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志士敖嘉熊与温台处会馆

辛亥革命网 2018-08-31 10:08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浙江在线 查看:

20世纪初,浙江各地秘密会党林立,反清志士迭出,敖嘉熊就是其中一个。他不但与旅嘉(兴)温台同乡会关系密切,而且尚为温台同乡会建立温(州)、台(州)、处(州)会馆,使之成为辛亥革命前联络全省各地会党的活动中心之一。

  20世纪初,浙江各地秘密会党林立,反清志士迭出,敖嘉熊就是其中一个。他不但与旅嘉(兴)温台同乡会关系密切,而且尚为温台同乡会建立温(州)、台(州)、处(州)会馆(以下简称“温台处会馆”),使之成为辛亥革命前联络全省各地会党的活动中心之一。

敖嘉熊

  敖嘉熊(1874-1908)字梦姜、孟疆,又字咸愚,浙江平湖县人。年幼时性豪迈。及长,通经义。弱冠入庠读书,屡试成绩优异。旋承父命,到秀水县署当钱谷师爷。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后,敖嘉熊攻读经世致用之学,与诸同志讨论时事,朝夕不倦。不久,与王嘉榘、蒋百里等10余人创办时事研究会,名曰“浙会”,寻改“浙学会”。二十六年(1900)夏,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南方诸省,势亦岌岌待变”。〔1〕敖嘉熊看到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形势,即从平湖县迁徙嘉兴乡间,并与当地人唐纪勋、祝廷锡等创办学稼公社,提倡改良农业。二十九年(1903)正月,敖嘉熊赴上海入蔡元培、章炳麟、黄炎培等发起成立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立志反清革命。他受到陈天华着的《猛回头》的启发,遂用白话编写了《新山歌》,交托蔡元培在上海印刷,广为传播。同年春,四川邹容从日本返沪,着《革命军》,章炳麟为之作序。而此时,《苏报》常约章炳麟为之撰稿,“亦日日声言排满”〔2〕,这样与更引起清政府的密切注视,遂令两江总督魏光涛与上海各国领事进行交涉,封禁《苏报》,逮章炳麟、邹容入狱。蔡元培闻风避居青岛,敖嘉熊从上海归嘉兴。革命党人在上海的反清宣传活动遭到严重的曲折。

  敖嘉熊返嘉兴后,就地进行反清活动,寻赴温州、台州、宁波等地,密谋控制地方“财兵二权”,组织起武装。为联络浙东和浙西各地的秘密会党,他在嘉兴设立了温台处会馆。根据陶成章《浙案纪略》列传五《敖嘉熊》的记述,他设立会馆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嘉兴府境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当太湖、钱塘江与东海之会,属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湖州,南濒杭州湾。大运河贯穿境内,府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的咽喉。距上海、杭州、苏州、湖州均不到百公里,交通便捷。

  第二,1860年,太平军进入浙江后,会党势力蓬勃发展。此后40余年之间,“会党之起义者,不下数十次”〔3〕,不顾清政府的横暴摧残而“益加进步”。〔4〕到20世纪初年,省内有伏虎会、白布会、终南会、双龙会、龙华会、平阳党、私贩党等名目,出现了“于是一村者求附一县,一县者求附一府,一府者又复与他府联络”〔5〕的兴盛局面。因时势逼人,乃复有革命党人,“乘时奋兴,与诸会党结合,为之助其焰而扬其波”。〔6〕

  第三,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嘉兴府所属各县人口锐减,“浙东温台处等诸府瘠土之民,视为乐国,迁入者接踪”。〔7〕

  应当指出,在太平军占领嘉兴府所属各县的4年间,清政府多次派兵镇压太平军,战争激烈,城乡破坏严重,人民大批离土逃亡。同治元年(1862),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给其子孝威的信中云:“浙江夙称富饶,今则膏腴之地尽成荒瘠。人民死于兵燹,死于饥饿,死于疾疫,盖几靡有孑遗。纵使迅速克复,亦非二三十年不能复元,真可痛也。”〔8〕

