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教育革新 奠基梅州(2)

辛亥革命网 2018-11-22 10:0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小华 查看:

兴宁学宫始建于明洪武四年,今天,这座古老学府依旧存留着这方水土绵延不绝的文脉。何子渊等人创办新式学校后,学宫又成为兴宁新学的策源地。

  1985年,兴宁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何子渊、萧惠长等先贤对兴宁文化、教育事业的特殊贡献,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拨款14万元,在学宫旁兴建了一座大楼,命名为“先贤楼”。《先贤楼志》中提到1903年参与创办兴民学堂的何子渊、萧惠长、王蔚奇、陈谷乡、陈少岳、罗幼山、罗雅达、罗则桓、张花谷、刘冬友等10人,在罗师杨《希山丛著》之《兴民小史》一章中,基本均有提及。

  《希山丛著》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兴民学堂创办历史的书籍。 兴民学堂的发起人萧惠长(何子渊的学生)是清末秀才,主要负责对外联络、筹款;赞助人是李子铭、罗玉澄;董事是王蔚奇、萧惠长、陈谷乡;名誉董事是李子铭、罗玉澄;丘逢甲被礼聘为监督,挂职一年余;学监是何子渊、罗则桓。而罗则桓亦是子渊的学生,《兴宁兴民中学校志》有载,罗则桓“青少年时,先后从本县石马名师何子渊、龙田罗补月游……”。会计是李淑眉;出纳是戴显利;教员是罗幼山、陈少岳等。

  从以上名单可以看出,兴民学堂创办之初,规模并不大,真正长期驻校管理的人员只有学监何子渊、罗则桓,董事王蔚奇、萧惠长、陈谷乡等五人,五人中又只有何子渊一人在县政府兼有职务:督学。

  无论是三校合并、迁址,何子渊均作为兴宁督学,随一中辗转迁徙,但工资一直由县政府支付,直至1940年才真正退休,回石马乡居。

  正是由于有何子渊、丘逢甲、黄遵宪等人的身体力行,大力推动,遥相呼应,梅州的教育才能一直走在广东地区、客属地区,乃至全国的前列,使广东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策源地。对此,何子渊等人功不可没。

  据《兴宁县志》记载,就在何子渊即将退休前一年,即1939年,兴宁一中迎来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一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国立院校统考,总成绩及录取率均名列前茅,居全国之“次优等”,获教育部嘉奖。翌年,总成绩及录取率又稳居广东全省第一名。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现在,仍未突破,仍在激励着一中师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当年,校址位于兴宁学宫的兴民学堂、兴宁公学堂,既是同盟会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首要阵地,又是兴宁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经潮州黄冈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湖北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北伐、新文化运动、东征、兴宁起义、抗日救亡运动,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几乎每一次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活跃着兴民学堂和兴宁一中师生的身影。

  从20世纪初开始,追求进步、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就从未停歇过,师生们始终与时偕行,自强不息。

  100多年来,以兴宁学宫为校址的兴宁一中、兴民中学,培养了千千万万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提高了粤东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兴宁一中现已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广东省一级学校、梅州市重点中学。作为文化之乡象征的学宫,见证了梅州现代教育的萌芽和发展,学宫所蕴含的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和尊师重道的人文精神,更是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齐昌学子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何子渊六弟,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志士何贯中就是兴民学堂培养的第一届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兴宁籍专家、教授达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0多人、国际宇航科学院何质彬等院士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200多人,大学校长45人。这些人才中,绝大部分均毕业于一中、兴民这两间中学。

  在文化艺术方面,兴宁也同样是群星璀璨。如左联五烈士之一、著名诗人冯宪章,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文联党组原副书记袁文殊等,都是宁江河畔走出去的佼佼者。

  早在20世纪30年代,罗清桢、陈卓坤、陈铁耕等10多位兴宁籍青年木刻家便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开创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河;此后,中国画坛先后涌现出罗映球、李凌云、刘济荣、张运 辉、曾道宗、荒烟、王立等100多位书画名家。

