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黎尚雯

辛亥革命网 2018-09-14 09:21 来源:文史拾遗 作者:黎懋劲 查看:

雯公作为国会议员(民选),维新变法先驱,辛亥革命播火者,反袁驱汤斗士。以致横遭抄家,父子系狱,弟兄捐躯。依然大义凛然,百折不挠,卓励敢死,特立独行。

黎尚雯

  我国自从先秦起就有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图案的“辅助工艺”,但作为一门独特的“刻铜艺术”,直到晚清“同,光”年间,在北京的秀才陈寅生自书,自画,自刻书画于铜质的文房器具上才渐渐流行,被认可。它能赋予书画作品以浓厚金石韵味。如施之于铜质墨盒盖上,“或携篆楷,或镂花木,字有作蝇头楷者”。人们生动赞美为“以刀代笔,以铜为绢,铜铁相搏,铿锵奏进”!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成一器。晚清“铜墨盒”是我国“刻铜艺术”高峰佳作,人们“案头文房清供”中的珍品!本文“传主”黎尚雯公,生前诗文器物大多毁于烽火。人们却惊喜地在“中华古玩网”上发现了这件“藏品号为358396”的“晚清,黎尚雯刻。三层铜墨盒”!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墨盒盖上镌刻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代表作《丰乐亭记》前段。文字铁钩银画,遒劲刚健,内容清幽雅致,且指点江山,显现镌刻者胸襟气度,雅人深致。足见雯公多才多艺,志向远大。(落款“表兄黎尚雯书”)。“文房墨盒”,当时读书人无一日无之,盒盖刻文,自警自励,是传主雯公的“座右铭”啊!从这盒盖“铜刻”文字可看出他“雅好自然”情趣,“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有“与山水同乐”,“与民同乐”之情,更引述“太祖帝破李景兵十五万,平滁”后,“圣人出而四海一”,“山高水清”。当“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雯公在提醒,在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幸福生活,更在抒发自己立志为民请命,济民之苦,平定天下的远大襟抱,后来他“处江湖之远。则忧民疾苦,居庙堂之高,则为民请命,折冲樽俎”。雯公作为国会议员(民选),维新变法先驱,辛亥革命播火者,反袁驱汤斗士。以致横遭抄家,父子系狱,弟兄捐躯。依然大义凛然,百折不挠,卓励敢死,特立独行。在中国近代“民主,共和,立宪,革命”前驱队列奋斗向前,更抚育桃李遍天下,为中国自由民主宪制,求民族复兴富强奋斗一生。此盒盖之文乃其谶乎?寄其志也!

  一,幼承庭训,好学深思。守心于学,矢慎矢勤。大时代风云催生远大抱负。

  黎尚雯(1868-1918),字瑞章,号桂荪。晚号竞存轩老人。居处尝自署“储有才斋”。光绪壬辰(1892年)入泮(秀才),清封贡生,例授“儒林郎”。光禄寺署正,保举知县加五品衔,赏顶戴花翎请封。(未就)。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同盟会员,湖南支部负责人。中国“宪友会”会员(帝国宪法起草三人组一员)。湖南省咨议局常驻议员,审议长。北京资政院议员。民国参议院议员。湖南高等工业学校校长。(湖南大学前身)。先后历任从教学校略计:衡州府中学堂监督(校长),衡阳高等小学堂校长(石鼓书院改),衡阳莲湖书院讲师,长沙经正,明德学堂管理员,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惟一学堂教务长、监督,广益英算专修校长,中路师范学堂斋务长,湖北江汉大学校长,诗社《南社》成员。湖南近代六大人材群体“立宪派”代表人物。湖南近代政治活动家,杰出教育家。

  1906年,刘道一、黎尚雯发动领导衡山会党暴动,国民政府曾追授中将军衔。(见浏阳文联副主席刘政初文,另见衡阳谢彬回忆文)。

  1918年二月初八逝世,初葬长沙西洋湖周家湾,1930年以名属辛亥英烈,奉令公葬岳麓山赫石坡。

  雯公出身儒宦世家,书香门第。生于1868年(同治七年)闰四月初六日。浏阳县城营盘里,后迁到西乡青草市元甲山。自高祖黎志生,曽祖定吾,祖父宗学,父亲先杓四代人百余年经办《浏阳南台书院》,加上黎尚雯终生从教。堪称五代教育世家。

  在浓厚家学渊源熏陶下,雯公自幼养成了“好学深思,不骄不矜,矢慎矢勤,守心于学”的优良学风,在雯公家族长辈的墓志铭里,都高频率地出现上述词汇。并明确指出把家从城里迁到乡下,就是“兹避尘嚣而躲泉石”。长辈们“性恬淡而喜吟咏”。“守心于学,不以外来分仕”。“躬力勤俭,延节课读”。使得雯公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经史子集,遍览群书。尤其深研王船山,顾炎武之学,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他自号居室为“储有才斋”,是抱负远大,待时而动之意。他后来进入“南社”这个中国最高水平的“诗社”,是实至名归的。(见《南社丛刻诗文名录,黎尚雯三首》84第7页“观竞渡”等)。还有《南社社员名单》均有之。囿于资料,在此录一首雄壮激越的“为悼念辛亥援鄂湘军死难将士”挽联:“拼命争长江上游,论功最佳,其死亦烈。招魂有异乡旧馆,准礼宜祀,取怀不忘。”用词兼有雅俗,对仗工稳,情蕴内敛又激越慷慨。另一首挽联(待考),也大有那个风云激荡年代,湖湘烈士之豪迈英气:“死沙场是男儿善终,手提头颅,前军忽殒百夫特。举汉帜为种族革命,认扼喉亢,后劲还推三户雄”。确实,他自幼接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族气节,大义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其祖父立下家训),尤其重在培养“气节踔厉”,为理想勇于“赴汤蹈火”精神:“自古仁人志士,但求于事有济,于心得安,虽百忍可蹈,汤镬不辞!”。

  值得强调的是,在“经世致用”总原则下的“湖湘文化”对一代青年的培养尤其看重“动手”,“实践”能力。雯公好学深思,足智多谋。又在弱冠之年东渡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留学,实地考察先进宪政制度,教育制度,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得力于教育的发展。于是决心以教育救国,培养人才,复兴民族为己任。并结识同盟会领袖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众多人物,加入同盟会,在各种活动中培养了演讲才能与干练务实特长。在当时国内议会集会等场合,渐渐崭露头角。成长为清末民初“立宪派”代表人物。晚清著名国史馆总纂修恽毓鼎的《澄斋日记-28》中有一段文字记叙“孙中山到北京举行茶会,时二百余人奏乐登楼,孙畅论开放中国政策,章炳麟、黎尚雯各有演说云云”(1912年旧历七月二十四日)。可见雯公当年曾与孙中山,章太炎等旧民主革命家同台演讲,深孚人望。但更突出展露才干的是1895年的“赈灾”活动,雯公入幕,参与欧阳中鹄组织救灾工作。他从实际出发,变单一“输血”式散发粮谷为“双管齐下”:资助发动“造血”式赈灾,如引进'菜种“让灾民生产自救。下矿挖煤,以工代赈。开辟赈灾新渠道。自己乃至母亲家人,都捐出薪俸,钱物,谷粮赈济灾民。人们交口称颂,官府重赏保举他为光禄寺署正,”五品知县请封顶带花翎。他一概婉拒。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