  诚然,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嘉兴府城及所属许多县份破败不堪,人口大幅度下降。嘉兴府人口由道光十八年(1838)的293万人下降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94万人〔9〕:农村土地荒芜,约有半数以上的田地无人耕种;城池成为废虚,各项设施毁坏殆尽。同治三年夏,嘉兴被清军收复时,嘉兴知府许瑶光从杭州抵嘉兴,目睹“沿途二百里无人家”,感叹不已,遂写下了许多诗篇,反映战乱后嘉兴一带的凄凉景象。当时嘉兴府城是:“屋破人归少,烧多草长疏”,“昔日名城今瓦砾,表草蓬蒿助寂寥”;农村的景况是:“鸳湖兵火色凄凉,千树万落连饥荒。”〔10〕土地无人耕种,农村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为恢复农业生产,同治十年(1871)后,清政府遂实行“招垦、招佃”政策,招徕了外地农民来嘉兴府各县垦荒种植,“听民自垦,宽其田赋”〔11〕,允许外来农民垦复无主荒田,收成归已,只交地方捐税,不纳国家粮赋。于是,先有浙江省绍兴、宁波、台州、温州等地的农民前往垦荒;继之,有河南、苏北、安徽等外省人前来垦荒;同时清政府尚裁撤一部分湖北、河南等籍的兵丁,“就地在嘉兴各地安置务农。”〔12〕尽管清廷采取这些政策措施,但至光绪六年(1880)前后,嘉兴县仍有20%左右田亩抛荒。〔13〕因此,直至清末民初,温属各县尚有一部分农民移居嘉兴、湖州地区垦荒种地。据温州旅杭同乡会估计:“无虑数十万家”。〔14〕

  基于上述原因,敖嘉熊拟在这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嘉兴,设立温台处会馆,作为联络浙东、西各地会党的据点:并利用温台处会馆来控制地方“财兵”二权。敖嘉熊获知:温台处三府在嘉兴府所属各县垦荒种地的农民(当地称之为“客民”)与当地户主及官吏之间的矛盾颇多,诸如:因纳粮置产之事,屡起事端,地方官吏以“客民”可欺,“横征暴敛”,“无所不至”,甚至侵犯“客民”的墓地等等,但温台之民以“强悍著名”,具有反抗精神。因此,敖嘉熊遂利用主客乡民之间的矛盾,认为以温台之民举办团练,即可控制地方兵权;复由会馆出面为“客民”代纳赋税,即可控制地方财权。“一旦有事,即用所办团练以卫乡里,而以所收入赋税充兵响,是不烦一甲,不费一文,安坐而致独立之形势也。”〔15〕

  为了实现控制地方“财兵二权”的谋略,敖嘉熊首先以协调嘉兴主客乡民及安置客民,使其无失所之词,游说清吏与旅嘉兴温台同乡会之绅董杨晨、孙诒让、蒋希周等人,并通过温台同乡会绅董具禀清地方官府,为温台处会馆立案。经嘉熊和绅董各方努力,兴建温台处会馆之事,获得清地方官府批准。时在上海活动的陶成章闻悉,即访在上海的浙江革命党人龚宝铨,龚引陶前来嘉兴府城晤敖嘉熊,嘉熊即向龚、陶二人介绍建立温台处会馆的过程及其本意,他俩表示赞同,并认为:要在浙江举义,“非先注意南京不可”。〔16〕为此,拟设立分会馆三处:“一建于松江,而以苏州、松江、常州、太仓之秘密会党附入焉。一建于湖州,而以宁国、广德、严州、衢州之秘密会党附入焉。一建于杭州,而以其属于潜、昌化、新城、临安之秘密会党附入焉。”〔17〕复想联络镇江的“枭党”,广德、宁国的“洪军”,以及衢、处一带的“秘密军队”,进窥南京左右两翼,并且出江西以阻隔两湖,使苏、浙、皖、赣义军联成一片,“最后孤立和攻取南京”。〔18〕

