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武昌首义

辛亥革命网 2018-07-05 09:19 来源: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 作者:章裕昆 查看:

黄兴到武汉,对辛亥革命来说,贡献是卓越的,功勋是伟大的。他是在汉口危急存亡之秋、千钧一发之际来到汉口,挽回了危局,巩固了武昌革命根据地,争取了时间,赢得十七省响应,这些都应写在黄兴的功劳簿上,否认这些是不切实际的。

  关于辛亥武昌首义的历史纪载,已是汗牛充栋,并已得到史学界和人民应有的评价,如此,关于这一部历史的真实性,无疑是准确无误的了,何用其喋喋为?之所以不能已于言者,只因黄兴与武昌首义的关系,记述尚欠分明。为了进一步弄清史实,特就本人所知将武昌起义与黄兴在此期间的活动忆述于后,以供研究近代史者的参考,或者不是多余的事。

  (一)

  早在武昌起义前一个月的时候,一九一一年九月十二日(农历七月二十二),在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席会议上,鉴于当时形势急迫,有积极筹备起义的必要,而两组织的首领都认为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不足起号召群众的作用,必须有一个具有崇高威望的领导人作为最高统帅,才易于发挥号召力量。革命党人中彼时在国内声望最高的莫过于黄兴,因为他在镇南关、钦州、广州迭次领导起义,举国闻名;尤其是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起义,声势浩大,牺牲七十二烈士,全国震动。一般人说到黄兴,或则谈虎变色,或则景仰备至。广州“三•二九”起义对湖北的影响亦极大,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湖广总督瑞澂,当时戒备森严,侦骑四出,弄得人心惶惶,革命党人更加激动,形势迅速发展。筹备起义需要一个最有威望的人主持大计,自然只有黄兴最为恰当。所以一经刘复基在联席会议上提出请黄兴来湖北时,就得到一致赞同。当推共进会会员杨玉如和居正前往上海欢迎黄兴来鄂主持起义。杨、居去后,回报说黄兴在香港,主张推迟到十至十一月(农历九至十月)十一省同时起义,此刻不能来湖北。黄兴主张十一省同时起义,其主要原因是他对湖北的情况不明了,不肯贸然前来。这亦无怪其然。只是武昌情急势迫,已如箭在弦,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不能久待,终于在十月十日举行起义,革命军一举占领武昌。由于先一日革命机关被破获,文学社和共进会两组织的首脑都不在武昌城内,以致革命军起,一时群龙无首,反而为拥护君主立宪的宪政党人乘机窃取领导权,使黎元洪掌握了革命军政大权,转而屠杀革命党人。此辛亥革命失败之主要原因也。

  (二)

  武昌起义后,十月十七日,清廷派陆军大臣荫昌统兵南下,进犯汉口,黎元洪命令张景良(二十九标标统)为前敌总司令,前往汉口指挥作战,战斗在三道桥与滠口之间,初战甚利,将敌军扼阻在三道桥以北,不能再进。战至第匹天,子弹用尽,张景良不肯补发,并派人烧了仓库。张景良的叛变行为当被兵士发觉,究其原因,是张彪(第八镇统制)率少数清兵在前线督战,张景良得知这个情况,便想投奔故主,企图以此立功,作为他去顺效逆的进身之阶。幸被兵士发觉,把他捆送汉口军政分府,詹大悲马上将张景良斩首。黎元洪又派何锡藩继之,仍扼守三道桥,激战两日夜,不分胜负。何锡藩不愿指挥作战,命他的亲信护兵柴某将手枪对他的腿上打了一枪,借此退下前线。黎又派居正继任。居前往指挥作战,不久亦受伤退出前线。黎又派姜明经继任前敌总司令。清廷调荫昌回京,派冯国璋率第一军来汉,向我进犯,战至十月二十八日,三道桥防线终于被敌军突破,我军退至古德寺——大智门之线与敌对峙。这天中午,姜明经也受伤从前线退了下来。黎元洪再也物色不出能当前敌总司令的人才了。前线统帅无人,三军无主,大有任其自行崩溃之势。处此危急存亡之际,黄兴由上海刘达汉口,当由蒋翊武率队至江边欢迎。渡江赴都督府与黎晤谈片刻,即返汉指挥作战。前线士兵闻黄兴来当总司令,军心为之一振。黄兴亲自在前线指挥作战,提高了士兵的斗志,全军奋勇百倍,坚守阵地,抵抗强敌,鏖战四昼夜。清廷闻黄兴到汉,就急调段祺瑞率第二军星夜赶赴汉口增援。我军死力抵抗,战至十一月一日晚,段军一部分绕过我军防线,侵占了汉口玉带门。次晨,冯国璋买通汉口的大流氓头子张干成(绰号张油绞),在市内四处放火,一时浓烟笼罩全市。黄兴睹此情况,认为汉口已无法守住,即下令退守汉阳。当退却时,大部分部队有秩序地从龙王庙退到汉阳;另一部由武圣庙向汉阳退却。此时汉阳的流氓集中在武圣庙对面,大发妖风,大声吼叫,说敌人追来了。当退却的我军士兵登上浮桥时,汉口的流氓就将浮桥砍断,浮桥上的人淹没不少。黄兴在汉阳上游三眼桥、赫山、扁担山一线布置防线,最前面的支撑点就是三眼桥,由鄂军第二镇的一标驻守,另一旅守赫山,湘军刘统领五营和鄂军第二镇统制张廷辅守扁担山。另有鄂军一标附炮队一队由刘佐龙率领守左翼大集场、小集场一带,以策应三眼桥与赫山我军作战。黄兴布置就绪,就到武昌汇报。

