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书香世家 少年入廪(2)

辛亥革命网 2018-10-26 09:0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客家人自古就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何子渊所在的兴宁石马地区是异常贫困落后的山区,人民更是把刻苦读书作为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

  说起陈万秋还有一段趣事。一日,她与几位年长的保姆及姨妈、姑姐正围坐在顺裕庐水塘旁边摘豆角,互相逗趣,笑声阵阵,其乐融融。不料,当年在江西、福建、兴梅地区小有名气,但口无遮拦、乡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理(堪舆)先生杨半仙,刚好路过石马,听到笑声,便顺着声音,从顺裕庐左侧竹林小路爬了上来。一个陌生人的突然出现,将那群没见过多少世面的村姑吓呆了,大家立即收住笑声,一言不发。杨半仙见自讨没趣,便站在水塘边,戴上老花镜越发仔细审视、打量起这群三姑六婆。最后,眼睛直勾勾地盯在了长得既矮又胖的小女孩陈万秋脸上,冲口而出:

  “妹仔袛(小女孩),你为啥长得这么丑啊?老夫活了80多岁,还从来没有见过像你那么丑的女孩!”

  陈万秋镇定自若,立即接过话茬,笑了笑,说:

  “高园苦脉不出众,芫茜矮矮满园香。”

  听到这话,半仙吃了一惊,马上意识到自己闯祸了。原来眼前这位淡定自然、浑身圆滚滚的小姑娘才是顺裕庐未来真正的女主人。于是,立即改口:

  “对不起,对不 起,我不是这个意思……”

  陈万秋也顺水推舟:

  人子丑丑,餐餐老酒。

  人子尖尖,日日挑担。——送客!

  杨半仙听到小女孩的回答,顿时满脸通红,尴尬不已,连连鞠躬称是,连滚带爬从原路溜走,从此,再也不敢踏足顺裕庐半步。

  某日,陈万秋突觉身体不适,经仔细推算,知道自己已怀有身孕。但因年纪尚幼,自己12岁生日刚过不久,对这种事实在难以启齿,于是便寻找机会旁敲侧击,试探长辈的态度。

  有一次,万秋见家婆正蹲在大门口喂鸡,没有外人在场,便撒娇般凑上前去,搂着老人家的腰,娇滴滴地问:

  “妈妈,我问您,十三两的鸡会不会下蛋啊?”

  家婆不解其意,顺口回答:

  “讲鬼话,十三两的鸡怎么能下蛋?”

  陈万秋听到家婆的回答,瞬时羞得满脸绯红,扭头就走……

  时间到了清同治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公历1865年1月23日) 午夜子时,星窝子终于迎来了一声清脆响亮的婴啼,一个小男孩呱呱落地。

  后由太祖父何初桂提议,经家中长辈仔细推敲,最后决定借孔老夫子大弟子颜回的字号“子渊”,用来做小孙子的大名。

  按客家地区的风俗,名门望族,又是长房长孙出世,少不了要热闹一番。于是在子渊满月当日何家便大摆宴席,筵开38围,并发喜帖恭请潮梅两地的知名士绅,以及柳塘、鸦雀塘老屋的所有亲戚前来捧场。

  开席后,很快就有人提议,请既是新郎又是父亲的晖吉讲几句话。没料到,在此关键时刻,新郎却突然间不见了,于是大家便到处寻人。但,无论如何寻找,大家几乎将整个星窝子翻了个底朝天,就是不见新郎的一丝踪影……

  过了将近一个时辰,一位眼尖的长辈发现,原来晖吉躲到了桌子底下,于是马上叫人将新郎从主桌底下“揪”了出来,新郎因害羞而满脸泛红,仿似猪肝颜色,几乎讲不出话来。最后,企图蒙混过关的新郎只好向参加宴会的300多位父老乡亲和来宾道歉,罚酒三杯。

  原来,晖吉跟陈万秋是娃娃亲,丈夫只比妻子大一岁,子渊出生时,做父亲的晖吉还未满14岁,夫妻俩因偷吃禁果而喜得贵子。

  自此,陈万秋便一发不可休,接二连三产下11个女孩,7个男孩。人丁兴旺,闻名州里。

  这也正是客家俚语“十三岁做妈,咁(勉强)到唔奈何”典故的由来。

  何子渊出生后,在祖父辈的悉心教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一年春天,兴宁著名经学大儒,年近八旬的石马人何济初带着罗补月等一大群徒弟外出踏青,走亲访友,来到了星窝子前面的猪嫲桥,看到一群小孩正蹲在小桥边“跳石子”。大家发现这群该子当中,有一个虎头虎脑的少年,分外机灵,特别抢眼,满满一巴掌的小白石在他的小手周围上下翻飞,活像着了魔似的粘着小巴掌,连续十几分钟,无一落地,而同龄孩子竟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于是何济初便停下脚步,跟弟子们一起好奇地围了上去,随口问那个小孩叫什么名字,子渊因专注游戏,便心不在焉,边玩石子边回答:“东汉。”

  济初又问:“在哪读书?”

  “培兰书室。”

  “今年多大?”

  “七岁。”

  “家住何方?”

  “星窝子。”

  “可会作诗?”

  “会一点。”……

  一个与年龄明显不相称的小男孩,淡定自然,有问必答,而且回答得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把何济初惊得目瞪口呆。于是,他便提出要东汉模拟孔子春游、万物复苏的情境,试作一诗。

  子渊放下手中的石子,点了点头,站起身,望着何济初师徒的来路,极目远眺,神情肃穆,沉思良久,一言不发。这时,济初老先生的徒弟可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于是便开始齐声起哄:

  “快一点!快一点!快一点!”……

  俄顷,恰巧一群布谷鸟从远处飞了过来,“叽叽、喳喳”次第散落在小河边的青瓜棚上,子渊顿时打了个激灵,随即用手示意:“拿纸笔来。”于是大家便七手八脚地找纸、磨墨,有好事者还到路旁的老屋借来了桌椅、板凳,铺排好纸张后,再“请”东汉上座。

  站立一旁,长着满脸花白山羊胡子的何济初先生也只好将就地站在东汉小朋友身旁,耐着性子,戴着老花眼镜,紧紧盯着雪白的宣纸,只见子渊徐徐落笔:

  春早

  布谷催耕早,雨淋三月三。

  田畴千里绿,夜静送蛙声。

  ——何东汉

  写完,何子渊慢慢站起身,给何济初老夫子行了一个大礼,济初连忙跨上前将小东汉扶了起来,口里念念有词:“使不得,使不得,使不得……”一边说一边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接着便在一大群孩子的簇拥下,一老一少相互搀扶着,笑语喧哗,从猪嫲桥一直步行到柳堂倚南洞,一起踏进了培兰书室的大门。

  在何子渊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郁的学习氛围,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许多其他人所没有的优异条件。在自己家族创办的私塾里,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成绩优异,19岁参加嘉应州院试,便获得甲等第一名,被录为廪膳生员 (同举人出身)。

  何子渊在世时,曾经不止一次跟他的孙子讲起过他早年的经历。他说,小时候他也是一个贪玩、好动、顽皮、争强好胜的小男孩,十几岁时,仍胆大妄为,几次差点连命都搭了进去,所幸最后死里逃生。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聪慧好学,爱读书、会读书、乐读书的好学生,虽然有时也会逃课,受过私塾先生的严厉责罚,被用戒尺打手掌,但一直成绩很好,追求上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