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伟人张难先(2)

辛亥革命网 2017-08-28 09:2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泽新 查看:

张难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辛亥革命的重要元勋、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武汉和平解放的功臣,是一位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人物,是一个满腔热血为人民的时代精英,是一名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先锋战士。

  四、具有万家忧乐总关怀的爱民情结

  张难先来自人民而不忘人民,身经贫寒而不忘贫寒,深植民本思想,恪守“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一有机会在位,处处为贫苦人民着想”。

  张难先任琼崖各属委员时,对欺压百姓、为害一方的地头蛇严惩不贷,还民一方安宁。为官广东,能够体察民情,替老百姓申冤,给人民以正义的力量。担任湖北省政府财政厅长后,他果敢地革除了长达80余年的虐民之厘金局、卡的征收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在国民党第四次“围剿”期间,他坚决顶住蒋介石和杨永泰的压力,宁可辞官不做,也不把手伸向湖北人民修建江河堤坝的钱粮附加款,而去用于扩充内战军费。

  主政浙江后,张难先坚持社会救济,保障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亲自视察省区救济院,积极敦促各县设立救济院,实地了解特大水灾灾情,争取中央救灾资金8万元,省财政加拨赈灾资金91600元,鼓励和支持浙江人民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他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组织5支临时防疫队,分赴各县防治脑膜炎。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筹备设立省立医院,建设杭江铁路和自来水、电工程,使人民的教育医疗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1932年1月,他从上海回武汉,见沔阳遭水,灾民挤住在灵山窝,尽力救济。亲属中有三家孤儿寡母,张难先常予接济,对烈属符玉章(反袁称帝时被杀害)之遗孀周庆余多次接济,常接周到家中作客。他被强作蒋介石“剿匪”总司令部监察主任时,千方百计释放了共产党的干部段德昌将军家属老小上十人,还给了100元路费护送回籍。1932年5月,赋闲在汉的张难先主动回到家乡沔阳,协助范一侠县长察看灾情,号召群众互相帮助,开渠修坝,整田培地,抢种秋季作物。

  1933年4月,他辞去监察处主任之职,杜门谢客,分析沔阳水患原因,专心研究治水定县之策。10月,他来到沔阳,与县长及10个区长商议治水大计,决定修筑东荆河大堤。他用了半年时间,多次往返于仙桃、武汉、南京,争得省政府批准,拨款2万元大洋。1934年4月,他在沔阳主持成立了“东荆河堤防促进委员会”,及时召集民工,开始修筑东荆河大堤工程。施工初期,他亲自上堤督修。由于新大堤难抵洪水,当年汛期就有两处决口,沔阳又遭水灾。因此,他主张农闲修堤、年年修堤,这样东荆河大堤才能不但加固,沔阳方可免遭水害。于是,他一边向省政府建议明令农民农闲筑堤、开沟、兴修水利,一边争取全国经济委员会拨款15400元补堤工程费。

  1939年,陈诚要张难先(当时张难先在恩施代行省主席之职)把八路军办事处的银行巨款停兑并扣押提款人,张难先认为此时已联共抗日,不应停兑。他未按陈诚的要求抓人,反而通知巴东分行行长的孙女(共产党员)逃走。并且在七·七事变后保护了许多共产党人如李范一、许子威、李书矩等和爱国人士孙耀华,使他们免遭毒手。

  五、具有两袖清风不染尘的清廉操守

  张难先在旧社会官场上出污泥而不染,带得起头,说得起话,无论到哪里做官,始终两袖清风而来,两袖清风而去,一生磊落薄金钱,不是常人所说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样的贪官污吏。他严于律己,不搞特殊,不谋私利,甚至该得的也不全得。辛亥革命后他隐退家乡,黎元洪送来5000元大洋,他全部散发给黎民百姓。身为浙江省主席,他带头不搞特殊,省府按照惯例安排他住“澄庐”别墅,他说:国步维艰,我哪敢如此享受?坚持自己租住普通民房。省公安局派来卫士保护其家,他坚决不要,并说:“我家的门夜半大开,也没有人会来偷东西的。”他当时的工资是800元,另外国民党还给1000元的“办公费”,比工资还高,相当于岗位津贴,但他从来不领。后来,他回到湖北,准备辞去政府职务,蒋介石送上“特别费”3000元,张难先马上予以退还。1940年,张难先辞去湖北省政府要职,陈诚派人送去银元1000元,他以无功不受馈赠拒绝收受。蒋介石逃离大陆前聘他为国策顾问,发给他特任官薪金和车马费,他毅然退回。1943年他撰写《湖北革命知之录》,好友李春萱拟赠5000元予以支持,硬是婉言谢绝。他从不利用职权,公款旅游,假公济私。在浙江工作一年多,张难先因勤于政务,连天目山、莫干山等名胜都不曾游览。