  (三)

  当黎元洪最初抗击清军的时候,革命党人组织了谋略处,处理一切军政大计。此时汤化龙挂着秘书长出入证,出入都督府。杨开甲挂着参谋长出入证,坐在都督府陪着黎元洪。十月十五日晚,汤化龙、柯逢时和黎的代表蔡东高在柯宅秘密会议,订立了三角同盟。十月十六日晨,黎元洪的态度突然由消极转为积极,行动大为活跃起来。他首先手书一条与杨开甲,命杨张贴布告保护柯逢时公馆,说是保护藏书。就在这天,公布了都督府组织条例,都督以下设两处一部,即秘书处、参谋处、政事部。汤化龙自任政事部长,下设七局,把它的宪政派人物援引至都督府窃据要津,掌管机要。谋略处的人员一律摒诸都督府大门之外。这样的组织,不得人心,当然遭到革命党人的反对。在汉口战事失利之时,改组了都督府,局升为部,汤化龙任编制部长。宪政派改变方针,拉拢共进会,打击文学社,以共进会的李春萱作财政部长,孙武作军事部长。但是一切实权操在宪政派与旧军官之手。文学社和一切革命党人当然对之不满,所以黄兴到汉,文学社特表欢迎。文学社想趁此时机,借黄兴的威望,把他的地位置于黎元洪之上,以削弱黎的权力。他们建议推黄兴为革命军总司令,此议如能实现,就把黎元洪的权力缩小了。这时,文学社的杨王鹏因焦达峰被杀来到武昌,适逢都督府改组,蒋翊武把他介绍到军令部当人事局长。蒋翊武本人是都督府高等顾问,还有蔡太辅是都督府的谘议,这就是文学社在革命政府所占的地位。他们虽说是官卑职小,但在都督府还有发言权。杨王鹏在都督府会议上建议,公举黄兴为革命军总司令,话还没有说完,汤化龙马上反对,谓此议有碍大局,决不可倡,湖北革命而抬出一个湖南人来当总司令是不行的。杨王鹏说,黄兴来汉维持了大局,他未来前的情况是可怕的,他来后挽回了危局。现在只有湖南,陕西两省和九江响应了革命,其余都还未动,我们不能讲部落主义,什么湖北革命不能抬出一个湖南人的说法,我坚决不赞成。宪政派和黎元洪的旧军官极力反对杨王鹏的建议,彼此相持不下,共进会孙武一派人都倒向宪政派一边,说是要顾全大局。最奇怪的是同盟会的高级人物居正,也做了宪政派的俘虏,这样,文学社就孤立了,不能起决定作用。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于是,宪政派仿照古法炮制一个“登坛拜将”的把戏,在阅马厂南面架了一个将坛,将黄兴拥上坛,集合大部分军队,刁斗森严,黎元洪手持大印授予黄兴,任黄兴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滑稽剧演完后,孙武、居正都说这样解决很好,汤化龙狡猾地反唇相讥,说:“你们要黄先生当总司令,我们就照你们的办。”明眼人看得出来,“登坛拜将”是君主立宪派的胜利,革命党人的失败。君主立宪派头子汤化龙是何等狡猾!

