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教育革新 奠基梅州

辛亥革命网 2018-11-22 10:0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小华 查看:

兴宁学宫始建于明洪武四年,今天,这座古老学府依旧存留着这方水土绵延不绝的文脉。何子渊等人创办新式学校后,学宫又成为兴宁新学的策源地。

  何子渊从西方考察回来后,一方面在家乡石马大力创办西式学堂,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向兴宁的绅商、学界人士宣传新学的优点和好处,化解衙门官员及社会各界对西学的诸多误解和抵触。同时,何子渊尽一切可能,通过自己的学生,将西方先进文明、新潮思想介绍给普罗大众。这为后来兴民学堂、兴宁简易师范科的创办,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当年的兴宁学宫位于现在的兴民中学内,是迄今为止粤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全、建筑面积最大的儒林圣地。1903年,何子渊、萧惠长等先贤创办新学,将学宫改建成兴民学堂,礼聘爱国志士丘逢甲担任校长,何子渊亲任学监。

兴宁一中老校门

  兴宁学宫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之后历经多次重建和扩建,时至今日占地逾十亩。1962年,兴宁学宫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汤显祖曾撰有《惠州府兴宁县尊经阁碑记》。学宫旧址现存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殿、尊经阁等。大成殿内有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

  今天,这座古老学府依旧存留着这方水土绵延不绝的文脉。学宫在科举时代无疑是一县文化的渊薮,在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开发民智、使兴宁成为文化之乡方面,居功至伟。何子渊等人创办新式学校后,学宫又成为兴宁新学的策源地。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废科举”新政,要求各地从第二年开始停止科举考试。次年春,何晖吉任职劝学所,被任命为代总董,在他的推动下,县府在兴城东刘家祠设简易师范科,培养师范人才。兴宁督学何子渊作为当时清朝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子承父志,亲自考核、录取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学生前来就读,指导并参与教学工作。不料,天不假年,同年冬,子渊父亲晖吉先生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突然中风辞世,劝学所总董一职旋由新科举人罗霭其接任,王蔚奇仍任所长。

  1907年简易师范科改为中学预科,经何子渊举荐,石马区马上村鸦鹊塘人何尚澄被聘为总务(后担任音乐教师);1908年中学预科更名为兴宁公学堂;1909年兴宁公学堂迁入兴宁学宫后,何子渊又被公推兼任兴民学堂董事长,后长期担任兴民校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参见:《兴民中学校志》“何子渊”词条)。

  自此,他雷厉风行,在辖区各校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比如,参照石马倚南洞小学、同仁学校现有的管理条例及课程设置,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课程总表,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男女同校等。另外,他还在《师生操行规范》里面首次将学生对先生的称谓改为“老师”,老师对学生的称谓改为“同学”,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1912年,兴宁公学堂改为县立中学;1913年,兴民学堂改为兴民中学。1928年秋兴民中学高中部与县立中学高中部合并成“高级中学”。1929年,兴民中学、县立中学和高级中学三校合并为“兴宁县立第一中学”,校本部就设在学宫。1956年,兴宁一中迁至青眼塘后,学宫复办为兴民中学。所以,兴民中学又别称一中南院。

  《兴民中学史略》有载:

  (三校合并后)兴民中学创办26年来形成的优良校风、学风和革命传统,从此寓于县立第一中学之内,得于延续和发扬光大。1956年,由于加快人才培养之需,县党政领导研究决定在县城增办一所中学。为纪念创办兴邑新学的先贤,增办中学仍以“兴民中学”命名,校址定在学宫,并派李青冈为第一任校长。

1903年,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创办的兴民中学现址(1956年复办)

  因此,兴宁一中的前身便兴民学堂和兴宁简易师范科,学宫是其名正言顺的发祥、诞生之地,一中的建校时间亦可上溯至兴民学堂创办之初的1903年,或创办简易师范科时的1906年,或合并成立高级中学之时的1928年。后来,为了便于两校的区分,将兴民中学的创办时间定为1903年,兴宁一中的创办时间定为1906年。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