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平山:追求真理九死未悔的革命家

辛亥革命网 2017-12-22 13:45 来源:晶报 作者:省档案馆编研部 查看:

谭平山为中国革命奋斗的一生,尽管有过不可回避的缺点、错误,但他仍然不失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有影响、有贡献的革命家。

  1886年,谭平山诞生在广东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明阳村。在明城东洲书院度过了6个春秋后,1908年,谭平山考进了广东省最高学府——两广优级师范读书。

  谭平山进入两广优级师范学习前后,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纷纷发动起义的时候。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它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在这一背景下,1909年,谭平山毅然加入同盟会,并进行了一系列秘密反清宣传活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孙中山出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按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在南京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纷纷成立临时参议会。谭平山在雷州中学积极宣传反清斗争,又是同盟会员,很快被推选为雷州代议士。不久,谭平山升任为雷州中学校长。同年8月,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翌年一月,广东同盟会也更名为国民党,谭平山以同盟会会员身份转入国民党,成为国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当时的雷州交通不便、文化落后,雄心勃勃的谭平山决心寻找新的出路。1916年,他调任阳江,第二年考上北京大学。从此,谭平山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的天地。

  他是“入狱三十二爱国学生”之一

  谭平山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时,蔡元培刚出任校长。陈独秀在上海主办的《青年杂志》也迁来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继续出版。1918年,谭平山和罗家伦、傅斯年等人一道,组织了“新潮社”,出版《新潮》杂志。《新潮》是在“五四”前后仅次于《新青年》而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刊物。已经31岁的谭平山很快成为“新潮社”最积极的成员,并与文科学长陈独秀、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和助理员毛泽东等相识。谭平山为《新潮》的创作号写了一篇哲学论文《哲学对于科学宗教之关系论》,蔡元培审阅后加了批语:“右论甚有见地”。随着在《新潮》陆续发表了多篇论著,谭平山的名字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1919年5月,“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首先爆发,谭平山成了“五四”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的积极分子。谭平山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集会和游行示威,参加了痛打章宗祥,怒斥陆宗舆,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谭平山被北京反动军警逮捕关押,成为“入狱三十二爱国学生”之一。后在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下,经过全市师生的坚决斗争,谭平山和其他被捕学生终于被释放。释放后,谭平山声称“正义的事业是一定会胜利的,正义的事业也一定会有群众的支持”。

  “五四”运动使谭平山逐步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谭平山在《新潮》发表的《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一文中说,“现代的民治主义,不是单独向政治领域上,和这般资本家争些地位,和争些势利便罢。一定要抱着个去恶务尽、万死不顾的大决心,冲入社会上产业上,而要求人间精神的满足”。

  他因事未能出席中共一大

  1920年夏,谭平山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授。他与北京大学同学陈公博、谭植棠一起创办了《广东群报》,支持和指导广州工人阶级的斗争。同时,他与转居上海的陈独秀等联络,在广州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陈独秀的启发教育下,谭平山和陈公博、谭植棠重新整顿和建立了广东共产党组织,不久,正式称为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支部的领导最初由陈独秀兼任,稍后谭平山担任支部书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谭平山因事未能出席而让陈公博代表赴上海参加。

  1921年9月,陈独秀离开广州到上海就任中共中央书记,广州的工作则由谭平山全面负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谭平山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州分部主任。1922年,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被迫离粤赴沪,党的工作无法展开时,党中央调谭平山到北京继续进行革命活动。7月16日至23日,谭平山代表广东党组织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回到广东工作。

  1922年“五一”节,谭平山以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书记的身份,发动起广州10万工人群众举行大游行,他本人举着红旗走在队伍最前面。1923年6月,谭平山在广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局委员,后任中央驻广东委员。

  因反蒋,他被国民党开除党籍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大进行改组,谭平山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长。谭平山积极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实现。他还利用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机会,安排了许多共产党人担任国民党的各级领导职务,有力地促进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1925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谭平山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共驻国民党党团书记。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谭平山与彭湃随军出发赴海丰,解放了海陆丰大片土地。6月,为抗议帝国主义制造的“五卅”惨案,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谭平山从各方面给罢工工人以支援和鼓励。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开始排斥共产党人,谭平山组织大规模反击。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谭平山再次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和中央组织部部长。1926年11月,谭平山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会上,谭平山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全会致词。在这次全会上,谭平山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委员会主席。

  1927年春,谭平山出任武汉国民政府农政部长,他在党的五大上又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跨党”期间在国共两党兼任要职的主要代表。同年,在蒋介石发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后,谭平山与苏兆征一起发表辞职书,指责国民党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8月,武汉国民党中央宣布开除谭平山的党籍,剥夺一切职务,并缉拿讯办。

  受“左”害,他被开除共产党籍

  1927年7月,中共中央正式发表声明,宣布退出武汉政府,谭平山与李立三、邓中夏等人从武汉抵达九江,决定实行“南昌暴动”。谭平山找到贺龙,大胆地提出了南昌起义的想法,贺龙当即表示参加。之后,谭平山与周恩来、邓中夏、恽代英、李立三等人投入了紧张的起义准备工作之中。因为前委作为秘密领导机构不公开,起义的对外机构是革命委员会,谭平山担任了主席团实际上的主席。

