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中宜昌籍元勋

辛亥革命网 2018-03-07 09:24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西楼生 查看:

辛亥首义的成功,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甲种136个有功人员中,今宜昌境内就有高尚志(兴山县)、王华国(长阳县)、方兴(长阳县)、聂豫(当阳县)等。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旧历辛亥年),神州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嗣后,各省相继起义响应,纷纷宣布独立,使得腐朽的清王朝迅速解体。及至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宣布共和政体,改用阳历,以是年为民国元年。2月12日,宣统皇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朝统治至此寿终正寝,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亦告结束。这场向反动统治发起总攻击的革命,以辛亥年命名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武昌首先爆发,故武昌起义又被称作“辛亥武昌首义”,简称“辛亥首义”或“武昌首义”。

  辛亥首义的成功,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无数革命党人反帝制、求共和,用勤劳与智慧取得的。历史忘不了他们,人民忘不了他们。为了纪念这次丰功伟绩,表彰那些在辛亥首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革命者,民国2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电嘱湖北军政府“报告辛亥年八月十九日起义人员”,以便论功行赏,昭示国人。时为审议的邓玉麟“乃邀集同志,互相记忆前年有功人员,都六百八十五人,分甲乙丙丁四种,列录函达”(《致北京稽勋局公函》)。就此公函来看,在甲种136个有功人员中,今宜昌境内就有高尚志(兴山县)、王华国(长阳县)、方兴(长阳县)、聂豫(当阳县)、周青林(宜昌县)、田智谅(长阳县)、贾也洪(兴山县)、王文锦(宜昌县)、张鹏飞(宜昌县)等。

  尚须说明的是,民国元年,宜昌府撤销,东湖县更名宜昌县,归州降为归州县。境内除当阳、远安二县隶属襄阳道外,其余划归荆南道;后俱属荆宜道。巴东、鹤峰二县原本属宜昌府,以今建置未计。就邓玉麟而言,他是巴东人,早年在宜昌府求学,因目击“宜昌教案”,愤国权尽丧,遂弃学经商,来往于宜昌沙市之间;后从军进宜昌宜胜、宜防等营,再至武昌入新军三十一标充正目。他便是一位辛亥首义元勋,民国2年6月被授予二级嘉禾章、二级纹虎章,领陆军中将衔,任总统府咨议(高级顾问官)。时至21世纪初,有个笔名施炯的宜昌文人在《三峡纵横》“人物春秋”栏目中长篇连载《邓玉麟——一个三峡人最后组织发起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其资料之丰,远远超过旧志史料。由此可见,当年辛亥革命者不知还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业绩不为人所知,也不知还有多少无名英雄含笑九泉。兹就高尚志和王文锦的简历,援笔略记,聊以管窥当年风云,缅怀革命志士英灵。

  (一)投笔从戎谋革命

  高尚志,字固群,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于兴山县高岚铺建阳坪一农民家庭。王文锦,字子绣,生于光绪十五年,世居东湖县城西坝。二人降世相差也就一个年头,要说家境也相差无几。高尚志的祖父是个“通籍”的举人,按民间的说法,是可以当官做老爷的,只是生不逢时。他见小尚志天赋好,遂亲自启蒙,后让尚志改拜当地名儒舒共昌为师,进私塾读书。“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尽管那时天下纷乱不堪,祖国江山日益破碎,但只要稍得安身立命,不论大家小户,大人总是尽可能地供小孩读书。王文锦亦未例外。王姓时为宜昌著名的世家,在当地有一定的声势。王文锦一家并非名门,却也家道殷实,累代书香。他有读书的条件,也勤于习文,但对所谓的“八股文”不感兴趣。民国《宜昌县志》载其“少倜傥不羁,不屑科举,常读黄宗曦、顾炎武遗著,接受革命思想”。

  少时的王文锦既喜看近代革命书籍,也好学近代数学知识,这对他青年参加革命和晚年研究数学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王相对照,少时的高尚志还是比较在意科举的,尤其是他的祖父寄予厚望,管教甚严。据《兴山县志》载,高尚志“少年时英俊聪明,才华出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取兴山县高等小学堂,只是未毕业(肄业)。这一来与科举废止有关,另一方面,高尚志与王文锦一样,都“恨满清专制,不甘小就”,于是投笔从戎了。

  究其实,不论热衷科举与否,及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即告废止。作为读书人,当时有二条出路比较盛行,一是出洋留学,一是参军入伍。按现在的话来说,出国留学是非常时髦的,但非一般人所能为。通常的情况是,出洋的多系经济条件较优者,经济较差者则多从军。这是一种时代潮流,两者说来都是受洋务运动的影响。自中日甲午战争后,以“自强求富”相标榜的洋务派提倡新学,力倡练兵,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更是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力创办工业、改革书院、编练新军,使得湖北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尤其是湖北新军,可谓异峰突起,至光绪三十年已扩充为两镇(相当于师,后改为一镇一协)。就在这年(1904年),“山里人” 高尚志和“城邑人”的王文锦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地投入湖北陆军第八镇第十五协(相当于旅)。不同的是,高编在第二十九标一营,王编在第三十标三营。而这两标恰是日后武昌起义的主力军。

