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老林森

辛亥革命网 2018-08-23 09:16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林仪 陈铭 查看:

林森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参议院首任议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

林森送给友人的照片

  林森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参议院首任议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

  今年是林森诞辰150周年,我们邀请闽江学院教授、福建省林森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森评传》《林森年谱》作者林友华先生为我们讲述林森的故事。

  功在辛亥

  林森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志同道合的挚友。

  1914年林森追随因“二次革命”失败而逃亡日本的孙中山,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受孙中山先生“致力美洲党务,主持筹募讨袁经费”的重托,前往美洲,开展党务、侨务以及为革命筹款等工作,取得不俗的成绩。林森领导的国民党美洲支部被孙中山誉为“领袖支部”。

  1916年林森回国,继续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

  1919年,林森在孙中山大力支持下筹建黄花岗烈士墓,编纂《碧血黄花集》,并于4月29日在广州主持了盛况空前的黄花岗烈士公祭活动,大力弘扬烈士的革命精神,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林森为国民党改组所作出的贡献。1923年10月10日,孙中山指派林森为“党务讨论会”主席,主持广东支部和海外代表开会,“共商党务兴革进行,实启国民党改组之先声。”10月25日,孙中山委派胡汉民、邓泽如、林森等9人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负责筹备国民党改组事宜。国民党“一大”期间,林森又被孙中山指派为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6次任大会执行主席,仅次于主持会议8次的孙中山。会上,林森当选中央执行委员,随后任海外部部长。

  孙中山1925年3月病逝后,林森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孙中山后事的操办上。他出任“总理葬事委员会”分管工程建设的常委,后又兼任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为中山陵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1929年孙中山下葬中山陵的“奉安”大典中,林森出任“特派迎榇专员”的首席代表,率先垂范,事必躬亲、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确保移灵奉安大典的顺利进行。

  1939年11月,林森领衔与石瑛、张知本等12人提议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获得批准,由国民政府1940年4月1日公布遵行。

  就任“国民政府主席”

  1931年底,在全国抗日怒潮中蒋介石被迫下野。由于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等派系争执、妥协的结果,推出林森就任国民政府主席。

  由于林森这位年高德勋的超然人士发挥了中枢“均衡器”作用,国民党内部历时多年的新军阀混战、派系纷争严重的局面大有改变,基本稳定下来,有利于抗敌御侮。

  林森在抗战中奉行“内协外争”方略,对内致力团结,对外力主抵抗。

  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林森坚持抗日、反对妥协的严正立场:“与其屈辱图存,毋宁坚决抵抗”,支持十九路军的抗日壮举。

  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中,林森极力主张和平解决,明确表示“讨伐令不可下”,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做出贡献。蒋介石回到南京时,一下飞机就忍着腰痛向前来迎接的林森鞠躬致谢。

  七七事变后,林森旗帜鲜明,坚持团结抗日,再三阐述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坚持“长期抗战”“持久战争”“全面抗战”的思想,强调:“我们必定能够始终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

  对叛国投敌的汪精卫之流,林森则毫不留情,号召民众“坚持抗战立场,肃清汉奸”,坚决主张开除汪精卫及其汉奸同伙的党籍,并下令通缉。

  1941年12月9日,林森以中国国家元首的名义发布对日本、德国、意大利宣战令。1942年元旦,美、苏、英、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可惜,林森没有看到抗战的最后胜利,于1943年8月1日病逝。

  “导扬盛治”

  1931年底,林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后,以“法治国家的建设”为己任,强调要“促成宪政,实现民主政治,为建国的首要目标”;强调“做官乃为人民服务”;指出“全国上下,都应该从本身奉公守法开始,以养成法治的习惯。”

  林森在任参议院议长时就曾为维护法治与袁世凯进行面对面的斗争。1912年4月29日,参议院移至北京举行开院礼。就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到参议院时“佩剑登场,趾高气扬”,林森则上前阻止说:“此地乃代表人民之最高机关,不得携带武器,请先生解除佩剑,以崇法治。”袁世凯闻言为之色变,赧颜从之。

  林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后不久,就对文官长魏怀提出要求:“我只要你做到两个条件:第一、你不要荐人。第二、你最好是不见客。”对亲友人事、政事方面的请托,他则一律拒绝。遇有同乡来求职,宁可自掏腰包予以资助,而不为之介绍工作。

  林森常在公务不急之时,轻车简从,探求民隐,路上遇见农夫乡民,经常下车,和他们闲话桑麻;有时独自漫步街头商店,与市民聊天,态度和蔼可亲。在重庆期间,国民政府依山而筑,“山上种有菜蔬杂粮等物,仍准农人出入府禁,按时耕作,所以与民无争。”

  林森特别重视科教兴邦工作,认为“科研为建国始基,育才为救国之本”。

  林森关心家乡建设,特别重视教育,多次为家乡捐资兴学。1931年10月在尚干祠堂乡亲们接风洗尘宴上,林森似乎“不近人情”地说:“惟在此国难时期,我们应该卧薪尝胆,把一些靡费用于教育上最好……地大不足为宝,人众不足为恃,惟道德与学问,为立身立国之根本。”林森当场带头捐资,创办一所乡村师范学校。

  1939年林森预立的遗嘱,将几十年积蓄的50万元(按当时金价折合黄金4371两)捐作奖学基金;并亲订《考取留学欧美研习自然科学学生资助经费办法》:“嘱由能表同情于斯举者,恪守此方针而办理之。百年树人,是实始基,尚期共循此旨,矢守弗渝,用垂久远,而利国家,有厚望焉。”

  1943年,林森在临终前又留下关于家事的遗嘱:“余身后,将手置庐山、北平、南温泉及南京房屋暨存款、衣服、字画、古玩变价,作为创办尚干职业学校基金。”

  林森逝世后,极具哀荣,享誉甚高。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共中央唁电称赞“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为元首逝世致哀》社论评价:“林主席承继国父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纽约《前锋论坛报》社论指出:“林主席之不变伟心大有助于人心之维系……彼毕生所尽瘁工作,为复兴中国。”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