  7月29日,张国焘从九江连发两封密电给南昌前委,说暴动应该慎重。30日,张国焘又从九江赶到南昌阻止起义,性格刚烈的谭平山大骂张“混蛋”,并在情急之下提出,如他继续反对就拉出去枪毙。与会同志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否决了张国焘的错误意见,决定8月1日起义。

  8月1日凌晨2点,南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上午9点,谭平山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名义,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委、特别市、海外党部等代表联席会议。会议讨论并选举产生了新生的革命政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谭平山和宋庆龄、邓演达、张发奎、贺龙、郭沫若、恽代英一起,当选为主席团主席,领导革命委员会主席团的工作。

  南昌起义打响后,反动势力开始从四处围攻起义军,于是,前敌委员会决定南征广东,重新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但由于敌人以优势兵力,以逸待劳围攻起义军,加上中央的指示脱离了当时的实际,起义失败,谭平山革命委员会委员长职务也被中央取消。

  后来,当辗转香港、澳门的谭平山回到上海找到党组织时,他才知道自己已于1927年11月被开除共产党籍。

  他参加了“第三党”

  面对自己被开除党籍,不服气的谭平山多次写报告,并且请一些朋友给党组织带话,表示愿意继续留在党内,并且决心克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是始终未能如愿。此时的谭平山生活无着,政治上四面楚歌,但他并没有消沉。

  1928年春,许多国民党左派和一部分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在上海经过协商之后,成立了“国民党左派联合办事处”。他们举起孙中山的旗号,决定重新组织起来,以孙中山在建立国民党前曾用过的“中华革命党”为名,邓演达为总负责人。因为邓演达那时还在莫斯科,具体负责人就是谭平山。

  中华革命党在谭平山等人的领导下,反对蒋介石的假三民主义,恢复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愿与之合作”。1930年春,回国后的邓演达和谭平山等人一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续从事反蒋活动。因为它既想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又不同意共产党的主张和路线,幻想建立由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第三种政治势力的共和国,因而人们称之为“第三党”。该党建立后,在全国14个省、市陆续建立了地方组织。1931年11月,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第三党”遭受重创,但是谭平山并未放弃反蒋的斗争。

  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后,谭平山坚决拥护,并不顾尚未取消被通缉的危险出面活动。当同样被共产党开除党籍的陈独秀发泄对中共中央的不满时,谭平山当场批评陈独秀,赞成共产党的新政策,以至于老上级陈独秀拍桌大骂,但谭平山毫不动摇。

  蒋曾命令特务干掉他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谭平山不计个人恩怨,不顾安危,投身抗日之中。在武汉,谭平山以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号召全民抗日。在和蒋介石的谈话时,他明确提出“国民党已经衰老,现在抗日战争,要依靠新生力量,要增加新血液,改造国民党。”天真的谭平山以为蒋介石已经有所改变,便放弃了自己从事多年的反蒋事业。

  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谭平山被恢复国民党党籍。但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面目逐渐暴露,谭平山的态度也消极起来。几个月后,谭平山对蒋介石政权的幻想完全破灭,继而开始与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取得联系。不久后,谭平山提出了重回党组织、到解放区去工作的愿望,但当中共南方局答复说,留在国统区斗争比起到延安更能发挥作用时,谭平山的回答是,“党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

  在重庆和成都,谭平山广泛接触国民党上层人士和文化教育界人士,在国民党内团结了一批反对卖国、坚持抗日的进步人士。他联系19个省市对蒋不满并主张进步的国民党人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进行抗日反蒋活动。这些活动引起了蒋介石的敌视,1947年春,中共驻国统区的代表被驱逐后,蒋便命令特务干掉谭平山。幸亏及时得到警报,谭平山才得以从上海秘密潜往香港。

  他以民主人士身份走向新中国

  1947年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召开,谭平山出席并参加领导了这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宋庆龄、李济深、何香凝、冯玉祥、谭平山等20人为主席团。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推选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何香凝、冯玉祥、李章达、谭平山等为中央常务委员,并发表成立宣言,主张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和平。民革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各民主派别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大联合,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加扩大,国民党反动势力更陷于孤立,也标志着一场以筹备新政协为核心内容,以推翻蒋介石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为目的的新政协运动在香港展开。

  1948年9月,谭平山以在港民主人士身份率先进入东北解放区,与中共中央代表高岗、李富春等达成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

  1949年1月,谭平山和其他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盛赞解放区和人民革命的胜利,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首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选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李济深、谭平山等21人组成常务委员会,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全面展开。8月,由谭平山分工负责领导起草的组织法草案经过多次修改后提交新政协筹委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建国初,政治协商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毛泽东等108名委员组成的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谭平山被推选为政务院政务委员。在政务院下设的四个具体领导全国各项工作的专门委员会中,谭平山被任命为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

  1956年4月2日,谭平山在北京病逝。盖棺论定,谭平山为中国革命奋斗的一生,尽管有过不可回避的缺点、错误,但他仍然不失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有影响、有贡献的革命家。

  如果说谭平山的一生是一出大剧,那么谭平山本人就是一位性格演员。他嫉恶如仇、性格刚烈,为人正直,不惧权威,只重真理,当然有时也免不了简单粗暴、得理不让人。他晚年那个满面胡须的民主人士的形象,并不是他性格的写照,倒有可能是他晚年意在戒怒的一种提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