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探望谢逸桥留下千古佳话

辛亥革命网 2018-11-12 09:35 来源:未知 作者:刘再生 查看:

民国成立,孙中山没有忘了谢逸桥,多次以不同形式和途径,或书信或函件或捎话,要谢逸桥出任政府工作,但谢逸桥均以母亲年老需要奉养为由不肯赴任。

  在松口看日落,当往来人群身上落满霞光,便会陷入遐想:祖辈当年信念所在之处,便是走再远的路,途中荆棘崎岖不计,也要归去!叩一声自家的门,身居茅庐,内心却是天宽地阔。

  民国成立,孙中山没有忘了谢逸桥,多次以不同形式和途径,或书信或函件或捎话,要谢逸桥出任政府工作,但谢逸桥均以母亲年老需要奉养为由不肯赴任。

  立功不居,功成身退。谢逸桥的情感波澜让后来史家学者困惑多多。在谢逸桥的心中,最好的年华,为共和尽忠。现在,母亲老了,他要尽孝。只有尽孝,人生便无遗憾——公卿高位何足恋,孝子一介万古扬。

  谢逸桥用他最纯朴的情感表达,诠释了中国传统士人对家国情怀与完美人格的价值理解: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细读谢逸桥的心路历程,谁能不对他一鞠景仰之泪?谁能理解他这为求心中那个“澄清天下”,义无反顾献出一切,却不屑城池物重、不恋王位权贵的情怀!名利与家国理想比,竟是如此云淡风轻,了无分量。

  他的侠骨柔肠,他的仗义情怀,在其一生中有一个个永恒的瞬间:

  ——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他给黄兴输送了30多位敢死队员。面对一去不复返的壮士,行前他把准备好的一袋袋银元交由壮士去安置家人。

  ——云南河口起义失败,一大批流亡的志士由他藏匿安置在南洋矿区等。

  ——黄冈起义失败,他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奋力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

  谢逸桥,心有长空大地,江河湖海,品性至诚至洁,大爱唯美。却唯独胸无丘壑,心不设防。他用时空坐标,以光阴轮回,自成一幅忠于理想的近代民主革命家的塑像画景,留待后人感奋解读。

  1918年5月26日,孙中山专程由汕头出发,经潮州由水路,乘坐小火轮“西法号”沿韩江梅江直上到达松口,看望在家乡养病的革命战友谢逸桥。船抵码头,谢逸桥、谢良牧早已在渡口迎候。谢氏兄弟陪着孙先生一路步行来到铜琶村,下榻“爱春楼”。其时,爱春楼刚刚落成,楼房式样是客家两层楼的“狭面楼”,上厅为客厅,下厅为入门厅。中间一个天井,两边为厢房。崭新的粉墙外,一丛丛翠绿的松梅竹簇拥点缀前庭后院,远眺元魁宝塔,风景幽美。刚一到达,先生便兴致勃勃地房前屋后转了一圈,慢慢眺望,十分喜欢。

  日间,谢逸桥陪着先生到松口公学演讲,与松口各界晤谈、视察。晚间,爱春楼客厅,谢逸桥与先生就国事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谈,点拨得通亮的煤油灯一闪一烁,映照着两张著名的脸庞。一个是开创一个大时代的伟人;一个是无惧危难、舍身求仁的志士。一个是英名冠世的先生;一个是文韬武略的革命全才。

  ……

  孙中山在爱春楼为后人所熟知的,是留下墨宝,题写对联两副:

  其一: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

  其二: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

  谢逸桥在家养病期间以书画自娱,并常邀地方名士一同吟诗作画。孙中山在阅读谢逸桥诗集后,欣然命笔,作《虞美人》一词赠谢逸桥。词曰:

  吉光片羽珍同璧,潇洒追秦七。好诗读到谢先生,别有一番天籁任纵横。

  五陵结客赊豪兴,挥金为革命。凭君纽带作桥梁,输送侨胞热血慨而慷。(《虞美人·为<谢逸桥诗钞>题词》,《孙中山全集》第4卷,第482页)

  在谢家“盘桓三日”后,孙中山于5月30日离开松口返回汕头,乘坐轮船前往上海,从事《建国方略》著述,先生在“实业计划”中,规划修筑了三条经过松口的铁路。

  先生是以此举答谢战友谢逸桥、谢氏兄弟和谢氏家族以及松口华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吗?——谁解先生的用心呵!

  时光再次回溯:

  1904年,谢氏兄弟到日本留学,结识黄兴,见到孙中山,从此兄弟的命运改写。这是谢氏兄弟的“历史机遇”。笔者也不能不佩服孙中山的眼光!从接触中,他感到这对兄弟正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谢逸桥文韬武略,是不可多得的革命全才。纵观他的革命经历,军事、外交、统战、教育、文化、传媒、文学艺术,何所不其能!谢良牧干练忠诚,可托大事。

  因此,同盟会成立后,谢逸桥即奉孙中山之命回到家乡,以松口为据点,以岭东为背景,迅即燃起革命烽火——扩充同盟会会员,办报大造革命舆论,培训军事人才,组织武装起义……谢逸桥不负孙中山重托,将松口乃至整个岭东打造成辛亥革命策源地。

  谢良牧在同盟会成立后,被公推为会计部长,时年22岁,从他的书信和文章,其见识、才具和抱负全都化在他的如椽之笔,令人感佩。

  谢良牧先是跟随孙中山到南洋,建立机构,宣传革命,募集经费。同时,又参与协助大哥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工作。武昌起义成功,谢良牧为广州和平光复立下殊功。几封给谢质我策反李准的信,兵不血刃光复广州。接着,谢良牧参与反袁护国,特别是讨伐逆贼陈炯明,危难之中从不避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州黄花岗之役,谢氏兄弟起了历史性的作用:首先是于万难中捐资、募集到起义资金;其次是谢逸桥和谢良牧的谏言劝阻,改变了起义计划。黄兴和赵声原定在云南起事,并言与云南同盟会同志“已有成约”。谢氏兄弟“力阻其行”。由于未能说服黄兴,乃告总理。孙中山亦以为然。于是在孙中山的劝说下,黄兴改变了由云南组织起义的计划,决计在广州再行策划武装起义。

  谢逸桥兄弟八人,有四人加入同盟会;谢氏家族共有七人参加同盟会。一门忠烈,唯国为重。

  可惜谢氏兄弟都英年早逝。民国政府给予“谢氏双杰”以国葬礼遇,立了纪念碑,发了褒奖令。民国元老居正先生如此评价谢逸桥与谢良牧,说:

  “谢氏兄弟,深怀远略,有志革命,早与同盟会,危身奔走,不计艰险,输财效命,赴义唯先,推翻满清,复兴中华,有开国元功。志遂心瘁不居功。”

  孙中山与爱春楼,已经化成一段历史佳话,留下一座历史文物。这是谢逸桥一生以及谢氏家族的荣光,是铜琶村、松口和梅县值得骄傲的一个永恒的历史记忆。爱春楼承载的历史故事,将世世代代传扬。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