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平:后死未忘天赋责

辛亥革命网 2017-08-23 10:37 来源:联谊报 作者:联谊报 查看:

陈伯平烈士博学善诗,惜存稿在变乱中散失几尽。1905年11月,当陈天华蹈海于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时,陈伯平写诗悼念,兼抒胸臆。

  夏衍原著柯灵改编的电影《秋瑾传》中,有一位英姿飒爽的青年奔走于皖、浙之间,在“蠡城学社”与秋瑾试制炸弹同时受伤。他名陈伯平,浙江省绍兴平水镇人,1907年7月6日于安庆起义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忠骸傍葬徐锡麟烈士墓左,现在杭州西湖风景清幽的南天竺。

  陈伯平烈士博学善诗,惜存稿在变乱中散失几尽。1905年11月,当陈天华蹈海于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时,陈伯平写诗悼念,兼抒胸臆。此诗写于日本,在他牺牲后22年发表于《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

  陆沉大地谁为主,蓬梗飘零剩此身,

  尼父抱经思王鲁,仲连蹈海为抗秦;

  鲲鹏无力搏沧溟,宝剑何年斩佞臣,

  太息萧萧大森水,中原满地正胡尘。

  扶桑噩耗几回惊,一片雄心郁不平,

  泽畔何人悲屈子,岛中有客哭田横;

  牺牲我愧输先着,珍重公还负盛名,

  后死未忘天赋责,神山岂必是蓬瀛。

  全诗忧国愤时,志壮心雄,一片爱国献身之诚。且用典古而不僻,如热爱祖国九死未悔的屈大夫,刎身绝境誓不降秦的齐田横,都是人所熟知的英雄人物,借以表达对逝者的歌颂与敬慕。又以希望鲁国强盛起来推行王道的尼父来说明自己渴求祖国免于列强奴役厄运的心情,用鲁仲连在秦使劝降时以蹈海表示抗秦决心的故事来比喻陈天华的蹈海自杀是为了反抗清王朝专制腐朽的统治,很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激情。

  “后死未忘天赋责”,这位青年革命诗人在作诗后一年半,就用鲜血实践了他的天赋职责,为国捐躯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