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难先的对联写作背景及其深意

辛亥革命网 2017-05-16 09:4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泽新 查看:

张难先一生写过多少楹联,我们无从知晓。但从他传世的楹联来看,其楹联创作达到了一个很高水平,他的多副楹联被收录进名人名联集。

  张难先是晚清时期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志向高远、是非分明、敢爱敢恨的“奇才”“怪人”。他一生写过多少楹联,我们无从知晓。但从他传世的楹联来看,其楹联创作达到了一个很高水平,他的多副楹联被收录进名人名联集。“诗言志”,张难先的楹联同样如此。笔者多个渠道收集了张难先的26副楹联,其中有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忧国忧民情感的,有传递友谊和友情的,有反映自己不满黑暗政治、抨击时弊的,有悼念妻儿和朋友的,有总结自己人生经历的,有号召人民对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充满信心的。“文如其人”,张难先的楹联何尚不是他独特鲜明个性的反映呢?

  第一联:

  “欲乘长风破万里浪,懒与俗士论八股文。”

  张难先18岁那一年,奉兄命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场之上目睹同场考生争座位、大行作弊之风,于是拍案而起,留下这副对联以明志后,携白卷拂袖而去,抛弃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之路。

  第二联:

  “中国已成黑暗地,痴人犹诵太平春。”

  据张难先的侄子张香山说,此联是张难先年轻时,就读于家乡私塾,目睹满清末期风雨飘摇,列强欺凌,于某年春节撰写的。联语一针见血揭露当时国运衰微,已暗无天日,“痴人”反而被统治阶级的“天朝大国”假象所迷惑而粉饰太平。

  第三联:

  “我佛一生居地狱,中原何时净胡尘。”

  1906年,张难先因组织反清团体“日知会”而被捕入狱。入狱后,狱吏闻其工书,因求缮联,他略一思索,书写了此联。狱吏见联,大惊失色,抱头窜去,恐遭株连。

  第四联: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内部出现了一些纷争,目睹革命党人争权夺利和黎元洪窃取革命成果后杀害革命党人的现实,张难先一度陷入迷惘、彷徨之中,既失望又无奈,于1913年回到沔阳读书之初,撰写此联以自励。

  第五联:

  “大隐从来在朝市,君子何须远庖厨。”

  第六联:

  “亦狂亦狷学者,极新极旧人家。”

  1921年,张难先为了寻求革命真理,与夫人商议后,将沔阳老家的部分田地卖掉,携子女到北京求学,租住在北京西直门内崇寿寺东厢房三间旧平房里,厨房、书房、客房都在一起。于是,张难先撰此二联以自嘲。“大隐从来在朝市”表明自己不同于蜗居乡间的隐士,他还有深入探究革命道路的理想和抱负;“君子何须远庖厨”是说自己这样的知识分子大家小家都要兼顾,既要关心国家大事,也要照顾儿女们的饮食起居。“亦狂亦狷学者”,说明自己的性格狂放不羁;“极新极旧人家”,则说明自己迁居北京在此安了新家,但这个新家又是十分陈旧的老房子。

  第七联:

  “静室与兰同化,轻风遇竹有情。”

  这副隶书六字联,上联行草题“康年先生属”,下款为“沔刚张难先”钤二印。这件墨宝,乍一看就是一般文人常用的酬唱之作,细细审视,却记载了武汉近代史上的一件历史大事。康年何许人也?就是近代武汉商业巨子刘子敬。从张难先二方印章中的一方阳文为“乙亥鄂灾募赈之作”的篆刻中得知,这件书法为赈灾义卖作品。乙亥年即1935年,继1931年武汉大水之后,武汉再发大水灾,汉口数万市民涌上张公堤挑土加固堤垸。据当年报纸记载,当天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张学良驾飞机在张公堤上空作飞行表演,飞机时而上升,时而下降,几乎擦堤呼啸,不时翻腾鱼贯,其高超的技术,精湛的表演,让堤上的民众欢声雷动,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筑堤热情。汉口“血花世界”内,一时万头攒动,人如潮水,起伏不绝的掌声,将热烈的浪潮推向顶峰。这原来是湖北省政府举办的书法义卖赈灾大会,出场的挥毫主角是省府要员,辛亥耆宿张难先、李书城、范之杰、聂国清等善书的名流。教育厅长程其保因事不能到场,却派人抱来一大堆书作,寻人代为义卖张罗,参加义卖活动的多为汉上工商人士。象张难先的书法在国民党内是和于佑任、谭延闿齐名的大家,人获只字片纸,如获至宝。张难先为这次筹款筑堤现场义卖是破天荒之举。当时张难先61岁,据刘子敬后人说张难先布衫长髯,挥汉泼墨,或颜或隶,一天下来“手都写酸了”。

