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乡宁乌衣王氏三兄弟

辛亥革命网 2017-11-10 09:23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王永顺 查看:

1911年 (辛亥年)武昌起义后不久,山西革命党人便及时在太原发动起义,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统治,而且对结束我国两千年封建帝制和建立中华民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11年 (辛亥年)武昌起义后不久,山西革命党人便及时在太原发动起义,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统治,而且对结束我国两千年封建帝制和建立中华民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此,孙中山先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①。来自山西省乡宁县乌衣巷的王体元及其堂兄王锡元、胞弟王临元三兄弟有幸参加了这场革命运动,且均为中坚,共同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王体元字乾山,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出生于山西省乡宁县一诗书世家。其先世于元末由陕西省神木县,辗转迁居于乡宁县榆凹村,继而迁居于长镇村,再迁居于下京村,嘉庆年间终乃定居于城内崖窑胡同(后更名为乌衣巷)。其曾祖父王阜财以孝义旌于朝。其祖父王建极,咸丰辛亥(1851年)举人,创办鄂山书院义学、寿圣寺义学,兴教一方。“恤贫助葬,有麦舟风”。“乡宁距省城远,乡试人少,故获雋者无多。同治中……王建极遵父王阜财遗命,捐钱五百千,发商生息,为乡试宾兴之费。自是应试者众,科名亦多”。②其父王汝弼,号肖父,字梦严,“通天元代数”,“谒杨秋湄先生,师事之。先生方纂通志,君得间侍左右”。1898年,“会抚军胡公,开武备学堂,以君教汉文,兼数学”。 1902年,维新派的精神领袖李提摩太创山西大学堂西斋,“君欲援入儒,得绍介为李司书记”。1910年“以优贡授县丞,分发得陕”。③民国初年曾任乡宁县民治科科长。其四伯王汝镛、五伯王汝桢(济周)分别于光绪己卯(1879年)、壬午(1882年)两科,连捷中举,轰动鄂邑。

