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中国学界革命之第一人”

辛亥革命网 2018-09-04 10:13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 作者:孙琦 查看: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的枪声响彻大江南北,倾向革命的原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斋务长庄蕴宽来到上海,他回校密会了同窗好友唐文治校长。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的枪声响彻大江南北,辛亥革命在全国得到迅速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在革命声浪中,倾向革命的原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大时名)斋务长庄蕴宽来到上海,他回校密会了同窗好友唐文治校长,向唐出示了伍廷芳、张謇等人联名致电清廷摄政王载沣的文稿,表示“大势所在,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保满汉之和平”。唐文治,作为一个曾多次受到慈禧太后召见,考中进士,官至农工商部署理尚书的清廷大吏,在历史的转折时期,他没有畏首畏脚,裹足不前,长声叹了一口气说:“人才不用,国运尽矣。欲保全皇室,不得不出于此。”遂提笔在电报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毕竟,唐文治在清廷任官多年,在签名后,他又朝北三跪九叩,象征性地行了最后一次君臣之礼。随后,他脱掉冠戴,换上便服,说道:“君臣之义,尽于此矣!”从此,唐文治绝断旧政权,顺应革命潮流,多方赞助革命,成为辛亥革命时期活跃在上海地区学界、政界的开明之士。

图:辛亥年间的唐文治校长

  11月3日,同盟会会员陈其美、钮永建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经过日夜殊死的战斗,革命军一举攻占了清廷在上海的堡垒——江南制造局,并于11月6日正式成立了沪军都督府,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宣告光复,扩大巩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唐文治校长赞成革命,对于校内师生出校参加光复起义予以暗中支持。虽然大部分师生都倾向革命,仍有个别守旧人士视革命为洪水猛兽,甚至要求唐文治惩办革命学生。对此,唐文治明确表示:“此为潮流所趋,我也无法阻止”,默许了革命师生的行为。沪军都督府成立后,财政开支浩繁,唐文治在校内师生中发动捐助军饷活动,支援沪上革命军;又联名沪上士绅上书沪军都督陈其美,就军事、财政、外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深得陈其美的赞许与尊敬。在进步师生的支持推动下,唐文治毅然宣布学堂脱离清政府独立,以策应上海光复起义。

  11月6日下午四点,也就是沪军都督府正式成立的当天,唐文治与全校师生齐集上院大礼堂,举行学校更名大会,改校名“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为“中国南洋大学堂”。在会上,唐文治亲自登台宣布更改校名,脱离清政府邮传部管辖,开源节流自筹经费;仿照西方大学教育制度,废除教务、斋务、庶务三长;支持成立学生军参加革命;又宣布全体师生即日剪发。最后,唐文治以用“固结团体、保守秩序、提倡风气、咸与维新”四语勉励诸生,希望全体师生以坚定毅力维护新大学、新中国,将南洋大学堂建成“中国第一大学”。作为一所全国著名的高等院校,中国南洋大学堂的这一系列举动大有开风气之先的意味,对于学生界的革命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难怪乎时人谓唐文治为“中国学界革命之第一人”,谓南洋大学堂的成立为“全国学校改革之机”。

图:唐文治校长上沪军都督书

  11月9日,在全校的剪发大会上,唐文治带头让人剪掉了辫子,兑现了此前的承诺,与清王朝作了彻底地决裂。次日,上海发行量最大的《申报》报道了这一事件,题为《革命声中之南洋大学》,报道称:“南洋公学(现改中国南洋大学)职员、学生于昨晨开剪发大会。自唐监督蔚芝以下,同时剪发,无一留者……”唐文治前为清朝高官,能够如此坚决的拥护革命实属不易。

  唐文治的开明与进步,让中国南洋大学堂实现了与清王朝的彻底决裂。然而,改朝换代却带来了足以让学校关门的经费危机。辛亥革命前的1910年,学校全年经费支出已达15万余两,其中9万两由沪宁、广九铁路局及招商局提供,剩余部分由邮传部拨给。辛亥革命发生后,南北分裂,招商局、广九铁路局和邮传部的拨款全部中断,经费来源只有就近的沪宁铁路局每月4千两,入不敷出,杯水车薪,学校难以为继。这一时期,上海其他各大中学校也都因经费困难纷纷停课散学。唐文治不忍青年学子失学,更不忍新生政权的人才培养发生断裂,与师生商议后,决定采取克服经费危机的应急措施,对学生加收学费,教职员实行减薪。除了外籍教师外,教员一律相应减薪。他自己率先减薪一半,职员年薪按10个月发放。他还四处奔走,多方求援。新成立的上海军政府都督陈其美,对唐文治克服经费困难、坚持办学的精神深表同情,主动协助银1万两。困难情况延续了1年多才有所好转。正是唐文治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使学校度过了这一段艰难岁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