  张难先一生简朴,常年青衣布履,倡导节俭,反对奢靡。武昌首义成功后,革命同志纷纷当官做老爷,张难先看不惯这些人的作派,买了两箱书籍回家,但他穿的还是1904年赴武昌革命时的那件黑色回绒马褂,并且比原来发黄了许多。乡亲们看望他时,发现一个为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竟然还穿得这么寒碜,不禁肃然起敬。1930年底,张难先赴杭州就任浙江省主席时,青衣小帽,同一仆从杂坐于京沪杭火车三等车厢,省府高级官员及地方绅士进站迎接,他却随着人群悄然出站。他的二儿子张澈生在杭州结婚时,新房十分简陋,他没有张灯结彩,吹吹打打,除接待石瑛、刘南如及几个至亲好友外,未设宴会,拒不接受任何人的礼物。他还告诫家人外出绝对不准乘公家的汽车。1931年,在杭州市梅东高桥举行省运动会,他坐省府小汽车到运动会参观,在距运动会大门很远的地方停下,和普通的参观者一样步行进去,站在运动场边角的地方,观看运动员的表演。一会儿,他的夫人和孩子走来观看运动会。工作人员发现了他们,几次三番邀请他们一家人到司令台上就座,张难先都婉言谢绝。他不仅带得了头,而且说得起话。在浙江,他倡导各级机关和所有职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奢靡浪费。他亲自出马巡察官员禁止公款坐游花船的执行情况,查处了省教育厅长张道藩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件。这还不算,对宋蔼龄及宋老太太一行人等来杭游玩的超标准接待费用坚决不予报销,并俟蒋介石后来到杭指导工作讲话提及“要共体时艰,紧缩开支”时,让公安局局长何云把一包招待费发票抖给蒋介石,问怎么解决,蒋介石只得说:谁开支,谁报销。

  新中国成立后,张难先同样保持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最初几年,因要频繁到北京开会、汇报工作,张难先经常往返于京汉间,国家指定北京绒线胡同一四合院作其上京的住宅,他以屋大,用人多,开销大,婉言谢绝,自租国会街观音寺一小屋居住。后来定居北京,国家要给他配备秘书,他坚持不给国家添麻烦,要复旦大学毕业、一直在银行工作的小儿子张澈生辞掉工作,从武汉来到北京帮助处理文件,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张难先无论是在旧社会还是在新中国,都算得上是一个高官,但他既没有安排自己的任何一个子女到国外留学深造,也没有让自己名校毕业的子女做官从政,更没有让族人和亲朋占一点便宜和好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为官之道,在他的人生履历中找不到踪影。他始终保持像水一样清明通透的内心世界,在风云变幻的官场安守本心,不沾一物,不混私欲,一生无瑕,宛若珠玉。

  六、具有贤达德才启后人的醒世智慧

  张难先深受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特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家训,给子孙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对儿孙们要求很严,要求后辈“各求自立”、“各立门户”、“努力向上”,不要依靠父母,躲在大树下乘凉。他经常告诫后辈我们是贫寒人家出身,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本,必须始终保持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本色,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他把自己为人处世的经验之谈传给子孙:做人不能太刚强,也不能太柔弱,要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待人处世要公平公正,以和为贵,和睦相处。要牢记古人和前辈的教诲,认真践行照办。说话办事都要谨小慎微,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行伤害了他人。别人对自己的好要永志不忘,懂得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于别人的过错或得罪自己的地方,不能耿耿于怀,常挂嘴边。

  他叮咛后辈:“勤俭就是生路,懒惰就是死路;靠己就是生路,靠人就是死路;老老实实就是生路,胡思乱想就是死路;学新宣传好习惯就是生路,守旧有的坏习惯就是死路;跟共产党走就是生路,随自己的意思乱跑就是死路。”

  他还对族人反复强调:“养子不教,犹如养猪”,“做人没有巧,全从书中讨”,“台要住高,屋要建小”,“不做贪官,莫学奸商”。

  张难先的这些家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饱含着他的真挚情感和人生智慧,厚重如山,绵延如海,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拥有独特的魅力与张力,成为子孙后代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指路明灯。

  2009年9月,湖北省评选“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荆楚英模人物”,张难先赫然在列。评委会给的颁奖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年名校肇基于此;和平运动迎接解放,保境安民功不可没。辛亥耆宿,民国怪杰,胸怀天下,心系百姓。”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为我族有此贤达之士而自豪,更为沔阳有此旷世人杰而骄傲!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