  高尚志当年是偷偷离家出走的。到达宜昌府城后,他找到一个同乡余老板,交谈之中,得知湖广总督张之洞组编新军在宜昌招募新兵,便请余老板作铺保,到新兵招募处报了名,结果很快被录取,随即运送到武昌编队。入伍后,高因“仪表俊伟,操课亦佳”,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正兵选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这所学校是张之洞为训练入伍士兵以期达到培植军事人才目的而设置的,其学员都是从各标营挑来的有文化的年青人。当时“学堂规定:操课在堂,住宿在营,营房远的还可就近寄宿。全体学兵得以互相接近,互相学习,这就为交流思想、宣传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贺觉非《高尚志》小传),“据陈孝芬说,高精力旺盛,除操课外,日夜均在同朋友交换意见;代别人办事,尤其热心。”

  高在军校学习期间,广交朋友,接纳同志,常和知己密谈革命,不久就与蔡济民倡议并参与组织了士兵自治团。该团体是“陆军特别小学堂学生组成。共有团员四十余人,以研究军人自治和文学创作为名,入团者每周须作文一篇,共同评定甲乙,借以抒发心得,商议时事。主要成员有贺公侠、曾禹武、高尚志”等。自治团以贺公侠为团长,团员以同学为基础,再向各团员所隶标营发展。后因有人告密,学堂当局据以清查,贺公侠等团员逃走,自治团活动陷于停顿,其团员分别转入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湖北著名的两个革命团体。这两个团体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长期的组织工作,吸收士兵和下级官佐多达五、六千人参加,约占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及至时机一成熟,这两大革命团体首要人物遂联合组成策动武昌起义的指挥机关。王文锦和高尚志就分别属于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重要成员。

  当年的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只是迫于当局的压制,一般是秘密进行活动。即便如此,由于事泄而遭夭折的现象时有发生。然历史洪流不可抵挡,革命团体此伏彼起,最终吐故纳新,形成更具活力的大团体。文学社就历经劫难,极具代表性。

  文学社是由武昌科学补习所演变而来的。科学补习所以“革命排满”为宗旨,成立于1904年7月。由于清政府查禁,以刘静庵为首的革命党人又于次年2月利用“日知会”的名义组织革命团体,吸收新兵和学生参加。日知会本是美国圣公会(教会)在武昌所设的一个阅报室名称。王文锦入伍后,在操练军事课目之余,常到这个日知会来阅览书报,从而结识了刘静庵等人,并加入了革命的行列,积极协助刘静庵发展会员,传播革命知识。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2月,日知会正式成立。王文锦为其骨干分子。与此同时。他被提升为三十标三营后队(连级)司书。

  中国第一个有明确政治纲领和组织机构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当年同盟会在湖北设立分会,就是依靠日知会活动。1906年12月初,同盟会策动会党和矿工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即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三处同时武装起义)。日知会谋划响应,不虞被内奸出卖,清政府当即查处,逮捕了刘静庵等人,日知会遂遭破坏。湖北革命活动一时受挫。王文锦幸免于难,仍继续接纳同志,开展革命宣传,后与张廷辅、王宪章、罗良骏等革命党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组建了将校研究团。该团体是“第二十九标和三十标的下级军官和士兵组成。主要人物为蔡济民、王宪章、张廷辅、吴醒汉、王文锦、沈权、谢元恺等。以上课形式,讨论时政得失,暗中进行革命活动。并附设一下士班,吸收正副目和优秀正副兵听讲,启发革命思想”(摘自《辛亥武昌首义史》)。同年,高尚志因三年学业届满,告假回乡探亲一趟,不久归队,也加入了将校团,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奔走鼓号,不遗余力”。

  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日知会的一部分革命党人又在这年(1908年)7月建立了湖北军队同盟会,同年12月将其改组为群治学社,继日知会展开革命活动。及至1910年(宣统二年)春,群治学社又被迫停止活动,同年9月改组为振武学社,推杨玉鹏为社长,设干部会,由新军各标的革命分子派代表参加。其时,王文锦积极参与改组活动,并力主把将校团并入了振武学社。吸取以往教训,为防止泄密,该团体规定各营不能相互联系。但为时不久,还是被协统黎元洪觉察,他派人秘密侦查,后获悉内情,便开除了杨玉鹏等人的军籍。社务由同盟会员蒋翊武接替主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