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黄兴的分歧

辛亥革命网 2017-07-06 09:16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王凯 查看:

国民党前身同盟会是由孙中山和黄兴共同创建的,对于两位革命先驱,后人将其并称为“孙黄”,但他们之间也存在争论和不同意见,特别是宋教仁遇刺后,两人更是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最近,“百年老店”国民党内部论争不断,党主席洪秀柱与当选主席吴敦义之间更是争执连连,互相吐槽。

  众所周知,国民党前身同盟会是由孙中山和黄兴共同创建的,对于两位革命先驱,后人习惯地将其并称为“孙黄”,这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一种称谓,譬如李宗仁与白崇禧称“李白”,张学良与杨虎城称“张杨”等。这种称呼大都有两重含义:一是表示两人合作亲密;二是其私人关系也非常密切。孙中山与黄兴便是如此,但不可否认,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争论和不同意见,特别是宋教仁遇刺后,两人更是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武力与法律之争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突遭暗杀。宋是一位有着强烈政治抱负的政治家,他热切希望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实行阳光参政、和平竞争的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在1912年至1913年年初的国会选举中,宋教仁和他领导的国民党赢得了胜利,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宋案发生后,举国震惊,国民党人义愤填膺,社会各界也对这种卑鄙的暗杀行为极为愤慨。随着凶手及指使人的相继现身,谋杀宋教仁的嫌疑一步步指向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正在日本考察的孙中山匆匆结束行程,于3月25日赶回上海,当晚便在黄兴寓所召开党内高级干部会议,商讨对策。

  在如何应对宋案的问题上,孙、黄二人产生了严重分歧。

  孙中山主张武力解决,他认为:“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他主张不计成败与袁世凯一决雌雄,他这样认为:“不战,必然要被消灭;战,成败未可知。与其不战而被消灭,不如战败而发扬我们的革命精神。”孙中山甚至还准备联合日本共同倒袁,当时日本正对中国虎视眈眈,一直想寻找机会趁虚而入却没借口。对于孙的这个想法,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不大靠谱,他在《袁氏当国》中评论说:“国民党那时要联日倒袁,就自弃于全国人民了。”

  黄兴则主张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宋案,他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国民党军事力量极为有限,根本无法与北洋军抗衡。国民党虽号称拥有皖、赣、粤三省,然而孙中山动武的号召一发,三省都督柏文蔚、李烈钧、胡汉民均回电说没有宣布独立的实力。党内其他几个掌握军队的实力派人物如陈炯明、谭廷闿、陈之骥也都反对对袁用兵。

  黄兴认为如此仓促起兵必败,并且还会给袁世凯留下破坏法统的口实,与其这样,还不如通过法庭向国人揭露宋案的真相,以此激起人民的公愤,形成反袁的舆论。当时上海法庭已向北洋政府国务总理赵秉钧发了传票,这对于国民党来说,正是掌握舆论导向的大好时机。因此,黄兴向孙中山建议说:“民国已经成立,法律非无效力,对此问题,宜持以冷静态度,而待正当之解决。”

  但孙中山坚持动武,讨袁战争爆发,对于这场战争,历史上有个专门称呼叫“二次革命”。正如黄兴所料,“二次革命”迅速失败,孙、黄等人被袁世凯通缉,流亡海外。有学者认为,由宋案引发的“二次革命”是民国历史上一个不幸的开端,不少建立民主国家的必要举措,譬如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都于事后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契机,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张胆的军人干政,起迭不断的军阀内战,以至于兵祸连连,民不聊生——而这些,恰恰是宋教仁最不愿看到的。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