  王体元天资聪慧,少负奇气。性豪迈,具胆略,有大志。身为在庠生员,视清政日非,列强交侵,民生憔悴,国势阽危,常感慨不已。认为欲有补时艰,有济国危,只有投笔从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复办山西武备学堂,王体元与胞弟王临元(字书斋,1887年生)同赴太原应考。当时考题为《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两人以深厚的家学功底从容作答,结果双双考中。同时考入的还有阎锡山、温寿泉、黄国梁、姚以价、王嗣昌、张瑜、应芝、乔煦、李大魁、井介福及乡宁同巷邻居王梦弼等,共120人。在校三年中,兄弟俩刻苦自励,军事和文化课均保持优秀。毕业后王体元被分配到新军中任下级军官,王临元则因耳疾留校任教。半年后,武备学堂并入陆军小学堂,直到辛亥起义发生。数年间共有五批学生出自王临元门下,不少人日后成了晋绥军的高级将领,如:张培梅、张煌 (一期)、孙楚、周玳、杨爱源 (二期)、杜春沂、赵承授(三期)、李生达、李服鹰(四期)、傅作义、续范亭(五期)等。在此期间,兄弟俩广泛接触新思想,政治上有了长足进步,他们曾一度仰慕康、梁的维新主张,怨恨清政府“当维新而不维新”。后逐渐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山西籍留学生纷纷加入。就读士官学校的阎锡山、温寿泉、张瑜、乔煦、何澄五人还进入了军事核心组织“铁血丈夫团”。翌年,山西分会派荣炳回国,在武备学堂和新军中运动革命,发展王体元、王临元、王梦弼等人为省内第一批同盟会会员。不久王体元、王临元的堂兄,时任新军哨官(排长)的王锡元(王体元五伯汝桢公之长子,字晋三,陆军弁目学堂毕业生)也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前后,士官学校的留学生陆续回国,温寿泉先任山西大学兵学教习,后升为军官小学堂监督。阎锡山先任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后与黄国梁分别升任第43混成协(旅)86标、85标标统(团长)。姚以价、张瑜、乔煦分别升任管带(营长)。很快便掌握了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山东同盟会员杨彭龄也奉命到山西下棚当兵,在基层兵士中开展军运。与此同时,景定成(梅九)在北京主办的《国风日报》,王用宾在太原主笔的《晋阳公报》,也大力宣传革命。山西革命势力,日趋壮大,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告捷,22日陕西亦光复。新任山西巡抚陆锺琦,恐怕新军响应,一面急调其子陆光熙入晋,欲利用士官学校同学关系稳住阎锡山、黄国梁等,为缓兵之计。一面下令调旧军巡防队进太原,而将新军85(一标)标、86(二标)标分别调往蒲州、代州,为调虎离山之计。并限令黄国梁先率86标一营,务于28日出发,二营、三营随后开拔。在这紧急关头,山西同盟会核心成员,毅然改变原订计划(前在日本时,孙中山与景定成、阎锡山等筹定“南响北应”战略,即革命在江南发动,北上至河南时,山西再出兵石家庄,以断清兵后路),决定提前起义发难。28日“张树帜受同盟会同仁之命,于当晚到狄村85标一、二营驻地,秘密和同盟会下级军官联系,第一营联系好后,又到第二营,队官王嗣昌、张煌、应芝、王体元一致表示同意,即向管带姚以价报告:‘我们同盟会决定今晚起义’,姚见此情慨然表示‘我虽未加入同盟会,但同仁不瞒我,吾当从众’,遂被推为起义军司令” ④。是夜王体元协助姚以价步勒士卒,“并将行动计划和部队的编组部署,以及部队编组后的负责人选,还有起义的命令和纪律都拿出来叫姚审阅,并征求意见” ⑤。公元1911年10月29日(清宣统三年农历九月初八)凌晨三时,两营官兵集合于姚营门外大操场,宣誓起义。姚大声说“满清入关,虐我汉人二百多年,可算是穷凶极恶……,今天我们要不再当这家奴。要救中国,非先推翻满清政府不可”。语至此,声泪俱下,各官兵齐呼;“愿拼死,愿服从大人的命令”。姚遂下令如下:“一、本军以推翻满清为宗旨;二、令苗文华带第一营前、左两队直扑满州城;三、今崔正春带第一营右、后两队夺取军装局;四、派杨彭龄为先锋队长,派张煌为奋勇队长,随本司令直捣巡抚衙门。”接着又宣布了军法。四时许起义军出发,夺开新南门(辛亥后改为首义门)后分头前进。王体元随姚以价设指挥部,统领全局。王锡元随先锋队围攻抚署,起义军砸开大门,奋勇而入,击毙了陆锺琦父子。张煌奋勇队在抚署门外大街上击毙了协统谭振德。王临元协助本校监督温寿泉,率学生军占领了咨议局,并上街巡逻,阻止散兵抢劫,安定社会秩序。阎锡山则率86标先驱散了抚署附近的巡防马队,又与85标苗文华部一同攻下了旗营新满城。中午军、政、民代表会集省咨议局,选举阎锡山为大都督,温寿泉为副部督,军政府宣告成立。至此,清政府在山西的统治遂告结束。《山西民报》刊登了军政府的讨满檄文,开篇为“春雷动地,千年之醉梦惊回;旭日当空,万里之妖氛尽扫”,成功之情跃然于纸上。

  在太原起义中,王体元始终协助姚以价筹划帷幄,坐镇指挥,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后来叶复元在就国民政府编写辛亥革命史之事复王用宾的信中称:“姚率领者,杨、张而外,又有王乾三”⑥。1955年,温寿泉、黄国梁等人在北京接受采访时称:“当时一标中最积极的人物有:队官:王嗣昌、张煌、应瑞九、王体元、杨临诛等”⑦。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