  当年,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映球在一中读书时,不仅在思想上受到导师何子渊的影响和启发,而且在学业和生活上,亦得到何老多方面的关照和接济。其时,何子渊发现自己的八妹有个儿子,名叫王立。他颇具艺术天赋,是块可造之材。于是何子渊便将他托付给学生罗映球,并交待罗映球每周抽时间教王立木刻技艺。1938年冬,罗映球便与王立、王建华等人一起主办了三期《诗与木刻》。

  1939年冬,罗映球还代表兴宁一中师生将国画作品《木棉报春》亲手赠予即将退休的一中创校先贤何子渊,并题款:“紫房日照胭脂影,素艳风吹腻粉开。特赠子渊先生留念并绘像”,以此聊表对恩师的崇高敬意。

  《木棉报春》是罗映球在1937年冬月“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日本侵略中国的非常时期创作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罗映球最早的国画作品。

  这幅珍贵的画作躲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土改”时,何子渊的一位孙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佯装精神异常,将其和另外一幅何子渊留下来的珍贵古画——宋徽宗真迹《老鹰图》,一起转移到了石马林屋坑的打狗山。待他参军外出时,再将其塞进挑行李用的竹制扁担,带到部队。几十年来,历经“土改复查”“三反”“五反”“十年浩劫”“破四旧”等政治运动,画作几经易手而幸存了下来,堪称奇迹。

  《兴宁石马区志》记载: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何子渊与罗幼山、萧惠长、陈少岳等创办兴民学堂,对租赁校舍、筹措基金,靡不全力以赴。翌年又与何公博、陈少岳、陈觐庭、何芳溪等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石马中心小学前身)。

  罗师杨《希山丛著》第八册《附年谱》之“先考幼山府君年谱”记载:

  光绪三十年春二月,兴民学堂开成立大会,公推何子渊、罗则桓为学监。

  高占祥、舒刚庆编著的中国青少年人格读物《丘逢甲传》记载:

  1903年,他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续志《桃李芬芳》记载:

  兴宁一中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萧惠长、罗霭其等先贤创办。

  2010年1月21日发行的中央电视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献礼片《百年中国》指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诸多干扰,成功引入西学,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清廷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虽然直到1909年,沿袭中国1300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才真正废除,地方科举考试才真正停止,但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变革,有意无意间从思想体系上动摇了大清皇权的根基,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为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南方网上刊载的对岭南文化的概述:

  广东文化以广府、客家和潮汕文化为主,构成岭南文化的主体。近代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林则徐虎门销烟,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变法,再到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使这里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发展之先导。

  人物链接:

  罗映球(1914—2006),何子渊的学生,广东兴宁宁新镇人,兴宁一中毕业;曾任广东美术家协会理事、梅州画院顾问、兴宁市文联名誉主席、清桢版画会会长等职。早在20世纪30年代罗映球便与我国著名版画家罗清桢、陈铁耕、张慧等人投身于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参加全国抗敌木刻协会。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罗映球版画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作品充满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版画技法炉火纯青,运刀如笔,造诣极深。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贡献奖”,他也是迄今为止兴宁籍画家中创作历程最长的画家。他最新出版的作品有《罗映球版画选集》《罗映球美术作品集》《罗映球画集》。

  王立(1925—2000),何子渊的外甥、学生,广东兴宁宁塘镇坪塘村人,我国著名版画家、国画家、美术评论家、一级美术师,生前担任广东画院秘书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嘉应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王立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从事版画创作活动,不少作品参加全国性美展并被选送出国展出。20世纪50年代初,王立转而钻研中国画,以“竹图”“熊猫图”著称于世。其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苏联东方博物馆收藏。他的著作有《王立画集》《王立美术评论集》《王立国画新作集》等。其个人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以及英国出版的《国际知识界名人》,美国出版的《国际杰出学者名录》《廿世纪五百个有影响人物》等辞书。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