  敖嘉熊等人的谋划议定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筹资选购会馆地基,嘉熊率先资助,并在嘉兴东门外(今嘉兴市汽车站职工宿舍舍址)购地数亩,兴建温台处会馆;同年九、十月间会馆落成。该会馆落成后,经陶成章介绍,敖嘉熊推举云和县魏兰任会馆总理;聘请温属乐清县冯豹、陈梦熊任会馆干事;魏兰与堂侄毓祥复引丁、魏毓蕃、赵卓、吕逢樵、许绍南为执事员。〔19〕

  温台处会馆建立后,反清活动渐次展开,引起了清地方官府的注意。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月,敖嘉熊迭遭家难,会馆经费拮据。为解决会馆经费困难,敖嘉熊将妻子的金银首饰变卖充作会馆活动经费。然而,会馆因人员多,开支大,经费来源少,终于使会馆不能维持,人员散走。魏兰赴印度尼西亚爪哇泗水埠侨校执教;冯豹、陈梦熊回归乐清故里;陶成章引招吕逢樵、赵卓等人先后入绍兴,襄理创办大通学校。从此,反清革命活动据点从嘉兴转移到绍兴,“温台处会馆之事业遂空”。〔20〕

  温台处会馆人员虽已散走,但嘉兴府城的反清活动并未告终。“光绪三十二年(1905)至三十三年(1907),秋瑾等先后两次从绍兴到嘉兴晤敖嘉熊、褚辅成等人,密谋在浙江起义”。〔21〕三十三年(1907)五、六月间,“安庆、绍兴二案先后发,清吏咸注目嘉熊”,“屡谋倾陷之,不得,乃改用暗杀之计。”〔22〕三十四年(1908)二月初九日,“嘉熊以事晚出不归,十六日(一说二十八日)其尸见于嘉兴府城北乌桥港,年仅三十五。”〔23〕敖熊的死,使浙西、江南一带的革命事业遭到严重损失。

  综上所述,温台处会馆的建立与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在辛亥革命史上却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其一,敖嘉熊设立会馆的目的十分清楚,他拟以移居嘉兴地区的温台处三府的“客民”为依托,倡办团练,并代输租税,借此控制地方兵财二权。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开始直接向农民寻求助力。〔24〕

  其二,敖嘉熊在嘉兴设立温台处会馆后,拟在松江、湖州、杭州三处设立分会馆,并想联络苏、皖、浙各地有关“枭党”、“洪军”及“秘密军队”等方面力量,企图孤立与攻取南京。这表明,革命党人敖嘉熊等的革命雄心颇大,反清革命坚决,但温台处会馆却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钢领,“实际上只能说是一个单纯之起义机关,仍然不能代替革命小团体的领导核心作用。”〔25〕

  其三,敖嘉熊创立的温台处会馆,在联络浙江各地革命党人进行反清革命活动起了一定作用。1911年11月嘉兴光复后不久,敖嘉熊的遗体被移葬于杭州栖霞岭。民国14年(1925)5月12日,嘉兴各界人士为敖嘉熊等嘉兴辛亥革命七烈士举行公祭。〔26〕

  注:

  〔1〕〔2〕陶成章:《浙案纪略》,丛刊本:《辛亥革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7月出版,第68页;第11页。

  〔3〕〔4〕〔5〕〔6〕:丛刊本:《辛亥革命》(三),第18页。

  〔7〕〔15〕〔16〕〔17〕:丛刊本:《辛亥革命》(三),第68-70页。

  〔8〕《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岳麓书社1987年12月出版,第53页。

  〔9〕〔10〕〔11〕〔12〕〔13〕参考新编《嘉兴市志》(上),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第46-47页。

  〔14〕刘绍宽撰:《旅杭温州同乡会馆碑记》,民国十四年《温州旅杭同乡会第三届报告录》,第2页。

  〔18〕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第489页。

  〔19〕魏兰:《陶焕卿先生行述》,《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第341页。

  〔20〕隐成章:《浙案纪略》,丛刊本:《辛亥革命》(三),第71页。

  〔21〕新编《嘉兴市志》(下),中国书社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第2085页。

  〔22〕〔23〕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中华书局1981年7月出版,第49页。

  〔24〕〔25〕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上册,第489页注〔1〕。

  〔26〕新编《嘉兴市志》(下),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第2085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