中山先生打下一只野鸭,就下马休息。当时他们站在现中山陵墓穴的地方,孙四面环顾,指着对面远处的方山和回环如带的秦淮河,说:“你们看,这里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有山有水,气象雄伟。我真不懂当初明太祖为什么不葬在这里!”胡汉民说:“这里的确比明孝陵好。拿风水讲,前有照,背有靠,左右有沙环抱,加以秦淮河环绕着,真是一方大好墓地。”中山先生接着带笑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其意是我将来死后,若能葬在这里,那就好了。胡汉民立即阻止中山继续讲下去,说:“先生怎么想到这个上面?”众人听了也不觉凄然。

  孙中山不仅钟爱南京的山水,更重视南京的重要的战略地位与独特、优越的地形地理以及悠久灿烂的历史,期待着南京更加光辉的未来。他在1919年写的《建国方略》中称赞道:“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虽现在已残破荒凉,人口仍有一百万之四分之一以上。且曾为多种工业之原产地,其中丝绸特着,即在今日,最上等之绫及天鹅绒尚在此制出。当夫长江流域东区富源得有正当开发之时,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孙中山还提出了他的南京“新建设计划”,其主要内容有三项:

  第一,整治南京长江水道,削去下关地区,拓宽南京长江江面。这是孙中山整治扬子江计划的重要部分。因为“浦口、下关间窄处”,江流不畅,江岸崩塌,为拓宽江流,“必以下关全市为牺牲,而容河流直洗狮子山脚,然后此处河流有一英里之阔”。同时整治南京上、下游的长江水道。

  第二,建造新南京码头与商业区。在“削去下关全市”后,在米子洲与南京外郭之间,新建一南京码头与泊船坞,“以容航洋巨舶”。“而在此计划之泊船坞与南京城间旷地,又可以新设一工商业总汇之区,大于下关数倍。即在米子洲,当商业兴隆之后,亦能成为城市用地,且为商业总汇之区。”

  第三,建设南京长江对岸浦口为全国交通中心枢纽。“南京对岸之浦口,将来为大计划中长江以北一切铁路之大终点。在山西、河南煤铁最富之地,以此地为与长江下游地区交通之最近商埠,即其与海交通亦然。故浦口不能不为长江与北省间铁路载货之大中心,犹之镇江不能不为一内地河运中心也。且彼横贯大陆直达海滨之干线,不论其以上海为终点,抑以我计划港为终点,总须经过浦口。”在南京、浦口间建长江隧道,“所以当建市之时,同时在长江下面穿一隧道以铁路联结此双联之市,决非躁急之计。如此,则上海、北京间直通之车,立可见矣。现在浦口上下游之河岸,应以石建或用士敏土坚结,成为河堤。每边各数英里。河堤之内,应划分为新式街道,以备种种目的建筑所需。江之此一岸陆地,应由国家收用,一如前法,以为此国际发展计划中公共之用”。

  孙中山的南京“新建设计划”后因条件变化,未完全实施,却鼓舞了无数志士为此而英勇奋斗。

  临终“欲葬紫金山”

  想不到事隔十多年之后,中山先生于弥留之际仍想到了南京紫金山。

  1925年3月上旬的一天,在城北铁狮子胡同一所古老宽大的宅院里,中山先生已处于生命的垂危状态。中山先生的家人宋庆龄、孙科,以及汪精卫、张静江、何香凝等国民党领导人看到孙中山似乎又要昏睡过去,就转到房间一角议论起孙中山的后事来。当谈起孙中山逝世后的归葬之地时,宋庆龄泣不成声。汪精卫深信风水之说,振振有辞地讲起来:“人们都说孙总理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后身,一旦山陵崩,似宜葬北京景山为妙。”这景山就是位于北京城中间、故宫北侧的皇家园林,是北京城中地势最高的地方,明末崇祯皇帝于国破时在这里上吊自尽。没想到这话被昏睡中的孙中山听到了,他从病榻上一下子回过头来,连声说:“否!否!我欲葬紫金山也。”在场的人一时感到十分愕然,尤其对紫金山位于何处都感到茫然,但为了安慰孙中山,都连连答应。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逝世。在北京的国民党上层人士聚会讨论孙中山的归葬之地。汪精卫就将孙中山的临终遗言告诉大家,说:“孙总理欲葬紫金山,但不稔山在何处耳。”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在广西,有的说在广东,等等。这引起了当时在场的国民党元老陈去病的关注与深思。

  陈去病是近代著名诗人,曾追随中山先生。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对南京的历史名胜尤为熟悉。他见众人争执不下,遂站起来说:“总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南京明孝陵所在的钟山是也!”他向大家介绍了南京紫金山的历史地理情况与孙中山先生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表现的对南京山水的热爱。这一说,大家顿时醒悟过来。汪精卫说:“对!对!你快写一篇文章考证一下。”于是陈去病写了一篇《紫金山考》,送到各家报刊发表。孙中山的葬地也就随之定了下来。

  以上史事载于陈去病致柳亚子的一封信中。也有人回忆,孙中山临终前明确地嘱咐要葬于南京,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后,其灵柩并没有立即送到南京营葬,而是先将遗体移往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让民众瞻仰遗容,举行治丧活动;后于4月2日,将灵柩暂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中。

  1925年4月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定张人杰、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叶明、陈去病等十二人为委员,组成“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将孙中山遗体暂厝西山碧云寺,待南京陵园建成后再正式安葬。“葬事筹备委员会”即着手到南京兴建中山陵。4月18日,在上海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指定杨杏佛为主任干事,办理孙中山遗体营葬的具体事宜。

  1925年4月中,宋庆龄、孙科与“葬事筹备委员会”的陈去病等亲到南京东郊紫金山下踏堪。他们看到有一山峰隆然在紫霞洞左,气象雄伟,视景开阔,高兴地说:“是佳城也。”墓穴遂选定于紫金山中部小茅山南坡,就是今天的中山陵所在地。

  不久,“葬事筹备处”就在全国征求陵墓图案。在众多的应征者中,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陵墓图案获首奖。筹备处即聘吕彦直为陵墓设计建筑师,主持计划、建筑及监工事务。又登报征求陵墓工程建筑承包商,以姚新记获选。建造中山陵从1926年1月开始兴工,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之日,举行奠基典礼。奠基石上刻有“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国国民党为总理孙先生陵墓行奠基礼”大字。当时南京还处于孙传芳的统治下,但由于孙中山的崇高威望,以及世界许多著名人士的支持,中山陵的建造还比较顺利。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统一全国后,中山陵的建造更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前后历时三年多,至1929年年初,中山陵的陵墓主体工程次第落成。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