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民生:孙中山的林业情缘

辛亥革命网 2016-11-23 14:4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方彦蘅 查看: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针对林业建设提出的“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巩固国本的重林思想和重教向学的兴林思想,充分体现出他的高瞻远瞩与远见卓识。

孙中山等人赞助义农会植树签名

  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

  100年前,孙中山在其所著的《建国方略》中,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为世人擘画了一幅现代化中国的美好蓝图。其中,他针对林业建设提出的“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巩固国本的重林思想和“学者是国之本也”重教向学的兴林思想,更是充分体现出他的高瞻远瞩与远见卓识。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1928年4月7日,国民政府颁布法令,将最初定于4月5日清明节的植树节改定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即3月12日。1979年2月,我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决定,再次明确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如今,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都把植树节定在3月12日,以此纪念孙中山为中国林业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每到这一天,海峡两岸都会开展大规模植树纪念活动,“中山林”“总理纪念林”遍及各地。

  巩固国本的重林思想

  青年时代,孙中山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1890年,正在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读书的他满怀赤忱爱国情,向颇有名望的晚清故臣、香山县濠头人郑藻如写了一封长信,即《孙中山致郑藻如书》。信中,孙中山酣畅笔墨论时政,提出多项改革社会、兴利除弊的意见,其中一条建议就是发展家乡林业。

  他写道:“……今天下农桑之不振,鸦片之为害。亦已甚矣!远者无论矣,试观吾邑东南一带之山,秃然不毛,本可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而无人兴之。农人只知斩伐,而不知种植,此安得其不胜用耶?”

  读信可知,当时还是学生的孙中山已敏锐地觉察到,家乡一带因为滥伐森林形成不少荒山秃岭,然而当局并不注重造林护林,如此任其发展,后果将十分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并初见成效。

  民国元年,南京城经受连年战乱,又遭长江大水之灾,城里的难民不计其数。目睹此等情景,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裴义理决定开发荒芜的钟山以救济灾民。裴义理找到刚刚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的民族实业家张謇,讲述自己“招选贫民,开垦荒地,酌给费用,以工代赈,并教以改良农事与园艺之方”的设想。张謇很赞成裴义理关于成立“中国义农会”或称“华洋义赈会”的主张。但因此事重大,张謇又引领裴义理晋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裴义理恳请孙中山“提倡造林,防止水灾”,并建言先从“以工代赈,开垦荒地”入手。孙中山非常赞同,并领衔在《成立中国义农会呼吁书》上签下“孙文”之名,表示愿“竭力襄助,速观厥成”。紧随其后,黄兴、宋教仁、黎元洪、蔡元培、伍廷芳、唐绍仪、熊希龄、袁世凯、张謇、段祺瑞等30位民国初年的政界要人也都在呼吁书上签名。包括孙文、袁世凯在内的民国时期21位名人加盖私章,以示郑重。

  1914年,政府还专门拨给紫金山、青龙山官荒土地4000亩,作为开垦造林之用。裴义理创办灾民子弟学校,传授种植技术。参加以工代赈的农民越来越多,种植的林木质量也越来越高。如今,钟山林木森森,便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1917年-1919年,孙中山在所制订的《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中提出“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的计划,提出测量各省荒废未耕之地,进行全面规划,“或宜种植,或宜放牧,或宜造林,或宜开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矿则矿”,这都是极其合理的主张。

  孙中山还从远古与近代森林现状对比的视角来阐述森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作用。在其逝世的前一年,即1924年完成的重要著作《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一书中,他对造林抗御自然灾害的问题有更好的阐述。他指出:“近来的水灾为什么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很少呢?原因就是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流到河里去,河水马上泛滥,即成水灾。”“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重教向学的兴林思想

  除了大力倡导爱木种林,孙中山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清代后期,西方科技知识通过传教士传播等各种渠道渗透到中国,一些西方林业发展的思想与我国传统林业思想有机结合,开明的地主阶级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林业知识。处在时代潮流前端的孙中山意识到中西科技观念、方式的交流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他积极倡导在林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鼓励采取科学方法研究农林业生产,提出“兴办林学”。

  发展中国林业科技和培养大批林业技术人员、林业专才是近代中国林业建设的前提,只有发展好科教事业,才能促使中国林业由衰转盛。若忽视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缺乏,即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也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价值,更谈不上帮助国家富强。孙中山多次向学生宣讲林业与救国的紧密联系,他的思想影响了一批留学归国的林业学子,他们归国后大多从事科研教育工作,为加快中国近代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孙中山对林业教育和研究的支持下,随着一批专业学者的归国,中国林业教育开始发展。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前身为官立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农科)、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后与中央大学森林系合并组成南京林学院)等分别于1912年、1914年和1915年创建林科;1917年林业专门的学术团体中华森林会创立;1921年专业杂志《森林》创刊。1924年孙中山颁布的《考试条例实行细则》中,文官考试中单列林科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

  孙中山的革命历程横跨两个世纪,正处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他在“以解千年专制之毒”的爱国精神驱动下,一直寻求“实业救国”的时机,从而富强中国,实现民生幸福。而林业作为实业各项的重要支柱,在中国近代化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孙中山为实现“林为民生”的抱负,逐步设计出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林业发展模式。

  今日之中国,亦是协调社会经济良性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首次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党的执政纲领写入党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重要讲话中所说:“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

  而孙中山的“中国梦”即“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因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和风险要去战胜。诚愿所有敬仰孙中山的中华儿女,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无论党派信仰,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谨记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