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书走进辛亥风暴(2)

辛亥革命网 2018-02-23 09:20 来源:浦东时报 作者:谢国平 查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引爆了一颗革命的“原子弹”,恰似地震波强烈地撼动着全国。李平书也在这一年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成为辛亥上海光复的领袖,上海首位民政总长。

  3

  沈缦云的遭遇也让李平书看明白大清是没有指望了。因武昌战事,上海社会秩序出现一阵混乱。身为总董,岂可坐视不管?但造反是杀头的罪名,李平书绝对比阿Q清楚。

  到了1911年的金秋,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李平书大为震动。这几年来,他致力于地方自治,就是因清廷腐败而要求独立自主,保护上海,为民谋利。最初,上海商人们寄希望于清廷能够立宪,三次进京请立宪,都遭到拒绝。

  1910年6月,上海的银行家沈缦云来到北京,求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作为上海商务总会的代表,他代表全国“国会请愿代表团”向都察院呈请了速开国会的代奏书。

  奕劻说,国会能否速开,这是朝廷的事,不是老百姓能决定的。沈缦云反驳道:“各国之立宪,无不自人民之要求而得者。”沈缦云这句视为当然的话,竟让奕劻当场怒道:“此风不可学,余不谓然。”说完便端茶送客。

  沈缦云走出大门外,感慨道: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天意难回,人事已尽!

  沈的遭遇也让李平书看明白大清是没有指望了。李苦苦思考着对策。因武昌战事,上海社会秩序出现一阵混乱,挤兑现洋,抢购金银,有人向家乡跑,有人向租界跑。

  武昌起义,上海也难免,身为总董,岂可坐视不管?

  但造反是杀头的罪名,满门抄斩,曾做七品官的李平书绝对比阿Q清楚。李平书内心一直处在亢奋和犹豫中。

  4

  李平书感觉必须作出决定了。一番深谈后,沈缦云说服了李平书,切断君主立宪念头,共同走进辛亥革命风暴。上海革命党和上海绅商团结起来了。

  这天,传来消息,清政府派冯国璋率海军进攻武昌,对着报馆转来的电讯,李平书感觉必须作出决定了。

  这时,沈缦云来访,直言武昌起义,上海也应趁机响应。沈是李的莫逆之交,一番深谈后,沈说服了李平书,切断君主立宪念头,共同走进辛亥革命风暴。当晚,沈缦云即带着陈其美至李平书寓所密室晤谈。上海革命党和上海绅商团结起来了。

  11月1日,双方召开会议,陈其美提出“上海首先发难”动议引起激烈争辩,会议陷入僵局。不过,那时,“民党领袖与地方士绅咸引钟珏一言为重”。李平书也支持陈其美并提出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会议最后通过“上海先动”的方案。

  11月3日,南市救火总会钟楼上起义的钟声敲响,李平书、沈缦云等登台激情演说,宣布起义,陈其美当场扯毁清朝龙旗。革命党敢死队和商团武装合力,到4日凌晨3时,将最后的代表清廷的堡垒江南制造局攻下,上海光复。

  跟着,江苏省会苏州、浙江省会杭州几乎同时宣布独立。至12月2日,江浙沪革命联军攻克南京,长江下游一带全部光复。

  在鲁迅《阿Q正传》中,举人老爷逃亡乡下,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只会去尼姑庵革命,而上海绅商们却面对着火与血勇敢地走进了革命风暴中。

  5

  李平书成为上海首位民政总长。他的铜像巍巍屹立在老城隍庙湖心亭前,那可是县城中心。塑像者要告诉人们,勿忘辛亥,勿忘李平书。

  11月6日,沪军都督府成立,陈其美当上了都督。李平书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民政总长——上海地区最高的行政长官。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由绅商控制的城市,出现了不是由中央集权委派来控制这个城市的地方官。陈其美公开宣称:“保卫地方一切事宜,划归民政总长李办理。本都督得一意编练军队,筹划征讨大计。此后各属凡关于地方绥靖事宜,着向民政处报告,听候民政总长李办理,以清界限,而靖地方。”

  李平书当即安民告示:上海巨埠,保护华洋。免受兵火,独立主张。凡我商民,切勿恐慌。照常营业,痞棍宜防。如有闹事,军法照行。本军府示,各各传扬。

  告示所示之处,万人攒首,相聚而视,每阅至痛快处,鼓掌大作。

  上海光复是革命党人的胜利,也是绅商的胜利。于是,带着胜利的喜悦和自治理想,李平书日夜操劳。遗憾的是,次年袁世凯撤销了沪军都督,他的民政总长一职也没了。

  李平书清楚那是一场政治斗争。作为绅商,他本来就是要一个安定的商场而不是战场。因此,当陈其美起兵讨伐袁世凯,李平书等以维持地方治安为宗旨,联合上海县商会、教育会、救火联合会、商团公会组成上海保卫局,坚持中立,对反袁采取不介入态度,力争战火不波及华界。

  但是,袁世凯认为李平书是陈其美的帮凶,李只得流亡日本,3年后袁世凯死后才回国。心灰意冷的李平书带着一家老小搬进了昆山玉山镇一座平房,在金石、书画中打发残年。

  粗粗算来,李平书任职不到一年。但上海人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了他。他的铜像——长袍马褂,右手执书,作伫立凝思状,巍巍屹立在老城隍庙湖心亭前,那可是县城中心。塑像者要告诉人们,勿忘辛亥,勿忘李平书。

  不过,此公的铜像在文革中为红卫兵打倒后,至今不知去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