  第八联:

  “看山感旧欣先死, 筑土为庵当活埋。”

  1935年7月,张难先迁居到珞珈山的土坯房,取名为“思旧庵”。因他的大门前不远处的卓刀泉有辛亥革命志士刘静庵烈士墓,故取此名。此时的张难先看到日寇蹂躏祖国大好河山的行径日盛一日,而蒋介石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他的心境极不平静,感觉辛亥革命志士的理想在蒋介石手里化成了泡影,幸亏先烈看不到这种可耻局面,像他活着的人感到羞愧难当,始作此联,表达自己对国民党政权的严重不满。联中真是一字几多泪,成联心滴血。

  第九联:

  “国土日削,民生日艰,对兹大好湖山,只足增无穷感慨;

  壮不如人,老不速死,似此苟全性命,说得出有甚意思?”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日本一面让其驻华大使同国民党政府谈判,一面制造借口,大量向中国增兵。屯重兵于北宁路一线,强占交通要道丰台车站,调大批军舰进驻青岛、上海及长江各口岸。张难先眼见日寇横行,而自己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早已“壮不如人”,在国家危亡之秋,再不能像三十年前那样,为救国而出生入死。经过许久的“慨国步之艰难,嗟人生之苦恼”后,在农历丙子除夕(即1937年春),为“思旧庵”撰写了这副春联。

  第十联:

  “寿送三槐客五柳,樽开北海贺西池。”

  1941年,张难先夫妇隐居宣恩长潭河女儿坝,夫人陈襄勤与房东王老太太相处融洽,情同姊妹。他在宣恩创办的“耻庐成人识字班”也设在王老太太的家里。农历九月初五,王老太太做八十大寿。当天中午,张难先将写有“寿送三槐客五柳,樽开北海庆西池”的字条,派学生涂国元送请隔河相望的好友严立三指正。严立三见到字条后,连声称赞“好联!好联!”,随即走到桌边,拿起铅笔,在下联“庆”字上画了一个圈,在旁边写下“贺”字,递给涂国元说:“‘庆’字用于此处,主客含混,故‘客’字体现不深。你回去告诉先生,改为‘贺’字如何?”张难先认为严立三所改之字确实高明,便取来红纸,备好笔墨,一挥而就此联,让王老太太全家及全体宾客皆大欢喜。

  第十一联:

  “既老且聋闭门谢客,本愚复鲁羞面见人。”

  第九联:  

  “垂老当戒得,执中易无权。”

  第十二联:

  “历幼时历壮岁历晚年历尽苦恼;

  少会客少出门少说话少些麻烦。”

  1942年11月,张难先在国民参政会上,见国民党重庆政府利用国民参政会混淆视听,制造反共摩擦,看不到自己企盼的团结抗日氛围,心情十分郁闷,于是,他11月15日从重庆回到恩施后,撰写了三联以抒怀。第八联是园门联,第九联是堂门联,第十联是檐柱联。

  第十三联:

  “室陋家贫闭门谢客,耳聋目盲羞面见人。”

  虽说1942年11月所撰各联已将积聚在胸中的忧国难、愤时弊的情感吐了出来,但仍然无法挥去从国民参政会上带回的愁苦,它们不时在胸中躁动。于是,一个多月后的1943年元旦,张难先将上年的园门谢客联作了适当改动,作成此联以自嘲。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