  (四)

  “登台拜将”在形式上似乎是重用黄兴,实际上是打击黄兴,排斥黄兴,使黄兴屈居于黎元洪之下,无法干下去。与此同时,黎元洪唆使一般军官把汤化龙提出来的湖北入革命不应抬举一个湖南人的论调在各军士兵中散布,煽动军心,并挑拨湘鄂两军互相猜忌。黄兴于十一月三日被拜将后,即在汉阳总司令部筹划反攻汉口,至十一月十六日筹备就绪,下令动员。是晚用木船由汉阳运兵在集稼咀登陆,此时湖南援鄂新军统制为王隆中和甘兴典,也是用木船由武昌运往汉口龙王庙登陆,次日拂晓,下令分两路进攻,鄂军攻玉带门;湘军攻循礼门。初战甚利,循礼门收复了。敌军集结大量兵力向循礼门反扑,我军后续部队调不上去,结果全线溃退,湘军仍退武昌。甘兴典说:“这个仗有什么打手,湘鄂两军既不齐心,牛斗马不斗,怎么能打胜仗!湖北人革命既不要湖南人,我们还在这里干什么!我们同长沙去,让他们湖北人去打。”黄兴得讯,立即制止。他不听,迳回长沙去了。黄兴怒电湖南谭延闿杀了甘兴典。第二件事是刘佐龙的失职。刘受命防守左翼湖沼地带,与三眼桥、赫山形成三角形势。离大小集场不远,有一座山名叫马鞍山,当地农民举出入去见刘,建议将大炮架设在马鞍山上,正对准三眼桥以北地区,使敌人不能越过三眼桥。当时刘借口有南湖不能渡过,不允照办,农民便将自己家里的门板、稻草搭起张家渡的便桥,桥很坚固,马拖炮可以通过。农民如此热心。但是刘佐龙不顾自己所受任务,既不请示,又不报告总司令,入夜擅自退却,悄悄地将队伍调离大小集场,开到沌口上游,即由汉水转移至扬子江边。这就可以证明,宪政派提出的地域观念,已影响到军队不和与将不应命。冯国璋火烧汉口以后,急谋进犯汉阳,从汉水上游蔡甸偷渡。事先,冯买通汉口流氓张干成,派出爪牙与防守赫山的炮队队官谭森林勾通,以为内应。冯军由蔡甸进犯汉阳,先头部队到达三眼桥以北,正在进攻三眼桥时,谭森林竟炮击自己的队伍,而不射击敌人,使防守三眼桥的部队腹背受敌。谭在敌军过三眼桥向赫山进犯时,把掩护自己炮队的步兵团长冉超打死后逃跑,以致全线混乱。冯国璋占领赫山后,不停地向扁担山进犯,守扁担山的是湘军刘统领所率湘军五营和鄂军第二镇张廷辅部。鏖战两昼夜,伤亡惨重,仍坚守阵地。战至第三天(十一月二十七日)下午,刘统领中弹阵亡。增援部队调不上去,扁担山终于失守。黄兴不得已下令退守武昌。黄到都督府,黎元洪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会议席上,宪政党人和旧军官一齐起来,纷纷向黄兴责难。黄兴当众宣布辞总司令职。至此,黎元洪起身挽着黄兴的手悄悄地退出会场。黄兴当夜离汉去沪。

  自黄兴到武汉之日起,到他离武汉去上海之日止,共计三十整天。在这三十天中,武汉革命民主派与君主立宪派展开了面对面的最激烈的斗争。

  黄兴到武汉,对辛亥革命来说,贡献是卓越的,功勋是伟大的。他是在汉口危急存亡之秋、千钧一发之际来到汉口,挽回了危局,巩固了武昌革命根据地,争取了时间,赢得十七省响应,这些都应写在黄兴的功劳簿上,否认这些是不切实际的。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于武昌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