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诗(2)

辛亥革命网 2017-11-30 10:43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居上 查看:

孙中山对中国诗歌艺术的繁荣是寄予厚望的。他对传统诗词推崇备至,而且确实领悟到中国诗词的优势所在,“求得二千余年吾国之粹美”,便是他个人的追求,以及寄望于后来者的理想境界。

  孙中山的联

  孙中山的楹联创作,始于他就读翠亨村塾的少年时代。

  某日,程君海老师给学生出了个“虎豹诚能格”的上联,要求学生对下联,不少学生交了白卷。孙中山想了片刻,忽然心中一亮,抬起头来,高声朗吟道:“龙蛇未可知!”

  程君海连声赞叹:“虎豹诚能格;龙蛇未可知!对仗工稳,气象恢宏,简直是天造地设的绝对!”

  多年后,当孙中山负责设计、监建的翠亨孙宅(即现在的孙中山故居)落成时,程君海又给当年的得意门生出了个题目:“孙文,读了这么些年洋书后,现在还能对对子吗?何不动笔为新落成的楼房题写一联!”

  孙中山遵命走到书桌前,以笔蘸墨,大书一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

  此联其后镌刻在木匾上,至今还悬挂在孙中山故居门前。全联从平实处落墨,气势不逊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咏岳阳楼》)。很可能,孙中山下

  笔时,眼前浮现的,正是波澜壮阔的珠江口金星门外“二龙争珠”的瑰丽奇景。

  孙中山楹联作品中,最常为人提及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此联立意深刻,对仗工整,其实是革命同志从他临终前签署的《遗嘱》中集句而成。虽非有意为之,却充分表述了孙中山的遗志,真可谓力能扛鼎。

  同样著名的,还有孙中山的赠黄兴联。该联写于二次革命失败,二人亡命日本时。当时,黄兴对孙中山重组国民党的主张不大理解,不愿参加重组的中华革命党,翌年还离开日本赴美休养。送行时,孙中山赠送一副集句联劝喻他:“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意思是,虽然此刻意见分歧,彼此还是同志,终有并肩作战的机会的。到那时,我还是要倚仗你的帮助与支持啊!革命者的宽广胸怀令人钦佩。

  果然,到1916年4月,当孙中山再度提出邀请,黄兴立刻从美国折返日本,与孙中山合作讨伐袁世凯。可见孙中山的赠联发挥了作用,两位生死与共的老战友再次携手合作了。

  1923年黄埔军校成立前夕,孙中山还写了《赠邓演达联》:“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

  邓演达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之一。1924年黄埔军官学校成立时,曾任命他为教育长;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再任命他为总政治部主任。孙中山此联,其实不仅是对他,而且也是对所有革命同志、尤其是黄埔军校师生的勉励。

  孙中山的诗歌观

  关于诗,孙中山有他的独特见解。

  1918年,孙中山曾在广州与胡汉民、朱执信论诗。孙中山说:

  中国诗之美,逾越各国,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韵数句,可演为彼方数千百言而不尽者。或以格律为束缚,不知能者以是益见工巧。至于涂饰无意味,自非好诗。然如“床前明月光”之绝唱,谓妙手偶得则可,惟决非寻常人能道也。今倡为至粗率浅俚之诗,不复求二千余年吾国之粹美,或者人人能诗,而中国已无诗矣。

  从这段谈话可知,孙中山的诗歌观要点如下:

  一,重立意。若诗中无主脑,“涂饰无意味,自非好诗”。

  二,贵简约。对外国诗动辄千言,他是不以为然的。

  三,严格律。孙中山不赞成把格律视同束缚。他认为:因为有格律规范,迫使诗人下苦功,诗才会写得“工巧”。

  孙中山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样的天籁之作,虽然十分欣赏,却认为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所以,如无李白之才,想学诗还是老老实实从熟习格律入手为是。

  孙中山这些观点,虽然只是他在茶余饭后在朋友中间所作的议论,其后由胡汉民记载下来,未必就是孙中山那次谈话所说的全部,未必能够反映孙中山在诗歌理论方面的完整见解。但只就这段短短的摘录,已为热爱中国传统诗词者提供了一把入门的金钥匙,即使对用白话撰写的“新诗”,同样具有非凡的启迪意义。

  结语

  从孙中山的诗论和诗词、楹联的创作实践,可以发现:孙中山对中国诗歌艺术的繁荣是寄予厚望的。他对传统诗词推崇备至,而且确实领悟到中国诗词的优势所在,“求得二千余年吾国之粹美”,便是他个人的追求,以及寄望于后来者的理想境界。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